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 原本9/14~18 是要去走舊太平的モヘン溪線 看獨立山所道出四季
但 幾個低壓在台灣的東南方連續不斷的變化
因此 改為兩天一夜的 機遊新太平行程
安排了白糸軌道 白糸索道發送點 上平 著點白嶺
白嶺索道發送點還有蘭臺著點
雖說太平山國光號專車上太平山很方便 但一天只有一班上下
為了在太平山公路11、16、 16.5、18.5、20、 24.5K機動性的移動
才選擇機車來當交通工具 方便停也方便移動
再從公路下切 拜訪新太平的白糸線軌道
可惜 這次沒有走到白糸索道著點
只好等下次嘍
XXXX
下山再度請教曾老師有關於白糸索道著點 怎麼突破那條溝的
老師指點了許多
而沒想到 立馬就約到“縱橫舊太平最深最廣的能人組” 期待10月中再訪
(希望這次的紀錄能在出發前寫完XD)
參考資料 (魯地圖資上有劃出索道與軌道 大家可以直接參考喔~)
曾老師的臉書:
2021-08-31 新太平山イギリ線白嶺附近不知名工作站與白嶺索道發送點
運用李瑞宗老師“再凝望”書上的折頁
-太平山工作站辦公室及附近分機設備圖來說明
白糸軌道這段 靠太平山方向有白糸索道
著點叫白糸著點 上方是上平發送點(就是接見晴軌道線的)
白糸軌道往土場方向中間有幾處工作場
分別在圖上標示著
白嶺運材工寮、白嶺招待所、白嶺調車室以及蘭台發送點
然後接白嶺索道下去到蘭台著點
而我這次的行程計畫
主要就是這條白糸軌道區域
(李瑞宗 再凝望 摺頁)
而太平山工作站辦公室及附近分機設備圖
背後
則是一份手繪圖
可以看到整個新太平的軌道與索道
有注意到那個小長屋嗎
還真的蠻一致的 索道附近也的確有工寮呢
XXXXX
行程記錄
D1
7:57羅東火車站-8:00機車行租車-8:15 機車出發~羅東高中附近加油~售票亭~
-9:58 11-11.5K之間的轉彎停車輕裝出發,沿馬路往下走一點,反射板過去後下切 H1055
抓東北轉東的陵,跟零星布條與路底下
-10:36 遇橘色環的礙子往下有鐵線
-10:43 軌道層,白嶺索道的 蘭臺著點 H937
11:04 原路回程
-11:36 回到公路,走回機車旁小休
11:48 騎車出發往上
12:00 16.5K下車~去不知名的工作站繞繞
-13:10 回到公路,騎車出發
13:13 馬路邊取水,13:20出發
13:42 22K前,見晴山登山口停車,重裝上見晴山
13:58 見晴山頂,找營地
14:05 往前約100公尺有個兩人外帳小小腹地C1 (不好睡)
我們一早8點 機車行店門才打開 就去租機車
原本想要兩人一人一台可以接駁
沒想到 飛容忘了帶駕照 所以只好兩人一台
兩人一台也行~還好背包本來就小
一次騎到底都不用休就到 白嶺索道的蘭臺著點的下切點11K附近
把機車停好在轉彎處 藏好大背包
9:58 輕裝就沿著馬路往下山方向走 一邊看看護欄旁有沒有路
其實第一個箭頭反光板有舊布條
我們是從那裏找路下去的
但回程發現
最後一個箭頭指標那裏比較好走
(回程時我們是從那裏上到馬路邊的)
(最後一個箭頭指標往樹林裡看 就能看見隱約的舊布條)
其實路徑沒有很清楚 布條零星
需要仔細觀察可能的路徑
需要確認的時候 就會發現有個舊布條了
