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8日 星期三

20240810_12 見晴工作站、布那漢上、多聞溪工作站

(見晴步道之後過高繞到見晴工作站索道發送點前的軌道路蠻多很美的路段)

說太平山林場的軌道與工作站

愛山野女孩  以及曾老師是大前輩

他們對於太平山的探訪又深入 又全面

雖然他們都沒有出書  

在網誌以及臉書上都分享很多太平山林場的探勘呢

附上 愛山野女孩的網誌

新舊太平 點點滴滴


自從跟曾老師速走日向台-神代谷-十字路-堅木平之後

20231104_5 日向台_神代谷_十字路_堅木平(木堅)

開展了我對於太平山的興趣

很不好意思的說  在此之前的經驗 

 比一般山友還不如 

連舊太平的神社  都沾水一下  沒有深入呢~

藉由愛山野女孩與曾老師的經驗 成果

同時閱讀我很久以前買的很多林務局的出版品

期待自己可以好好地鑽研 熟悉這裡


那麼多條路線 想說先從公車站容易到的見晴步道周圍來探訪

向曾老師與愛山野女孩

請教了見晴線、加羅山線(カヲサン線)後段的索道與軌道

規劃了3天2夜以布那漢(ブナハン)上-索道發送點為基地   繞一圈

(ˊ這裡的軌道 索道與工作站中文名稱 以李瑞宗老師書"原風景"命名來使用)

(江崎悌三 1932太平山地圖,吳永華,桃色之夢,p217)
(江崎悌三地圖上畫著"多聞溪" 與森林鐵道
步道經過溪上的吊橋可以往上到軌道
軌道盡頭是"ブナハン溪"  軌道轉彎處有索道跟對岸去"追分"的軌道相接
而布那漢溪有索道與見晴連接)

除了拜訪他們已確認的見晴工作站與索道發送點

布那漢索道發送點與多聞溪工作站之外

想要找看看見晴索道的著點-布那漢溪工作站

然後對照陸測地圖  順著加羅山線尾端軌道往西走

再下切登山路到陵尾

把橫跨白嶺溪(テクナン溪)的塔庫楠(テクナン)鐵線橋找出來

在下溪拜訪對面的多聞溪工作站

再回布那漢上索道發送點

(陸測圖資上虛線的"路"以及跨了"多門溪"的鐵線橋 )
(大黑點是工作站
一個是見晴工作站以及上方的索道發送點 
另一個是多聞溪工作站  
我另外用紅X也畫了布那漢上,布那漢下索道發送點與著點 
還有見晴索道著點的布那漢溪
而見晴到布那漢溪 之間 有工作路)

除了江崎悌三的手繪圖可以發現這些工作站之外
國有林野圖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參考的圖資
(感謝曾老師給我的國有林野圖 ,擷取部分)
(上面清楚的劃著見晴索道、見晴工作站與布拿漢溪工作站,
再由索道布那漢上發送點到下方白嶺溪邊左岸的布那漢下著點經鴻嶺線出去,
也看到加羅山線軌道彎延遶過白嶺溪到多聞溪工作站)

而請教愛山野女孩的HT  與她討論路線與行程時
沒想到兩位也想一起再走一次確認看看  
加上成員有曾走過部分的 阿比  
還有 探勘高手夥伴 飛容
讓我感到開心  
這下  有專人帶路   輕鬆許多 
(但出發前  其中HT腳扭傷而缺席了~不過還有PG一起)

