最近剛好收到一本新書"台灣的紋理" -人文篇
洪老師書寫了第3章的 林礦. 晶片-經濟之島
其中在15節 "戰爭與台灣林業的起飛"裡(p140)
提到南邦林業株式會社~
南邦是1941年
由一群深耕台灣林業的會社大頭共同出資成立的"國策會社"
也就是從原本總督府的官營林場手中
取得軍用木材 然後在販售回給日本軍方~
而大元山與太魯閣大山就是官營林場裡轉給南邦林業株式會社的區域
(老師的文章 其實是要講被耽誤的林業政策的~
但我剛好就看到這一段拿來用 )
自戰後的移交資料裡面搜尋
在民國34(1945)年的 "南邦會社事業概況"裡提到
大元山斫伐事業區是在大元山 十六分山一帶的森林
在1944年(昭和19年)開始採伐預計採伐15年~
而開發工事從1945年開始
運送木材的第一期工事預計有山地軌道6000米到索道起點
兩段索道(共1600米)下到古魯社山邊的土場
再接南邦的私設平地軌道4000米~
同時 在1945年(民國34年)的大元山事業"計畫"書裡
雖編列了民國34年到民國43年的預算以及索道與山地軌道的預算
事業地圖上還有標示著林班地開發年度
但以上的這些計畫或預定 似乎沒多久即面臨戰敗而停滯
索道與軌道也就沒有進行
在1948年(民國37年)的台灣林產管理概況裡(P172)提到
台灣林場管理概況
大元山已開伐130,131,132林班
有3段自動單軌索道 與4公里軌道
而軌道繼續鋪設 已有路基8公里多~
但當時只是手推台車~若要增加運量
則需加寬軌道寬度 才能改為汽油機關車頭 提升運量~
另外 台灣多颱風 因此不管是太平山或是大元山的運送木材的路徑
往往因為颱風侵襲而軌道與索道受損 造成運材中斷
因此才會有太平山運材路線改道的想法
在廖英傑館長的文章中提到
族群、歷史與林業―太平山山毛櫸國家步道人文紀事-廖英傑
在1947年留用日人 近藤勇提出"太平山運材路線計畫檢討"
報告建議
開設大元山通往翠峰湖附近152林班地的運材道路
與太平山林場三星線運材道路相接
將能比原有路線縮短60%
而在羅元佑的論文裡 第三章 大元山林場運材方式與路線 說明
宜蘭縣大元山林場運材路線與聚落關係之研究-羅元佑
1948 年 另一位 太平山林場作業組日籍職員豐澤豐 則繼續提出
"太平山林場運材改道之意見" 六項計畫
5月 成立 太平山林道改道調查隊 進行勘查 結果認為
"大元山之運材路線與太平山運材路線結合
有利於太平山林場砍伐事業之發展"
也就是太平山方面之砍伐路線需向大元山方面前進
而大元山之砍伐路線(平元林道)
需沿著十六份山 朝三星山前進
最終運材路線連結一起
在1958年出版的台灣的伐木事業裡也提到(p72 )
台灣的伐木事業
在1947年(民國36年)建設了 3段單線索道與山地軌道
1950年 增建翠峰索道 並同時改 2段古魯 與大元索道為堀田式雙線索道
另加寬山地軌道為762軌距的軌道 行駛機關車
並增加古魯索道著點卸材廠到古魯土場的伏地索道
(於1951年完工 山地軌道為8.6公里)
也就是最後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兩段索道
分別是大元索道
與古魯索道
在大元索道發送點 銜接一段山地軌道
往大元山的四公里聚落與大元山工作站方向
而大元索道發送點上方有一帶狀的 暗霧聚落
大元索道著點在中間聚落旁
同時銜接有古魯索道 從發送點下到下方的古魯裝卸場
然後再藉由一段小段的伏地索道到古魯土場
再由卡車載送出去到羅東
(大元山 山地運材與流籠索道 -世紀之森 蘭陽林業 百年場記 P134-135)
1952~1966年之間 大元山的伐木作業區
在往翠峰湖與望洋山區
原本的山地軌道終點大元山工作站上方銜接翠峰索道
然後藉由翠峰線山地軌道往晴峰索道
再銜接晴峰線山地軌道到翠峰湖附近
然後繞往中興崗與三星線山地軌道
1973年 晴峰線軌道與三星線軌道銜接之後
大元山林業正式終止
1974年大元山工作站裁撤
1979年 大元山林場除名
在陳東元畫家所架設的網站裡
有很多大元山林場與生活的介紹
這次跟著曾老師 從寒溪進入
從匯流口從舊林道上陵
到古魯索道發送點與中間聚落
然後再延陵上到山地軌道
在到軌道尾端的大元索道發送點與暗霧聚落
(右側為北 一天航跡圖)
8/07 台北~寒溪
5:31 古魯林道閘門口 出發