反正就是找能走的路 下那條陵
(造林裡的路 很久沒人走的路)
著點海拔大概要下140 其實近近的
但因為路不是清楚 隨著之前的開路者的感覺 就在樹林裡左右的找好下去的路
因此 下去的時間花得比較多
有些倒木 以為沒路 但就那裏比較好走
10:36 在陵上發現有礙子
右側邊坡似乎有一些路徑與人為的瓶罐
還有固定在大木頭上的鐵線兩三條往下延伸
後來陵上大樹頭擋路 還是往右下方切
下去就看到下方有平坦的腹地
這兩年來一直走林場的軌道
漸漸對於軌道路基有點感覺
一看就知道 到軌道層了~~
10:43 軌道層,白嶺索道的 蘭臺著點 H937
(蘭臺著點 白嶺索道)
以前要去太平山(新太平)
從羅東搭森林火車到土場之後
要經過3條索道四條軌道才能到太平山
3條索道大概都是1935年興建 分別是
鳩之澤索道1935
新舊白嶺索道1935,1941
白糸索道1935
這三條索道 其中白嶺索道有新舊之分
( 新白嶺索道著點是蘭臺 舊白嶺索道著點在中間的西南側)
(李瑞宗,原風景p332)
我們一下去到的平台就是索道著點的鳥居架後方索道鋼索固定的地方
所以 可以看見地面上有好幾個水泥基座嵌在地下
而鋼索用一根大木頭繞住也是卡在地下的水泥座之間
水泥座上方有一 兩組的台車鋼軌 延伸出去以及往後方的軌道路基走
(鋼索繞在大木頭然後卡在兩個水泥基座間)
軌道往前 是往太平山 方向(往山谷方向)
雖雜草多 但是開闊的 我們沒有能力清理雜草
但的確可以想像前方山頭 往下吊掛下來的台車準備要降落在眼前
雜草密布的平台左右各有一根長滿雜草的木柱
沒仔細看 真的會忽略
這兩根木柱 就是著點木架鳥居
只剩兩根木柱了
(左右各有一個大木柱 應該是木架鳥居)
(from 李瑞宗 再凝望 p108)
李瑞宗老師書上有張 蘭臺著點的照片 拍照者應該在鳥居前拍上面
對照地形山谷 蠻接近的
我對於著點的設施沒有很理解
第一次是看到眠月上線跟鹿屈山線銜接的著點
是一個大凹洞 沒看到鳥居木架與水泥基座
這次看到蘭臺的地面上水泥基座的分布
想起了
上一次去找見晴索道著點的 布那漢溪( ブナハン溪 )
有在一處草非常多的軌道路基有水泥基座
只是路基有點崩 加上草密與倒木
腳下的水泥基座有有空洞縫隙
不是很理解為何路上會有這樣的硬體
看到蘭臺的水泥結構體時
恍然大悟
原來 著點的鋼索固定需要水泥基座
鋼索是這樣用大木頭卡在水泥基座下的
難怪路基上 會有空洞縫隙
若草跟倒木很多 或路基坍塌
還真的不知道這是索道著點的硬體
那麼 上次找到的位置 真的就是見晴索道著點 ブナハン溪呢
只是 一直都沒有看到其他有關著點會有的工作工寮
或許 著點本來就不太需要太多建築物吧
(懷疑就是 見晴索道著點 ブナハン溪 的水泥基座)
新白嶺索道吊掛台車到蘭臺著點之後 有兩組 軌道延伸往中間
(往中間方向的軌道)
可惜 我們沒有沿著軌道走 雖然植披有點啊砸
11:04 我們就原路回程
很快的30分鐘就回到馬路
繼續上機車騎往16.5K
這個16.5K下切下去 其實是會接山桐子溪線(イギリ溪線1935)
曾老師下切走山桐子溪線時有找到一處不知名的工作站
我想去看看工作站是怎樣
12:00 從16.5K茅草叢裏面下切 路不難走
下去後發現工作站真的蠻大的