而每天中午過後的雷陣雨   其實影響著我們的行程

結果   D1 從布那漢上沿著往東的軌道 一開始就崩的亂七八糟

軌道路基看得出來的沒幾段  也沒有找到布那漢溪

都走到溪谷分岔點前100公尺 邊坡很陡  而且後面都垂直崩落到溪床

站在陡峭的邊坡上看著崩塌的布那漢溪谷

猜測或許   著點跟本就崩落溪谷

而在此之前  的確有個水泥基座雜在蔓草中 

但我們無法清理 也無法判定

而D2 再沿軌道路基往西也是大崩塌不斷 

快要接到1855峰往東的陵尾前的50米

遇到崩到很高的崩塌  加上露出岩壁  只好沿碎石坡下切

在蕨海裡橫切  再接回這條陵

而下到在陵尾海拔1538高度找陸測上畫的鐵線橋也是無果

只好橫切轉往北的那條小陵尋覓 

那條往北超陡的小陵也是沒有甚麼橋柱發現 

而且陵上看不出有什麼登山路  

只好從陵右慢慢下切到河邊沖積平台

從平台缺口在下到溪床過溪

上切到多聞溪工作站  西側的下方平台

再往西去工作站水源的支流附近腹地找鐵線橋柱

也是沒有甚麼遺構  還好有時間可以逛逛工作站

在看完多聞溪工作站後  下到溪邊

回程看著布那漢上發送點那條西陵南面的大崩塌  覺得不太可能爬上去

只好往上游  想循著曾老師的路線

從一條溝旁蠻幹上切   

沒想到

同樣遇到垂直岩壁只好下降再右繞來突破

爬回軌道高度回到發送點時大雨才下來

而D3 一早原路回  見晴工作站 與索道發送點

很開心的是  發現可能是陸測畫的那條下去"布那漢溪"的工作路

結束這趟軌道  索道 與 工作站之旅

也算是收穫滿滿呢~

感謝 愛山野女孩的PG帶領~

(這次  只是走黑色框框裡的那一區/from 李,原風景)

XXXX

行程紀錄: 

D1: 6:19 松山太魯閣號~7:22 宜蘭 轉7:40的1750國光號(專車)~

10:29 步道口公車站出發H1952-10:51遊客步道柵欄-

10:54 崩,從左邊坡很陡的高繞快40米上去,中間有白色舊繩,橫切後大倒木有繩陡下-

11:16下到軌道路基續走-11:20 柵欄,過有水溪溝-

11:55 柵欄,陡下溪溝-12:14 下寬乾溪溝再上軌道-

12:20 地塹,轉過去就是舊見晴工作站(回程看),吃午餐休20分-

12:46 需要下切的軌道-

12:55溪溝背水下大雨-

13:19 崩,旁小高繞10米,中間樹頭遶-

13:30下到軌道路基就是台肥五號立牌-

13:35 對照區立牌H1929 下切西北陵,一開始緩, 後來大致抓陵陡下-

14:46 布那漢上索道軌道路基平台H1583-往下一層平台紮營C1

15:23 營地出發,往上一層軌道層往東-

15:24馬上大崩夾大倒木,從倒木上面過-

15:40 雜草中有水泥基座,踩要小心-

15:50 路似乎斷了,但有溝, 下切再爬上邊坡,無路底在邊坡走-

16:12無路底都走在很陡的邊坡上可見崩塌的溪谷,原路回-

17:00 回到營地才又開始下雨~


我們是一早從松山坐火車到宜蘭火車站再走路到轉運站的

因為只有20分鐘不到的空檔,所以先領了往太平山的車票才報到

然後才被告知要先買回程票   因為無法在車上用悠遊卡支付回程

另外,回程在見晴步道上公車時被告知非假日不能在見晴車牌前攔車

必須要再走回太平山車站搭車,這要注意喔~

公車大概10點快半到見晴步道~10點多到16.5K附近

所以我們一下車就差不多開始走步道了(10:29)

(第一個高繞的崩塌往上爬)

大概20分鐘就走到步道開放的終點 沒多久就遇到第一個需要高繞的崩塌

在崩塌前的芒草叢路邊可以看到非常陡的往上 不要懷疑

往上爬就能看到很久以前 曾老師綁的白轉灰色傘帶

上大概40米就橫腰一段   然後可以看見黃色布條 往下  

(往下切   其中一段有拉繩從倒木下方過)
往下切一段可以看見大倒木  而有灰傘帶可拉 就從倒木下方下
(下回到軌道路基)
在腰一段之後從一處凹口下回到軌道路基
這一開始的高繞算是又陡又不好爬的
後面還有個高繞   是靠近台肥五號前   但那個高繞就好走許多

下到軌道路基之後的路 因為有鐵軌了  總算看的出來是軌道路  
往前經過舊柵欄與有水的崩溝後
更是優美  算是可以輕鬆散步走或邊坡小繞 
甚至還經過繩索架起來的觀光吊橋
遺留的軌道與架橋枕木  
台車輪子與集材搬柴到台車的吊滑車
媲美眠月線的路段
(優美的見晴線)