5:36 寒溪警備道 古魯橋
上一次來古魯橋是我第一次跟曾老師的行程去古魯社與駐在所~
繞了古魯山與隘勇線~
如今 古魯橋已經被清理得很乾淨並放上解說牌了
5:47 經過峰源礦場
(路邊的尋根路)
再往前一點的路邊有條下切路 是古魯社最近的尋根路
(變成解說站的檢查哨)
6:04 經過後來設立的檢查哨與大元山工作站
過了檢查哨
重新整修的古魯林道也告一段落
繼續從停車場旁大路底邊邊芒草叢走
會繼續走以前沒整修的古魯林道
然後到最後就可以下溪
大概是10幾年前我曾從古魯林道走番社坑溪去舊大元山工作站
下南澳北上翠峰湖
也是走古魯林道
沒想到現在的古魯林道已經不同了~
而匯流口的番社坑溪也不同
那個油漆引導指標走溪谷的番社坑溪
早就被風災沖得亂七八糟
現在 上大元山已經是從番社坑溪左岸上去
(右股為古魯溪 左股為番社坑溪 我們從左邊的左岸上眼前的這條陵~)
(上切點 進去是小乾溝 往上會接到一條廢林道)
6:26 來到左岸邊的小乾溝
在地圖產生器上 有著2019年沿陵上大元山與十六分山的航跡
可以拿來參考
傳統路上有布條可以指引
因此一路就是跟著走
會沿一條廢棄的 長滿草的林道往上走
(苗圃)
6:46 來到一大片草的平坦腹地H514
曾老師說 這個平台以前是苗圃
然後繼續延陵線往上走
陵線上的路徑沒有很清楚 但仔細看是有很舊的布條與路
(7:20 H700)
7:20 過了一段黃藤路之後上到海拔700
陵左腰繞路明顯好走許多
7:39 上接到古魯林道H780~
因為很熱 所以小休一下
才沿著古魯林道反向走(也就是往下游的古魯方向)~
林道曾是卡車走的
所以可以感受到是寬大的
只是長滿了草
(古魯林道上 大元索道著點入口與古魯林)
(李瑞宗 路觀圖 局部)
古魯林道是個卡車路 作為運材與運礦
(銅山露天採礦場運礦路線-元平林道支線)需求的道路
古魯林道以古魯鞍部為界
古魯鞍部以南 林道行走於南澳北溪河床
沿著南澳北溪往上爬升至望洋山附近與平元林道相接
鞍部以北順著
番社坑溪延伸至寒溪部落
曾老師有一度懷疑 古魯林道是比亞豪古道的一段
1919年比亞豪警備道
東起南澳村、西至四季村
另有一條支線北抵寒溪村( 古魯這裡就是 雅音矢櫃往銅山延伸到寒溪的支線)
主線全長約87.2公里 支線約44.2公里
主要通過南澳群泰雅族的傳統領域
(1920 宜蘭廳管內圖 )
在宜蘭廳管內圖 上發現這條警備道與古魯林道很相近
而且在陵線尾端有個鞍部駐在所
而 大元索道 的著點與古魯索道的發送點
以及 古魯索道發送點附近的中間聚落
也在陵尾
或許 聚落的前身 就是警備道上的鞍部駐在所
(1970 一萬分之一基本地形圖 -曾老師)
在中研院百年歷史圖資上 1970年的台灣一萬分之一 基本地形圖
可以看見大元所到與古魯索道
以及兩處黑色點點的暗(安)霧聚落與中間聚落
到陵尾轉彎處
曾老師帶我們從古魯林道轉往左邊進入一個長條狀的凹地
(大元索道 著點的固定點 兩個水泥基座)
7:44 穿過雜草叢 進入長條狀的凹地
後豁然開朗
原來上一次老師 自己來探
已經清理了一些雜草 讓基座露出來
可以明顯的看見 大元索道的固定點水泥基座 但仍有部分沒有清理
所以 我們又花了大概2個多小時
來清理其他的著點與發送點附近的人工設施
(大元索道的著點旁 屋舍的水泥牆基)
著點旁 還有一處腹地有木牆的水泥基座的地上屋舍
大小共兩間
在羅元佑 論文中提到
這兩間小房間一間
應該是在進行變換材車索道時使用的工具間
一間應該是員工值班待命的休息室
(大元索道的重捶的鋼索固定水泥基座)
屋舍木牆 的水泥基座旁邊 較高的長條小丘上
還有重捶的鋼索固定點~
(六角形的重捶 此處共有4個)
俗稱「流水」的重捶是當下送的材車太輕
客車廂不容易進站
此時裝載木頭的材車已經到達地面 失去動力
客車廂會停止於空中無法動彈
唯一
辦法是把放於軌道中間的水泥塊體
在製造一次往上拉的動力使客車廂進站
-羅元佑
(林道與乾溝)
沿著古魯林道走到那個水線處
應該是聚落的水源 可惜沒有水
不過乾溝下方有落差 有水時肯定是瀑布
林道仍可以往下走~ 但我們因時間關係折返
回到大元索道著點處 的長條型凹地
發現邊坡有鐵軌與一些生活垃圾
表示上方為聚落區
而凹地是作為台車軌道路
然後延伸向古魯林道轉彎處的古魯索道發送點
再往下送到古魯卸木場