旁邊山桐子溪支流 的水聲很大
有上下兩層 平台基座都有用大木頭堆疊起來
感覺非常穩固
但邊坡突然陡下 往下望就是往中間或鳩之澤方向的溪谷
當下我只有一個感覺 工作站會不會是做索道用的阿
(平台邊緣往下望 木堅 木平與土場溪)
(工作站有兩層平台 平台都是有大木頭堆疊起來的 )
但 我也只是突然閃過索道頭的想法
而下方的山桐子溪線 我也沒有要去走
只是覺得幹嘛設個工作站這麼大
(1942年 鐵道旅行案內 還畫著イギリ溪線的太平山觀光順路圖)
(畫了 舊白嶺 新白嶺索道的太平山軌道用途圖)
其實 在拜訪這個工作站前 我對於舊白嶺索道與山桐子 溪線並沒有很理解
而是回來之後 為了要瞭解新舊白嶺索道位置
看到李瑞宗老師 在凝望 書上的"太平山軌道用途圖"
把新舊白嶺索道 山桐子溪線 白糸線 見晴線等畫在藍底的陸測圖上
才猛然看到新舊白嶺所道的位置
1935-1941年興建與使用的山桐子溪線銜接舊白嶺索道發送點
調送木頭到下方的著點 然後再以900米的軌道運送到中間
那時新白嶺索道還沒有蓋好
而這個工作站簡直就是最好位置
而在原風景一書上 有著舊白嶺索道發送點的兩張照片
(p272)
(p274)
其中 下行照片所看見的溪谷 不就跟我從工作站平台望下的溪谷很像嗎
舊白嶺索道長1100公尺
我用basecamp 測量工具試試
還真的蠻接近的呀~~
可惜這些發現 都是回來整理記錄再次看書之後推論的
還好10月中再度去勘查時 可以再下去走走找找
13:10 回到馬路邊
吃個午餐 再度上機車往上騎
大約3分鐘後一個彎 就發現路邊有水源
因此取了今天的用水 騎去見晴山登山口
找營地
(見晴山)
其實 我本來要重裝下去白糸線渣營的
天氣轉陰加上有雲霧與毛毛雨 而上平發送點就放棄了
加上飛容不想重裝上下白糸線
我就想起了台大有次探勘這區 是在見晴山頂紮營的
所以 我們就爬上見晴山頂
沒想到腹地不多
睡起來不太平 所以大家還是找別的地方過夜吧~~
XXXXX
D2
6:30 見晴山頂重裝出發走另一條路
-下到公路邊坡落差大開繩
-騎車往18.5K
7:23 18.5K,輕裝出發,第一個反光板進入H1602,鑽芒草往北一點的邊坡下切,抓陵-
-7:49 往南修,過乾溝溝有黃色就布條,轉走陵H1532
-7:57陵上大樹頭有鋼纜H1478,有小腹地,地上有引水管,有瀑布聲,下方有平台
四處看看~8:14繼續下
-8:18 磚造房子,軌道層H1425~往瀑布方向看看
8:24 沿軌道往北
8:27 乾溝,軌道懸空,軌道上方有平台,跑上去繞繞
-8:34 回到軌道層繼續走
-8:37 芒草大平台H1416,有倒塌工寮,鑽過芒草,發現有機關車頭2個
軌道在芒草叢中懸空,退回平台,往上層平台小高繞
-發現上面有兩層平台,一層有芒草有倒塌工寮與垃圾,更上層為樹林,
從芒草瓶平台邊緣走,這裡應該是招待所區域
-9:06 從上層平台邊緣下切到軌道層繼續走
-9:14 陵尾遇崩,上陵高繞
-9:24 從陵上H1430北側芒草坡下切
-9:28下到軌道層,具續走
-9:34 小地塹地形軌道轉彎
-9:38 路斷芒草高,岩壁地形無法過,放棄折返
-10:08回招待所附近三層平台小休
-10:58離開,言軌道層往南走
-11:04回到磚造屋,沿軌道往南走