(集材到軌道旁搬柴用的吊滑車
滑輪方向因重心倒過來了    鉤子沒看到
參考: 陳東元先生, 集材作業 集材作業)


(曾經是觀光步道時期可以走下來休憩乘涼的涼亭11:50)

其實腳下的見晴軌道是戰後才興建的
為了從新太平山這裡運材出去

李瑞宗老師的原風景書上有提到 (p330)
原本舊太平時期 見晴索道是日治時期 1930年代興建
而有段舊見晴線 是獨立運材軌道
而以見晴索道來銜接加羅山線軌道後段 
從加羅山線或是之後的鴻嶺線出去道舊土場的

戰後 1967年提出101-109林班殘材的生產計劃
包含 見晴這區的林班 
 因此 在1969 年  開始興建見晴線軌道  
是從舊太平時期的見晴索道頭往東延伸
一直到現在的步道口(2K)繼續到上平(白糸索道)上方
而索道頭往西的延伸是從1974~1974年完成到6.6K
其中2-4K的軌道與橋梁還是拆除茂興線17-20K的材料來用的
1978年 0-2K這段因為要作為太平山林道(宜專前身)的使用而撤除
1980年10月  見晴線的木材生產結束 
11月山地線運材與碰碰車全面停駛
(李,再凝望,p134,136,260,145)

直到2005年見晴步道完工
雖然現在只開放了900公尺
從大崩塌高繞下來之後 
仍可以見以前步道的休憩設施  
如木製里程指示牌  解說牌  還有椅子
所以 才會有路邊延伸往下的休憩涼亭
這個涼亭周圍有許多林業台車廢棄金屬與工寮鐵皮浪板
或許是以前的4K集材工寮轉變的

往前還有更久以前步道終點的柵欄
可見  見晴步道是漸漸因為崩塌而縮短到目前只有900公尺
(1976年航照  見晴工作站往北約1K   軌道下的建築群)

(最後一個柵欄)
11:55 最後一個柵欄之後過溪溝再回到軌道路
還有一個漂亮完整的懸空軌道
沒多久前方溪谷寬闊
先下到寬闊溪床在看疊石與布條從左岸抓樹爬上軌道路基
此時離見晴工作站與索道發送點不遠

(軌道路基通過的地塹)
12:20 眼前熟悉的地塹地形
在阿里山林內線或是八仙山避亞歪都會看到這種
把中間挖開兩邊高中間凹的地形 就是讓軌道通過的
見晴軌道這裡也有一處
或許已經到了舊太平時期的見晴索道發送點
日人開鑿軌道的手法在此也看到
"延伸一段獨立軌道 "
應該指從索道發送點往西延伸的一段軌道
這雖在國有林野圖上沒有劃出
但江崎悌三手繪圖上卻明顯畫出一段"森林鐵道"呢!
所以 1969開始   "見晴鐵路延長工程"的延伸到6.6K  到底是指哪裡呢?
好希望看到更多的林業資料呢(可惜不開放)
(延伸工程圖,李,再p145)
 不管怎樣 想到走在舊太平的軌道路基上  
歷史的時間感就是不一樣
我們在見晴工作站吃午餐停留一下
但 回程再來看工作站以及索道發送點

見晴工作站與索道發送點
剛好被兩條溪谷給包圍
一條剛剛是比較寬的乾溪
另一條則是有水的溪溝
這兩條匯集往下 叫"ブナハン溪"(江,手繪)
兩條匯流口附近 就是見晴索道著點
所以叫 ブナハン溪(工作站)
我們就是要去找那個著點的工作站
由於今天會睡在
ブナハン上索道發送點的平台  
原本想去ブナハン溪找水   但沒有把握 
所以就在過了見晴之後的有水溪溝背水

(需要下切再爬回軌道的一段 往上拍)


(有水的溪溝  在此裝水)


12:45 過了需要下切的樓空軌道  
沒多久12:55 來到有水的溪溝裝水背水
繼續沿軌道路基走  
還會遇到軌道樓空  或架橋處  但都可以旁邊繞過或直接走
13:19 軌道崩塌芒草高  必須要高繞
13:30 繞下來就是軌道台肥五號實驗區指標牌

