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 臺灣林產管理概况 大元山分場運材路線圖)
(還有個疑問未解 --最後有段跨越羅東溪的索道是?)
(1948 臺灣林產管理概况, p172)
真的超積極的啦~
上一篇文章寫到一半時~還在跟老師討論
立馬就約了
先參考上一篇 20250807 跟著曾老師去大元山分場看大元,古魯索道與暗霧,中間聚落~走一段山地軌道~
前面都是找大元山兩段 1951年新設的堀田式雙軌索道
這次 是要找1947年設立的舊的三段 單軌自動索道~
為何會有新舊索道呢??
太平山林場因為
土石流與強烈風雨常使機械損毀 軌道中斷
作業生產中斷 無法伐木與運材 損失嚴重
在兩位日籍留用技師的建議下
在1951年改成兩段堀田式雙線索道
以及加寬軌距、增建翠峰線與翠峰索道並往三星線延伸
而短暫的存在幾年簡易的3段單線自動索道!
上次曾老師在中間與暗霧聚落(1951年之後設立)之間的工作路上
發現了一處疑似簡易索道的著點鋼索固定點
還有一小段的中間軌道路基
老師懷疑是這3段簡易索道其中一處
(暫時標記最上面為第一段簡易索道著點)
但因為時間沒有辦法確認有沒有發送點的固定端
因而這次去找看看這一小段軌道尾端
有沒有往下送的第二段簡易索道發送點的固定點
以及下方 (應低於中間聚落)要有著點與第三段簡易索道發送點~
簡易索道的著點與發送點是以一小段軌道銜接然後往下送
因此有著點固定點勢必會有發送點上方固定
要證明舊索道的存在位置就必須去把這些位置與證據找出來!
同時猜測簡易索道第一段發送點也是位在暗霧聚落下方的大元索道發送點
因為此時的山地軌道已經完工
簡易索道同樣需要運用山地軌道來將大元山附近的集材下送到古魯
因此 猜測古魯索道著點也應該是相同位置
老師預估了第二簡易索道著點的位置
然後剛好有張1949年航照可以作為對照 驗証
航照中 著點與發送點之間 明顯的 短短的一小段中間軌道
這次 真的找到這些鋼索固定位置
週邊也有索道零件鐵軌來證明
確認了這存在幾年的3段簡易索道~~
(0822 航跡圖~左邊為北)
一早一樣由寒溪古魯林道口開始~
老樣子~下溪過溪走番社坑左岸 6:31開始從大元山登山口往上爬
老師要先從較低的 還沒找到的
第二段索道著點與第三段索道發送點開始找
6:50 經過海拔540的苗圃平台
(7:28 獵人的腰繞路)
7:28 快上到中間聚落的古魯林道下方海拔738時
發現有獵人砍痕的腰繞路
所以就跟著走走看
發現這條不是很明顯的腰繞路
繞過了上面的古魯索道發送點鳥居平台
(7:47 上方是新設的古魯索道發送點鳥居架平台)
7:47 但路實在是沒有很明顯
因此我們就從往北的陵線開始往北下切H749
一路往北下切時因為植披有點雜亂
加上有些落差不得不繞來繞去
7:58 下到海拔700時 開始往西北向的小陵繼續下
會推測舊的簡易第二段索道著點與第三段索道發送點在這條西北的小陵上
是因為靠谷線 往上穿越谷線沒有陵線阻擋
往下的話旁邊的小陵或許不會阻擋
因此老師猜測著點與發送點可能在這條陵上
(8:05 下方是個大平台)
8:05 結果下到海拔670的時候
發現陵尾下方是一處大平台
一跳下去 老師就發現平台上左右各兩個凹洞~
還有鐵軌散落在一邊 以及轉向器
老師說 就跟上次發現
位在暗霧聚落下方海拔850
猜測是舊簡易的第一段著點的固定點 一模一樣的工法
(花2小時整理後的 著點-為第二段簡易索道著點的固定凹洞)
(鐵軌 較輕量的)
(還沒清理的樣子XD)
而平台往東一小段 是一段很平的懷疑就是軌道路基
沿軌道路基走沒一分鐘
老師發現軌道靠山壁側有被雜草包覆的高台是疊起來的
(被草包覆的 疊石平台)
原來 上面是個小平台 而平台靠山壁側下方有個凹洞
是第三段索道的發送平台與鋼索固定處
老師猜測 這種簡易的索道
發送點鋼索的固定 似乎是埋在洞裡 再用大石壓住吧~
跟新設的兩段鋼索固定點水泥基座設施 承重就不同了
而簡易索道木架與鋼索似乎都拆卸光了
僅剩一些零星的殘件 像固定長釘 或一小段鋼索 來證明
(整理後的第三段簡易索道發送點平台與鋼索固定凹洞)
(清理完的平台邊緣 清楚的疊石地基)
10:15 看完了 第二段索道著點與第三段索道發送點
我們離開原路往上爬~
(長滿草的 斜坡引道)
10:33 爬回新設的堀田式古魯索道發送平台前
發現了航照圖上的工作斜坡引道
或許沿著斜坡引道可以找到工作路往下
回到古魯林道(也就是大元索道著點旁)
沿著古魯林道往溪溝方向走