-11:06 軌道懸空過溪溝,邊坡有路下去溪溝
-11:12下到溪溝喝水有路條爬上軌道層
11:15 軌道懸空過長滿草的乾溝,邊坡可走
11:33 經過幾段軌道都可以走 但此斷跟丟軌道,邊坡陡,乾脆上切
11:48 下到軌道層H1464,往前發現有兩根木柱在軌道左右兩邊
12:01 軌道邊有很美的神木
12:09軌道架在岩壁上進入河道,繞一圈,有路基但不見鐵軌H1455
12:14 繞圈後又見鐵軌
12:25 走在鐵軌下方
12:46 遇歡迎光臨紅色布條
12:48 軌道上都是現代瓶罐垃圾,邊坡有綁長青布條H1471
往上走發現是廢棄工寮,布條綁的密,應該可以上切到公路20K處,
四處繞繞
13:03繼續沿軌道往南,芒草高從邊緣走
13:08 走在懸空軌道的下方
13:14 再乾溝奮戰,芒草密,又開始下毛毛雨
13:33 卡關許久找不到出路,只好放棄退回
13:41 從軌道下去下方平台繞繞
13:51回到廢工寮下方的軌道,小休
14:11 跟著桃園長青布條往上
15:00爬上馬路H1713 約在20K處
踢馬路'往下
15:25 回到18.5K 機車處,去拿重裝,小休
15:30 騎機車往下
15:36 白嶺苗圃往下的大轉彎處停車
15:40 從芒草叢旁邊右上切
(沒看清楚以為鑽進去腰遶,結果是要上切,找路花了一些時間)
翻過高點往下有白棉繩可拉
15:55 下去就是索道發送點後方的機動室控制機
四處繞繞,因芒草太高放棄走軌道
16:20回到公路轉彎停車處,整理背包
~騎車下山
(18.5K 轉彎處有兩支反射鏡)
今天是重頭戲 要從18.5K 下切到白糸軌道
然後先往西走 希望看到幾處摺頁上有提到的幾個建築遺構
運柴工寮 白嶺招待所 白嶺調車室
並希望走到索道發送點 然後再折回來到白糸索道著點
再從靠近的陵回太平山公路 大約是20K附近
一早出發騎車下到18.5K 附近停車 也是藏重裝之後
7:23 18.5K,輕裝出發 從反射鏡芒草叢進入之後
往左邊走 找芒草空隙鑽 抓往稍往北側的那條陵走
但不大好走 往右側的邊坡下
但沒多久就走往乾溝
然後又過乾溝爬上旁邊的小陵 沿著陵下
7:57陵上大樹頭有鋼纜H1478
沒多久就看到鋼索從頭頂一路拉往下方 綁在下方的一棵樹幹上
(鋼索從頭頂上方的樹頭拉到下方的樹幹上)
鋼索附近剛好有比較緩的腹地 瀑布水聲很大
而且地上還有鐵管 鐵管似乎是從瀑布方向延伸果來往左側下去的
我四處繞繞 也走向瀑布方向看看 邊坡下方都沒看到軌道
因此又走回鋼索纏繞的樹幹邊
(鐵管往下走)
8:14沿著鐵管繼續往左下切
繞了一下邊坡往下看 才發現下方有平坦的空地
而且還有個沒有屋頂的磚造屋
(沒有屋頂的磚造屋)
從磚造屋上面繞下去平台
8:18 磚造房子,軌道層
果然看到平平的就是白糸線軌道的路基
(磚造屋子裡面有幾個類似油桶的鐵桶與零件)
(磚造屋往北的軌道路基)
有先往瀑布方向走一點 但想說往北比較短 所以就從磚造屋開始往北走
8:24往北走
一邊走一邊看著左側路基上方
發現上方似乎有些小平台 而且軌道層也有斜坡道可以上去
我們因此爬上軌道層上方的小平台 四處繞繞
但沒以任何建築遺構
但 的確軌道層上方是有小腹地並有另一條軌道的
有著兩條軌道 難道這附近就算是調車場嗎?? 調車室會在哪裡呢?