(高繞下到軌道就看到指標牌)

往前一點就是對照區指標牌
這兩個地區都設立的戰後的指標牌 
台肥五號 是一種肥料  用在果樹與花卉使用
難道是用了這肥料做試驗
而太平山主要是非果樹樹種  
或許是我猜測有誤

(1976 航照)
(過了對照區的軌道)


沒5分鐘就走到到對照區指標牌  這裡是個大轉彎平台
戰後興建往前的軌道下方架高的木造部分斷裂嚴重
因此延伸往前的軌道聯邊坡都不能走
不過在此有布條往上  或許是要高繞過軌道   或許是上陵往太加縱走
從1976年航照圖上可以發現
這個轉彎是集材中心  有個集材柱 旁邊應該有個柴油集材機(看不出來)
延伸往太加的陵線方向 有著一段息木柱
放射出去的紋路 則是集材鋼索

(一條刻意開鑿的路)

我們從對照區這裡   抓西北方向的陵出發   沒多久
13:44 在海拔1886發現一條有刻意開鑿的之字路
而且還看得出幾階石階  
我們並未完全走在之字路上
主要是植披與好不好走  
13:48 路上還發現礙子
或許  這條陵下往下方的 索道發送點 是有日人路的
這條陵很陡 
14:44  就這樣下到 ブナハン上 索道的軌道平台上方H1586
剛好有個落差  稍稍從左邊下比較安全

(ブナハン 上 索道的軌道路基 加羅山線尾端 我們從左邊下來) 
而軌道路基下方有個大平台
比較適合渣營 
平台上還有兩顆大板栗 
我們還必須要把板栗的果實 撿除   不然地布會被刺破呢

(隔天  在平台下方的小平台拍 營地)


由於雨已經停了   
我們拉好外帳後 再度出發要趁空檔先去找ブナハン溪工作站

(往東就看到一大片的倒木崩塌)
15:23 營地出發     往上回到軌道層 要往東走
下來到軌道的時候沒發現是倒木崩塌
我們一爬上來就看到這積的很高的崩塌
下方又有落差  所以只好爬上崩塌從倒木上面翻過去
一開始有點疑似有人走過的樣子  蕨類有壓跟砍痕
但翻過崩塌 下去到軌道層 就看不出來了
一開始還有軌道路基的樣子  不過沒有鐵軌
不斷的在不太平坦的路基上走 雜草也非常的多與雜亂
還好都有穿雨衣雨褲

經果一兩處小崩塌之後
眼前有較大路基婁空的區域 
而且有水泥基座在路基上




15:40 這個地方的路基似乎有樓空  而且被雜草跟倒木覆蓋
而草中有水泥基座突出
地面地基也有至少兩個大型水泥基座   
基座與基座之間   是有空洞的  因此要小心地走
水泥基座前方因邊坡崩塌土石掩蓋到基座前方
使得我們必須要爬上這片土石崩塌



(過了水泥基座與土石崩塌 之後   15:43 一段平坦路)
我們不知道這裡是甚麼作用
因此從水泥基座爬上土石崩塌後    路基又出現而   繼續走
回來之後  對這裡有點懷疑  會不會就是索道著點的ブナハン溪?

爬回路基還有段平坦的路
但沒多久   路基就像斷了一樣  
而前方是個長了矮草的崩溝  

(15:53 路基遇溝  消失  整個就像斷了一樣)
我們只好從邊坡繞溝
 爬上倒木在接上對面看起來像路基的地方
事實上  對面根本沒有平坦的路基
我們上上下下地想找到路基
但總是走在草高的邊坡上 越來越陡
後來離溪谷很近 也看到崩塌的溪床  
只是腳下的邊坡陡   壓根沒有平坦的腹地可以做為索道著點
一度我們懷疑ブナハン溪還要再往前  但根本沒有路基可言
因而猜測或許索道著點與工作站是崩塌到溪底了