當然林道上的發送點鳥居木架已經拆除
林道上方應該有控制發送作業的空間
以及發送點的鋼索固定水泥基座
因此爬上去
果然陵尾處 是古魯索道的發送點鋼索固定點
而更上方的長條狀平台則是聚落區
我們又花了一些時間做清理
讓水泥基座清楚的展現
(古魯索道發送點鋼索的固定水泥基座)
(古魯索道發送點鋼索的固定水泥基座)
在陳東元網站上有一張 著點鳥居木架拆除時的照片
可以發現 大元索道著點就在林道叉進去
旁邊有一棟房子(水泥基座)
發送點鳥居後方小平台有控制機的房子
(長形平台聚落區)
回來之後 看了民國62年的航照圖
在航照圖上明顯的看到 古魯索道與鋼索走過的線條
還有上下兩大聚落的長條狀屋舍 與古魯林道
放大更仔細看
發現從大元索道著點的乾溪溝旁似乎有條工作路
可以上達發送點的暗霧聚落
(大元與古魯索道與聚落的農林航照圖)
而查看大元索道往北降的著點航照
發現原來著點與卸木場位在古魯林道一處大轉折附近
後來跟曾老師討論 覺得似乎還有機會找到著點
(曾老師後來在下周的行程
確認了工作路與古魯溪左岸的殘留遺構與伏地索道軌道
更找到較舊的三段單軌索道其中一處中繼站
期待下次跟隨老師再度拜訪~~)
10:09 從發送點的鋼索固定水泥基座
上方的長形屋舍開始沿陵往上走
陵線上有一層層的造林苗圃
10:15 來到最上面的中間聚落區H790~
蕨類與雜草實在太高了~加上天氣很熱 幾乎不想鑽進去看~
而旁邊還有廢棄的氣象站已經埋在雜草與藤蔓裡面
還好~在"宜蘭縣大元山林場運材路線與聚落關係之研究-羅元佑"
論文裡收集了 耆老留下的聚落照片
從中間聚落繼續沿陵往上爬升
10:57 接上傳統路的古魯林道 H919
小休一下(太熱了)
便沿著林道繼續走傳統路~
11:05 經過蘭白帆不大獵寮H927~
(林道 傳統上大元山的路上水源~)
11:09 經過林道上的水源~
從水源這裡往前面走一點 林道有點崩塌
傳統路從此往上切 我們就不走林道直接上切去上面的林道(反向走)
11:12 再度接上古魯林道 H959
我們往右轉 繼續走古魯林道
(反向走一段~傳統路往左走十字鞍 )
我們借用林道要腰繞去陵尾
因為曾老師猜測大元索道的發送點位在陵尾處
11:19 古魯林道路右轉往下去藍白獵寮那個方向
因此 我們繼續找好走的路 腰繞往陵尾
(一條大路 猜測是銜接索道的山地軌道)
11:25 因邊坡有點陡 所以斜斜往上切
發現上方似乎有條路 上去看居然是一條很大條的路基(H978)
在此小休~
覺得這條路基可能是山地軌道
所以 沿軌道走到陵尾處 或許可以找到大元索道的發送點
11:45 沿著懷疑是軌道層的路往陵尾走
沒多久就發現軌道層變得更寬 周圍開闊
而且靠山壁側的邊坡 似乎開鑿的很高
(一種莫名的熟悉感...上面有 固定點的平台)
(一處靠山側的邊坡 有點開的太整齊~)
但我們還是繼續沿軌道走 沒一分鐘路就到底~
看來剛剛的寬大平台蠻有可能就是索道木架鳥居的地方
11:52 我們從路邊往上切~要走回剛剛感覺有平台的地方
上面剛好有條小路
平行於下方軌道層
(原來是重捶鋼索的固定點)
11:55 就發現一個大凹洞 上面有疊石
仔細看洞裡面其實有水泥基座
但基座裡有兩個垂直給木頭固定的凹槽
猜測是重捶的鋼索水泥固定基座
那麼 發送點主索固定位置與制動機座
應該也在前面不遠
(雜草長滿的水泥塊 H985)
往前看 就發現前方似乎有兩個突起的柱狀物 雖然長滿的雜草
往前走 才發現是地面上有兩座水泥塊
然後地上很平四周有水泥地基
靠山壁側挖出平整的山壁
底下有主索的水泥固定基座~~
往邊坡看 這個平台就是剛剛軌道層覺得特別的地方
只是平台上都長滿了雜草~~
找到發送點的固定位置平台後
決定把平台也好好的整理~
(主索)
(不知名的零件 不是金屬的)
(放置制動機組的平台)
(固定用的水泥基座 -垂直的)
(清理完之後很開心合照)
(整個平台)
(猜測是固定四條主所用的)
然後也把重捶的鋼索固定點清理一下
露出水泥基座的部分
13:46 從重捶旁邊的陵線 似乎有條小路可以之字往上走
13:51 上到一層平台H1001
才發現這個長條狀的平台 應該是暗霧聚落
(整個都是雜草的平台 暗霧聚落)
雖然整個平台都是雜草覆蓋
但在草里仍可看到房子的基座水泥隔間
還有紅磚灶 鐵管
地上的瓶罐也夾雜在雜草面
整條聚落很長~
但水源呢?