而且 再往北的小乾溝還看到掛著的懸空軌道
(站在上方的平坦腹地看下方軌道懸空在乾溪溝)
軌道應該是有架高橋樑的 橋梁已經倒塌
不過遠遠的看乾溝下方 似乎有著不小的腹地 但我們沒有往下探
走乾溝的邊坡就爬回軌道層 一爬上去軌道層變得很寬沒多久就芒草很高了
8:37 芒草大平台H1416,有倒塌工寮
這個軌道層變得寬 原來是有工寮的
(半倒的工寮下有些運柴台車的輪子與零件)
長形的工寮看起來蠻大的 只是倒了一半 下方還看得倒有著台車相關的零件
芒草密又高但有洞可鑽
鑽過芒草繞道倒塌工寮的另一端
才發現 工寮的另一側 屋簷下還有著兩台 機關車頭呢~~
機關車頭控制室前方的引擎下有著兩排英文字 顯示是加藤製 這家公司
KATO WORKS
TOKYO
請教了 "八仙山出張所的倫子 大大
他說可能是 汽油車改裝成柴油車的加藤 4.5T 機車
不過 倫子大大也說 柴油車是後期的主力
而汽柴油的差異 必須要看引擎來判定
而一旁的草叢裡躺著幾具大零件
(草叢裡的引擎)
似乎這個軌道延伸過來 有著長形工寮的大平台 還具有維修台車與機關車的工寮呢
軌道從平台邊緣的芒草叢裡以木架橋的方式延伸 而且也是懸空在芒草叢上
(軌道懸空在芒草叢上)
我一看懸空狀 只好退回機關車頭所在的半倒工寮旁
看到邊坡有路可以往上面的平台走
剛好可以走上面的平台
一上去就發現這個平台也是芒草叢一堆
但 芒草叢裡有倒塌散落一地的建築木構
這個平台腹地也很大 但芒草實在多
芒草堆裡還有許多較早期的戰後罐罐與垃圾 還看到一頂林業人員的安全帽
(芒草平台旁高一點的平台 有水管與鐵皮)
這個平台北端有個較高一點的平台腹地 還有牽水管
而更上方(大概一層)的雜樹林裡 有個很平又長的腹地
平整到我覺得應該是有建築物在上面
可惜並沒有看到任何倒塌的木構
(雜樹林裡的長又平的腹地)
很特別 我在這個覆地上撿到了一瓶 日治時期治療牙痛的"今治水"
不知道日治時期以及戰後的白嶺招待所 是否就是這塊腹地呢?
(62年的航照圖 疑似招待所 調車場 機關車頭平台的大約位置)
回來後 連忙用位點去找這附近的航照圖
可以從溪溝轉彎的架高軌道以及草坡邊坡架高軌道 猜測是這裡
戰後62年的航照 可以看到這裡有4棟建築物
其中一棟在下方溪溝的上面
而且也可以看到有兩條軌道 一條上層 一條下層
兩條匯集一起到有機關車頭的那個倒塌工寮
軌道左邊上面有一層平台有長工寮
更上面好像也有一個長工寮
但 特別的是我並沒有看到溪溝上面的方型屋頂建築物遺構
還有最上面平台的建築遺構
不過我也猜測這裡應該是白嶺招待所與調車場了
9:06 從上層平台邊緣下切到軌道層繼續走
老實說 離開招待所那一區 軌道路基上植披就以芒草居多
軌道隱約埋在土裡
走起來需要鑽
9:14沒多久遇到邊坡崩塌
崩塌看起來有點時間 但橫渡有風險
因此 就從崩塌旁邊坡倒木邊爬上陵
我高繞得比較高
飛容在中間找到山羌路徑 腰遶一下(但有點卡)
然後在芒草叢裡下到軌道層
-9:28下到軌道層
但就是芒草叢下來的 所以軌道層也都芒草
而瀑布聲響也漸漸靠近
我們離白嶺索道發送點應該不到200公尺了
可是 瀑布聲讓人覺得不妙
(岩壁邊坡 架高軌道斷)
9:38 果然 芒草中看到前方是岩壁地形 軌道在芒草中消失
看起來我們無法走過去 勢必要高繞在下到溪谷旁的軌道