地形與時間關係而折返  
往回走回到水泥基座附近 
想想  這裡的腹地比較大  而且有段平坦的路基
會不會ブナハン溪工作站就在附近
但這就只是懷疑   天色已暗
懷著遺憾與疑問的心   回程快速地走回營地
雨又下下來了
(站在邊坡上看著對面可能是見晴的地方)
原本我們還想能否找到索道著點ブナハン溪 與工作站
然後再找那條陸測的工作路
然後第三天 回程從工作站附近的工作路上去見晴
看來只能放棄   
不過  第三天到見晴之後  在平台邊緣有找到往下的工作路


ブナハン索道 是1930年興建
連接加羅山線的尾端與靠近白嶺溪底的布那漢線(鴻嶺線)
我們紮營的平台是索道發送點 "ブナハン 上"
靠近白嶺溪底的著點 是" ブナハン下"
火車  公車交通時間   加上雷陣雨的影響
今天的進度   只有那個疑似著點位置的數個水泥基座   
而明天的一整天  我們將沿著加羅山軌道往西 
 先去找鐵線橋 再去對面的多聞溪工作站
ブナハン上 就等回到營地後再來四處晃晃

後記: 
見晴索道是1930年代興建的
發送點就是見晴工作站
著點叫 ブナハン 溪
網誌寫的時候 還沒去新太平的 白嶺索道的蘭臺著點
結果看到蘭臺著點的鋼纜固定座
才發現  原來著點的鋼纜固定
是由幾個水泥基座組合成的
也因此判定
我們看到的水泥基座那裏  應該就是
 ブナハン 溪
期待後面去的人  可以清理乾淨那裏的地面 
(蘭臺著點的鋼纜固定水泥基座)


XXXXX

D2 


6:00 營地往上到軌道層 沿軌道往西(南) 出發H1579
-6:34 長滿芒萁蕨類的崩坡H1597
-6:44 碎石岩壁崩塌 無法橫渡 下切一段在爬回不明顯的軌道層H1593
-6:52 芒萁海中遇碎石倒木大崩塌  往上爬發現崩到陵線
先橫渡在往下切到坡度較緩的芒萁蕨類裡
-7:13 從蕨海中橫渡H1587
-7:22 接到緩陵線,開始好走,延陵往下
-7:36 無頭檜木大樹在陵尾,檜木與旁有一顆樹幹都綁鋼纜,
但附近都沒有鐵線橋的遺構,還有看到一顆礙子,小休H1530
-7:58 出發,往上一點橫切去往北的小陵
-8:11 經過瘦陵陡下H1474轉右邊溝下
-8:18下到樹林河階平台,沿平台尾端走
-8:21 河階平台缺口下溪床,過溪小休
-8:40 從陵尾直接上H1439 一路都不錯走
-8:56 上到平台H1534,應該是軌道下方的平台,往左側去找鐵線橋遺構
9:05 平台邊緣可見支流瀑布 ,
周圍都沒有鐵線橋遺構,放棄轉沿軌道層往多聞溪(タモン溪)工作站繞
-10:40 離開多聞溪工作站,由前方往東的陵下
10:58 快下到溪谷前有個落差有點危險,坐著下
11:07 下到溪床邊
11:14 走溪床來到索道發送點下方的陵,整面崩塌,放棄改往上游找上切點
11:43 找一條溝旁小陵,直接上切H1423 (此條小陵的路線不建議走!!)
-12:10 卡在超陡又無抓點的岩壁邊,嘗試很久,決定往下退回再找地方繞過此區
13:00 接回到軌道層H1588,沿軌道層往ブナハン上走
13:10 回到ブナハン上索道頭發送點  趕緊下去營地 大雨才下來
與傍晚才停,得以看看索道發送點周圍~

(軌道層出發 馬上看到軌道木構  )
昨天中午過後就開始下雷陣雨  而且蠻大的
還好 傍晚的雨並未下太久   我們還能夠好好地在營地弄乾衣服兼吃個晚餐
而午後陣雨對於我們的行程的確影響蠻大的
今天要好好把握 半天的好天氣
6點我們就從營地輕裝出發  上到軌道層開始往西(南)走
軌道層上方似乎還有個木構平台
我猜是跟索道有關的
等我們回到營地再好好地看 "ブナハン 上"
一走出去就發現路基崩壞  有粗大的木構躺在樓空的崩塌地上
或許是架橋木構  或是索道發送點木架
舊太平各線的軌道與木架幾乎都拆光光去新太平架設了
所以沒有甚麼鐵軌可挖掘
只能從路基獲少量鐵製遺構來判斷