(幫浦)
在靠山壁側的樹旁
才發現下方的邊波有鐵管延伸過來銜接了一個地上的幫浦
原來 聚落是有從遠處的水源接管過來
可能是因為太遠 需要有動力加壓上來~
我們還跑上去陵線上看看有沒有其他的聚落
發現陵線上完全不平
確認這個帶狀長形平台應該就是暗霧聚落
會稱為暗霧的原因
應該是因為此地"午後雲霧濃厚遮閉太陽光線猶如夜晚"
14:33 我們從暗霧聚落往下切回軌道層
想往南走一段軌道路
看看是否通到十字鞍部
(軌道層)
軌道層路基還存在 大部分都很明顯
雖然知道山地軌道在1947年已經完工~
拆除時似乎也把鐵軌拆掉
因此 這條猜測是軌道路 沒有鐵軌驗證
(一段岩壁開鑿段)
14:35 遇到一片岩壁開鑿~但岩壁上方似乎有平台
因為軌道路上有瓶罐垃圾產生
(一片平台)
往前走才發現 軌道層上方有一大片的平坦地
而且邊坡有蠻多瓶罐垃圾的
平台上還有一層矮平台 不知是有特別甚麼作用~
地面上雜草多 但可以發現一些瓶罐 還有窗子玻璃與木頭
或許有房舍或工作站在此
平台北端靠岩壁處 有個水泥塑的灶與鐵軌
因為這個平台工作站
可以確認這條就是大元索道往四公里聚落的山地軌道
南端有延伸一條斜坡道往軌道層
如此可以下去軌道層
(資料來自 陳東元網站)
在陳東元網站上有附上暗霧聚落與發送點 以及山地軌道的航照
可以發現在軌道層往四公里聚落方向
的確有一處平台上有長形的屋舍 也有引道下軌道層
而且在工作站前還有木隧道
但
我們卻沒有發現有木隧道~
(地塹地形)
14:51 軌道路會有的地塹地形
(軌道層坍塌 可下切再爬回)
14:53 軌道路基坍塌 可下切再爬回~
(十字鞍 右邊可上大元山)
(從左邊接到十字鞍)
14:57 通到十字鞍部~也就是上大元山傳統路的十字鞍~
我們沒有繼續沿軌道層往四公里聚落方向
因為軌道層似乎都斷光了~加上時間關係~
我們也就往下回程~
直接往下 下切回古魯林道的水源~然後沿古魯林道繼續往下走~
(下 十字鞍)
15:25 來到林道上的下十字鞍H890
這裡是當年我走大元山工作站從番社坑溪上切的舊路~
現在番社坑溪路線已經沒人這樣走了~~
然後繼續走古魯林道
15:45 回到中間聚落與古魯索道發送點的叉路H778
小休之後 沿原路下切~
16:32 下到番社坑溪左岸上切點~
過匯流口之後往古魯林道方向走~
16:42 在主流上看林道的兩根橋墩
17:25 回到林道停車處~~
再加碼去看斯打烊~~
(斯打烊僅剩的駁坎地基)
這次跟著曾老師來找大元及古魯索道的發送點與著點
兩條索道都有搭配重捶~
這兩條都是在1951年之後完成的新堀田式雙軌索道
在此之前式3段單軌索道~
曾老師後來有找到舊索道的中繼點~
期待下次一再來拜訪舊索道與古魯索道著點~
(很好笑的是~~~文章記錄都還沒寫完~看完航照跟曾老師討論之後
立馬就約了隔天去找拉~~~有夠積極的~~)
(討論 著點位置~~後來曾老師有發現位置了)
(1949年 航照~~舊的3段索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