而我們還有南段要走 因此放棄 想等回到公路再從公路那端進入發送點
10:08回到招待所與機關車頭的平台小休
10:58 開始往南
11:04回到磚造屋,沿軌道往南走,瀑布水聲很大
(軌道衝往溪谷 木架橋斷 懸空了)
11:06 軌道懸空過溪溝,邊坡有路下去溪溝
經過了磚造屋 軌道往溪谷瀑布水源方向延伸
沒多久就看到軌道衝向溪谷的對面
應該是高架橋 但木架部分都消失了
留下懸空的軌道 難怪一開始我下來瀑布附近了都沒看到軌道路基
邊坡似乎有取水路可以下到溪谷
因為有鐵管引水 所以也會有取水維護管線路才是
(剛剛衝向溪谷對面的懸空軌道)
11:12下到溪溝喝水有路條爬上軌道層
溪谷蠻容易下的 有布條指引 爬上軌道層中間可以欣賞懸空的軌道
爬上軌道層之後沒多久
11:15 軌道又遇一個乾溝 不過長滿了草
從邊坡就可以下去再爬回軌道層
(長滿草的乾溝)
接下來經過了幾段蠻好走的軌道段
11:33 這裡跟著軌道 但軌道一直往下邊坡走 沒有路基 很怪
突然覺得是這段軌道是架高 而木架斷了 軌道因而塌下去
所以根本就是跟錯,也錯失軌道路基
邊坡又陡 乾脆就上切高一點再找地方下回軌道層
11:48 下到軌道層H1464,往前發現有兩根木柱在軌道左右兩邊
(功能不明的兩支木柱)
12:01 軌道路基邊有很美的神木
(神木)
12:09軌道架在岩壁上進入河道
(軌道是架高 然後進入河道繞一圈)
原本軌道是架高段 旁邊是岩壁有落差的
還好可軌道枕木都還可以踏 然後下到有落差的溪股再從左邊岩壁爬上上面河道
這個乾河道都沒水 有水的話就是大概2米小短瀑
在圖資上看起來是個分叉上源的平坦河床
只是平台邊緣往下的溪谷有落差 因此軌道是架高的
但河床上沒有鐵軌 讓我覺得奇怪
這個平台河床剛好呈現一個O 河床上的確有開鑿軌道路基的
順著河床上的軌道路基就繞了一圈
其他平坦的地區都沒有任何的建築物或遺構 到底為何要繞一圈呢?
(軌道從前面延伸過來後 就沒有鐵軌了)
(航照圖)
或許大家不懂我再說甚麼
回來之後 因為沒有鐵軌 對於繞一圈的軌道路線有點存疑
因此就把舊航照拿出來看
真的發現這段軌道是繞了一圈 而中間平坦的區域的確甚麼也沒有
我只是跟著路基走
12:14 沒多久軌道又出現了
(軌道再度從左邊溪谷草叢爬上軌道層)
12:46 遇歡迎光臨紅色布條
大概又經過幾個走在軌道旁以及下方的軌道路段
沒多久 遇到樹枝上綁著紅色的 "歡迎光臨"
我想應該是曾老師下切點吧
我也是預計要從這裡上切回公路
(歡迎光臨)
看魯地圖資 前方還有一條有水的溪谷
再往前才會走到白糸索道的著點(圖資上有畫)
我們繼續往前走
(早期的枇杷膏)發現鐵軌周圍的腹地變寬 雖有芒草 但散落著一些戰後早期的瓶罐
我往較高的邊坡看 發現上方綁著 白色綠字的桃園長青布條
散布著瓶罐碎片玻璃的邊坡還有路可以上去
當下 腦袋一閃 上面有工寮阿
當然要爬上去看阿
(芒草裡的廢棄工寮)
往上爬就不斷在邊坡上看到瓶罐
而且白色綠字的桃園長青布條就這樣從上面的樹林一路綁下來
(布條綁得真好)
看來回程就可以一路跟著蒼裕大哥的布條上去吧~~
芒草中有蠻大面積的平台 平台有下挖
有倒塌的木構 但因為草太密了 根本無法進入
我想應該有個工寮 難道是運柴工寮嗎??