6:20 路基有下凹的遺跡  看起來也是軌道使用的
雖然說是沿著軌道層路基走  但這軌道層其實不好走
老實說路基一開始還看的出來  後面崩塌又長芒萁或雜木
幾乎要看不出來到底是否走在路基上了呀

(蕨類好高阿~~後面兩位快要沒耐性惹)

6:34 沒多久就看到一片開闊 想必是崩塌地了
崩塌邊坡早已長滿了芒萁與雜草 昨天的雨在此還沒乾
所以........
阿比早上因為大太陽而重拾信心覺得可以走下去
但此時已經快要信心喪失   感覺這段路沒有眠月線或是大瀧溪線的好走阿
連飛容都開始瞪我了XD

只有愛山的PG頭也不回的穿越芒萁雜草
直直往前要過崩塌
(芒萁之後是崩塌  原諒我的手機重要時總是拍模糊)
6:44 穿越過腰一樣高的芒萁雜草邊坡後 前方是崩塌
這個崩塌要橫渡的話   剛好有一步不好走  邊邊又是岩壁
所以 安全一點就是下碎石坡繞一下  再爬回去軌道層
(爬上軌道層後回望崩塌與下方的碎石坡)

其實完全沒有軌道路基的平坦路感
因為可能是以前就繃得嚴重  草也長起來
6:52 又是崩塌  以為往高爬 就可以過
沒想到上面還有更大的崩塌  而且繃到陵線了

(6:52 崩的更大更高的地區)
我們爬上去從唯一大樹下方繞過崩塌
走過去才發現是一片岩壁  無路可橫切
而且我們的位置似乎因為往上爬而較原本軌道層高度高了許多
往下是一片碎石坡
四處搜尋著軌道層的路基就是無從判定 
岩壁過不去 只好往碎石坡下
下了一段發現又是一整片跟人一樣高芒萁坡
7:13 覺得海拔高度差不多  就橫切了
(芒萁海裡無奈地看向多聞溪工作站吧~)
踩在芒萁叢與雜草上 腳感是虛虛的
好在很快的我們進入較緩的樹林 脫離這片芒萁坡
或許芒萁坡就是之前的崩塌長起了先驅芒萁雜草
(快接到陵了)
7:22  終於接上了緩陵 H1585    好走了

我們是依照陸測圖資上那個往西的陵再往北一點的小陵上畫著鐵線橋
加上 太平山登山指南  據點其一寫著   多聞溪鐵線橋
李瑞宗老師書上翻譯
多聞溪鐵線橋(海拔1538)昭和五年(1930)架設於
帖庫楠溪上連接多聞溪與見晴
長180 公尺寬1 公尺
溪流間散步著奇岩怪石     自然之境    靜謚雄偉
(太平山登山指南,據點介紹其一,李瑞宗 ,原p147)

還有1930 年8月28日  日日新報上的台北三女 同窓會員於太平山旅遊
到多聞溪(タモン溪)工作站做伐木作業的見學   留下了テクナン溪鐵線橋的照片

1930 寫真は太平山カヲサン線テクナン溪頭の■■橋と一行(tekuna 溪,日日新報)
清楚的拍出橋本身的樣子


可惜我們在差不多個海拔高度 
不管是往西測的陵上 或是往北的小陵 
都沒有看到甚麼鐵線橋的門柱遺構

(檜木上頭用鋼索掛著另一個大木頭)
(檜木附近有礙子)

而陵尾較低處 有顆檜木最高處綁著鋼索 
同時還掛著另一顆蠻大的樹幹
看起來似乎曾作為集材木柱
檜木附近也發現一顆礙子
讓人也懷疑這附近應該有日人所架設的甚麼設施才對

 在台大登山社 最新出版的" 檜鄉夜語" 一書裡有提到
1944年 的一份公文
 在戰爭期間 拆除多聞溪吊橋與鋼索 
轉換成另一種急迫需求的物資
或許是這樣的原因
 讓我們都沒發現甚麼遺構