因為在1973年的航照上可以看到 新設的中間聚落沿古魯林道
往溪溝方向 過了溪溝 有條工作路
這條工作路似乎通往一段橫向道路
這段橫向道路 或許就是舊的簡易索道發送點與著點之間的軌道路
(航照上的工作路)
(樹旁有條小路)
10:38 過了溪溝 H765 林道上在旁邊的造林樹下有條似乎有人走的小路
我們就跟著這條小徑往上走
但因為草密 路徑不是很清楚
有時有開鑿的邊坡
有時沒找到路底
不過越往上走 就會有疑似有人常走的路底出現
(一段平坦的路基 路基下方有疊石)
11:08 海拔855 上到上次曾老師發現的一段軌道與凹洞處
這段路基很短 但比下方的那段軌道路基長
這裡離上面的暗霧索道軌道路基 低了120米
大概是暗霧往北轉東北陵的位置
老師上次走工作路上來時 剛好爬上來就在軌道路上
然後就看到左右兩處凹洞 往南有開鑿邊坡產生分叉
懷疑是讓台車有兩處可以分散
(遺留的鋼索)
兩個凹洞 應該是第一段索道著點的鋼索固定處
凹洞前面還遺留一卷鋼索 還有固定短釘
我們發現簡易的索道鋼索 似乎都沒有之前看到的索道主索那麼粗
(左右各有一個凹洞)
既然 有了第一段索道著點的鋼索固定凹洞
那麼沿著這段軌道路基往西北走到尾端
應該可以在軌道上方找到第二段索道發送點的平台與鋼索固定凹洞
結果這段軌道後端植披雜亂而且山壁崩塌倒木很多
山壁崩塌似乎是因為坡度很陡
還夾雜了一些大石壁
後來我們還是找到了發送點的平台
而發送平台居然在軌道上方10米處
(發送點平台居然在照片看不到的高度 但有小路可以往上爬)
(整理過的發送點平台與鋼索固定的凹洞)
其實 這個發送點平台找的不容易
因為離軌道高很多
而且還沒整理好之前
簡直快要看不出來是發送點平台
草很高加上凹洞坍塌 雖然有部分鋼索
要不是老師在草叢裡發現了捲揚機的零件還有固定的長釘~
更確認了這是第二索道發送平台了~
(從平台看出去的風景)
平台上還能看到下方羅東溪大溪床呢
想像 在這裡操作索道的人
還能看到自己下送的木頭運往羅東阿~
而我猜想 在這兩區的操作索道的工作人員
或許都已經在新設的中間或暗霧聚落有較小的住宿屋舍
因為在1949年航照上 的確也可以看到有些屋舍存在
只是沒有1957年的規模~~
(比較1957 新設兩段索道與1949舊的3段索道航照)
13:02 我們花了2小時 又整理了這裡的著點與發送點
開始原路下回中間聚落旁的古魯林道
13:21 下到西溝旁的古魯林道H761~然後往中間聚落方向走
13:30 來到大元山的傳統路徑往下H797
14:26 下到番社坑溪左岸的乾溝登山口H389~
下溪舒緩一下有夠熱的體溫
然後到匯流口往古魯溪左岸走
因為我還沒看過古魯索道著點~
(1973年的舊航照)
雖然從下山的路上可以看到古魯溪左岸一定高度以上有蠻大片的崩塌
但剛好就在崩塌邊緣的樹林草叢裡
聚落區與軌道區還有部分保留著
(樹林里的平台就是著點的房舍聚落區)
14:35 走到古魯溪左岸著點下方
可以看到溪床上方樹林似乎有平台 只是植披雜亂
(水泥地基原來是古魯林道 可以開卡車的)
我從旁邊開闊的崩塌溝走
才發現橫向的水泥地基
原來這是可以開卡車的古魯林道
往上爬 可以發現因崩塌而沖下來的好幾段軌道與零件
(崩塌溝裡被沖下來的幾段軌道)
這些軌道反而不是輕量型的鐵軌~是軌條面較寬的那種
猜測著點應該在我的左邊
但左側就是大面積的崩塌
因此著點應該已經埋在崩塌裡了~
我們往右邊樹林平台走
可以發現掩埋一半的屋舍 與露出的廁所 茅坑與小便斗
平台上ˊ植披雜亂 因此還要老師帶我繞了一下
才能走到另一條有水的溝旁
因為植披雜亂加上崩塌很多
讓我無法有這一區的空間概念
只能猜 著點應該是在崩塌區 屋舍與伏地索道可能在樹林平台之後
最後從另一條有水溪溝下切到古魯溪左岸
然後再往下游匯流口走
過匯流口之後的羅東溪左岸
還可以看見一大綑的粗鋼索(懷疑是新設兩段索道的主索)被沖到左岸河階
往下走還可以看到左岸殘留的古魯林道水泥路基
然後延伸過溪到兩根充滿鐵軌作加強 的橋墩
15:30 過溪爬回古魯林道 走回解說站~
16:00回到林道口閘門~
因為遇到好心的阿伯騎機車載我到門口~
這次找到了很多證據把1947年的舊的簡易索道位置找出來
覺得很有意思~
畢竟這個舊的索道沒有甚麼人提到
好幾處資料都沒有解讀 很可惜~~
好在老師有找到證據拼起這個地圖~~
接下來應該就是繼續往新設的翠峰索道與晴峰索道探訪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