(航照圖)
雖無法知道工寮腹地多大 但從周圍瓶罐垃圾量 覺得蠻多人住的
回來看航照圖
發現有上下兩棟的工寮在此
13:03 我們繼續沿軌道往南 路基上因為芒草太高太密了
不得不從路基平台外圍走
(還有枕木的軌道)前方一段很直的軌道 還保留帶有枕木
軌道路基很寬 下方還疑似也有工作平台
不過沒多久我們就遇到一條乾溝 遠方瀑布的水聲明顯
這條乾溝還不是圖資上畫有水線的溪谷
乾溝上很多大倒木阻擋下溝
(倒木與芒草的乾溝)
我們找到下乾溝的缺口 下到乾溝後 裡面都是碎石與倒木
我往上切想要找到可以突破芒草叢的地方
飛容則是想要抓軌道高度找可以突破芒草叢的地方
芒草之密 壓也不是 鑽也不是 弄得我們精疲力盡
才開始往對面看 發現後面除了有水溪谷之外 還有個大崩塌要突破
13:33 卡關許久找不到出路 只好放棄退回
爬回軌道層 回到工寮附近喘息(小休)
回來後 也找了航照想要看看白糸索道著點著樣子
只好再找機會去看看(10月中拉)
14:11 就從工寮H1471這裡 跟著桃園長青布條往上
果然布條綁得好
一路往上都很清楚 只有快到公路附近
比較亂 我也就直接抓方向走
沒想到
(公路有落差)
沒想到公路有落差 護欄下的水泥牆與土坡還有高度差
只好沿著水泥邊坡走 找到一處最低的地方爬上馬路
(可以爬上馬路的地方 有綁黃色布條)
15:00 爬上馬路H1713 約在20K處 樹上有黃色布條
然後我們就從20K附近踢馬路
15:25 踢到18.5K的停車處
15:40 騎上機車往16K附近的白嶺苗圃往下的轉彎處
早上因為岩壁與軌道架高段崩塌而放棄的新白嶺索道發送點
就是從這個轉彎處可以繞過去
(可參考魯地圖資)
轉彎處剛好也有反射鏡 路邊水溝上方的樹叢綁了布條
(綁了布條的索道發送點入口)
從布條旁邊的邊坡很陡的爬上去 岩壁陡坡還留有以前的鋼索
爬上高點後往下有白色繩子輔助下去
15:55 一下去就是索道發送點後方的動力區域
一台操作制動機就在平台上
(控制機舊照)
(65年的航照)
回來後也找了白嶺發送點附近的航照
從航照看 那個鳥居好巨大
後面有個機動室 就是控制機的那個空間
下方有兩棟長工寮
書上說1976年太平山林道才開始6-14k施工
所以旁邊那條就是太平山林道
而軌道附近也有三棟長工寮
可惜我們也是因為芒草實在好高而放棄想要走過去接起來的想法
因此 就回到馬路邊
雨也下了下來
就騎車返回羅東了
回來後 因為看了很多航照 解釋了一些疑點
覺得白糸索道 著點沒看到很可惜
加上 發送點上平 也沒去
(上平 發送點 的兩大建築群)
因此很想再把沒看到的再看
向曾老師請教怎麼去著點 然後約到了"縱橫舊太平最深最廣的能人組"
希望 10月中後的東北季風能小一點
再次機遊新太平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