(小陵   陡下)

而這往北的小陵 也不是好走
或許我們猜錯陸測圖資上的登山路與吊橋位置
但這條小陵不太像是登山路
很瘦又陡  
最後從陵右的溝下  8:18 下到溪邊的河階平台
再從平台上的缺口下到溪邊
(從平台 的缺口下到溪邊)

溪邊溪床就這一處剛好平坦  容易過溪  其他上游或下游都有大石堆在溪床
我們過了溪 小休一下 8:40 就從眼前的陵直接開始爬

(還不錯走的陵)

這條陵蠻好爬的  
8:56 就上到一處平坦的大平台  我想是屬於多聞溪(タモン溪)工作站的範圍
我們直接往左側走去邊緣   想去看看是否有另一端的鐵線橋遺構
走到靠近溪谷   是條支流    應該是工作站的水源
(平台邊緣看支流   有瀑布)
走在平台邊緣了 也沒有看到任何疑似的遺構
覺得喪氣  甚麼都沒找到  
只好大家放風自由逛工作站
飛容跑去支流瀑布上面的溪谷曬太陽
阿比沿著軌道層往工作站方向走
我四處找著希望還有甚麼新發現

(軌道層與上方的平台)

在李瑞宗老師書上 有繪測多聞溪(タモン溪)工作站
所以可以沿著軌道層往北去看
(李瑞宗老師書 原風景,p201)
(30萬分之一 台灣全圖 ,1934)

タモン溪 有設立宿泊所  (太平山登山指南 )
也設有駐在所(1934,30萬分之一)   (其他三個是土場,十字路,太平山)
是1932年 源 駐在所遷移 改到這裡的


(1924, 30萬分之一)

(平台跟軌道層之間的樓梯)

所以在中央走道走上去左右兩邊都有一些平台空間 
猜測是作為宿泊用
因為平台邊坡都丟棄著很多生活垃圾與酒瓶
倒是駐在所不知道會是哪一個平台呢? (難道是有階梯的那個平台?)
而遊人與學者從大嶺經峽月到多聞悉的登山路又會是在哪裡呢?
(精緻浮雕的便當盒蓋)
(有著木階的中央走道)

10:40 從工作站離開  直接從另一條陵下往白嶺溪
這條陵靠近溪谷的陵尾有點小危險  要屁股坐著小心地下
11:07 下到溪床
往布那漢上索道頭的陵走去

(那個陵下崩塌不太可能走)

雖然事前做功課 有發現曾老師是從這條陵下的崩塌斜切下到溪床的
但曾老師回程可沒有這樣走 
因為有點恐怖
而眼前的崩塌   似乎又更大更陡了
所以我們決定 追隨曾老師的路線 
往上游一點 從一條乾溝旁上切
(乾溝旁上切)

雖然沒有跟曾老師的航跡(我們知道老師的特性)
但沒想到    我們也幾乎走在航跡路線上
因為沒別的可以走
陡加上植披  最後幾乎路線相同
而且 一樣遇到卡關處
就是一片岩壁  無法上切
只好往下切在右繞過這片岩壁
但我們下降海拔右繞在上切
也是超陡又卡 有的還得硬抓樹 把自己拉上去
只能說  這條路  不太好走

13:00 接回到軌道層  心理的壓力釋放許多
真覺得似乎要帶個岩盔比較安全
沿著軌道層   往ブナハン 上工作站走回去
沒幾分鐘就回到工作站了 
剛好雨也下下來   真覺得老天爺有憐憫我們
一陣大雨過後  我們才能好好地四處繞繞  ブナハン 上
在 李瑞宗老師書上有繪測這個索道發送點
我們紮營的地方 是個工作平台
而軌道上方有個機動室平台
所以軌道旁的邊坡是好幾個很粗的大木頭堆疊起來的
(機動室的平台)
而索道鋼纜也在此延伸往前
在工作平台左邊邊緣可以發現索道延伸出去的斜坡
(一條往下的長坡道)
(宜蘭縣史館  數位人文資料庫)
一張  ブナハン 上的照片 剛好可以看出
索道發送點整體的樣子
是架在邊坡上方的
我想那個邊坡長坡道 應該就是飛容腳下的坡道
而工作平台右側下方也有個平台
上面有些生活碗盤與酒瓶 
還有爐灶的排煙管
(酒瓶  生活垃圾與排煙管)
不知道這個平台會不會是作為餐廳或廚房呢

百年前的江崎再多聞溪附近採集昆蟲飽受小黑蚊的侵擾
百年之後  白嶺溪兩岸的小黑蚊代代相傳不放過每個旅人
今天的雨下得比昨天更久    好在傍晚仍雨停  
能夠升起煙霧驅蚊  減少我臉上的包
還得以烘乾衣物   乾爽一身 
 開心的準備晚餐  聊聊山裡的趣事

XXXXX

D3    原路回程
6:00 營地出發
7:12 回到對照區指標牌H1900,小休
-7:30 出發
-7:37 台肥五號指標牌上切
-7:43 下到軌道繼續
-8:21 見晴工作站,逛
-10:20 離開
-10:54 小涼亭小休5分
-11:43 大崩塌高繞上切
11:48 下到軌道層繼續
12:00 最後柵欄前休息吃東西換衣服(暴雨)
12:35 穿雨衣撐傘繼續走
12:53 見晴步道口,等公車
14:30 公車來,說明周一不能在此等車,要走到太平山莊等車~


一早  我們趁著半天的好天氣
要原路回到見晴軌道
一個多小時就爬回對照區  小休後繼續沿軌道走
今天的重頭戲是見晴工作站
但 前天走這段剛好下雨又暗
早上天氣好  這區的軌道拍起來真的美
8:21 回到見晴
映入眼簾的就是邊坡上方   用大木頭堆疊的索道發送平台
(明顯的木頭堆疊出來的平台)
這個木頭堆出的平台還有個缺口
往下看出去  應該就是對著  ブナハン 溪著點吧
而工作站前的有水溪谷 下游就是ブナハン 溪

我們放下重裝  開始四處繞繞 
不知道為何   李瑞宗老師沒有繪測見晴這裡的工作站
軌道上方是有四區平台
這三區地面上的生活垃圾以最左邊的(最低)為多
第二區較高一階  也有蠻多生活垃圾
第三區應該是工作區
少量酒瓶  地面上有些凹洞
第四區應該屬索道動力區域
(第一區 平台  生活垃圾多)

(第三區  工作區  有不明大凹洞)


(第四區  猜測跟索道有相關的工作區   左右各一棵大樹頭綁鋼索)
四區之間有小路可以連起來
第四區有邊坡路可以下去軌道路基
而軌道層旁邊也有兩三處平台 不同高度
第四區平台對面下方的那區有戰後的鐵皮與現代垃圾
但也有日治時期垃圾 往平台邊緣走 芒草叢下去
可ˇ已發現一條道路非常陡的往下
也能夠看到鋼纜就延伸下去
這條應該就是通往ブナハン 溪的工作路了


(往下非常陡)

而其他的兩處平台上也散布酒瓶  或許只是工作平台而非生活居所
軌道邊邊疑似有著另一條支線差出去
或許是作為調度線路使用
逛完見晴
就繼續沿著軌道走回步道口
在最後的柵欄前  午後雷陣雨終於爆炸的下下來了
慶幸我們的行程都在上午完成
不然 這種暴雨走在植披雜亂又不好切的路線上
真的是蠻痛苦又要非常小心的
而 至於沒有看到的鐵線橋  只好等待有心人找到遺構
畢竟  舊太平有很多材料連木架都拆得精光
能看到一些蛛絲馬跡 都是很棒了~
再次感謝陪我們走一趟的愛山女孩PG 還有資料提供的HT
包容這種天候不佳又阿雜的夥伴 飛容與阿比
下次要一起走太平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40810_12 見晴工作站、布那漢上、多聞溪工作站

(見晴步道之後過高繞到見晴工作站索道發送點前的軌道路蠻多很美的路段) 說太平山林場的軌道與工作站 愛山野女孩  以及曾老師是大前輩 他們對於太平山的探訪又深入 又全面 雖然他們都沒有出書   在網誌以及臉書上都分享很多太平山林場的探勘呢 附上 愛山野女孩的網誌 新舊太平 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