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田文治「ルモン山登行」
這次的行程源自阿伯學長翻譯了
1929年沼井鐵太郎的綠山行裡面
從阿玉溪上奇卡噹鞍部、內洞溪爬阿玉山
以及同年晚一天的木田文治 路門山登山
而同時也可以參考鄭安睎老師的“烏來的山與人”
這本書裡也有翻譯與附推測的位置等高線路線模擬圖!
(航跡路線 對照烏來的山與人附圖)
雖然我們繞了猜測的位置 東南幾條溪溝(有條有少量水)
卻沒有找到符合的寬溪谷(凅谷)
而神秘奇卡噹沼澤地位在傳統路旁
居然有日治啤酒瓶與公賣局酒瓶
(族人後代都有來使用旁邊的獵寮嗎?)
另外 從獅坑橋上路門的傳統山路上
有兩處 或許是廢棄的林業工寮
居然有日治時期的Worcestershire sauce 伍斯特醬汁
Nippon beer 與 キリンビール酒瓶
讓這個以前是三井合名會社所開發的製腦造林區域
有著更多的謎題要好好來解答了~
(資料還在找XD 看來烏來的山有機會走好幾次)
(D1 的航跡)
6:33 西坑林道出發H280~
7:25 釣魚人第一條下溪路叉路H401
7:38 釣魚人第二條下溪路叉路H431
(三溪匯流口)
7:49 三溪匯流口(沼井的第二大支流 台車終點)H451,小休5分~過溪
(有支線往陵上延伸 上方為平台 回程有想探 結果草高沒帶刀)
8:41 林道右側有斜上的支線H527
看圖資似乎可以從此舊路上1263峰的東北陵
繼續走林道
9:41路邊靠山側有大平台疊石駁坎(有很多香蕉樹)
而路左靠溪側的小腹地上有很多戰後瓶罐垃圾
回來看航照圖發現
民國69年航照上 靠山側似乎有一道較高的 平行於路面的高台
而靠溪側的小腹地有工寮
9:47 獅坑橋旁小休5分~
(登山口入口)
上路門山的登山口在過橋後馬上右轉 沿著山走在溪右岸~
岩壁路很小~而且很久沒人走了
但重要的繩子還在~也都牢固
(10:05 岩壁拉繩下攀)
一處拉繩下攀後往溪谷下~
剛好對面是條小支流~
從圖資上來看我們要過此溪谷往小支流右岸的陵線上切
(10:12過溪後到小支流右岸的平台上)
還沒下到溪底前 站在主流右岸看對面的小支流右岸平台
就可以看見一條紅色布條綁在樹梢上~
而主流的大石頭可以走~小心攀爬走在大石到 支流右岸的平台上
(回程拍攝 走大石頭)
到對岸之後 準備找路上陵~
但由於路徑被雜草給蓋滿~
而又有奇怪的高繞布條~
以至於我們一道對岸就上切~才發現路徑消失~
然後只好往左修往陵~
10:27 接上了兩條支流中的陵線 而且有布條
也就發現了陵線上的路其實蠻清楚的
應該是過溪後在溪邊的大石頭上就往左邊的陵走就好~
實在是植披雜亂又有倒木
回程時 一路沿陵下就好走許多~~
(走一段橫向木馬道)
10:31 沿陵上到海拔701 已經發現有經過一條橫向木馬道
看沼井的文章說這一區是林河北氏管轄的製腦區域
有好多條製腦樂路
不知道現在這些木馬道 會不會就是以前的路呢
我們沿著這條木馬道走
布條一路綁 很清楚
(一片平坦的腹地 有造林)
10:39 橫向的木馬道斷,而布條帶我們稍微往上切~
上方也有條木馬道 而且居然有戰後的綠色汽水瓶
大家的雷達馬上就開啟
看圖資的確是有片腹地在支流旁
原來上面是一大片的平坦腹地
重點是 居然有生活垃圾在一角落
而且還不只是戰後的生活垃圾
連日治時期的 Nippon beer 與伍斯特醬汁Worcestershire sauce也都看到了
當然戰後的垃圾為主~
不知道是否林河北氏其中一處的製腦腦寮 會在這裡嗎??
回來之後 試圖看看民國60幾年的航照 的確有棟工寮
而周圍大面積還沒有造林 或許是就是為了造林使用
(民國63年航照上有一棟工寮)
我們繼續沿著木馬道往支流下~
(下溪)
10:47 下到溪邊 溪水不多~容易過溪~
過溪後再往下游的大岩壁旁邊走
我們在支流右岸岩壁邊小休20分~~
(岩壁邊的平台小休)
這裡剛好是支流大瀑布的上方~
而岩壁邊邊的路就接上一條木馬道
我真覺得神奇~怎麼發現這瀑布旁邊的岩壁路可以接木馬道呢?
小休之後 沿著木馬道走
11:07 木馬道在陵尾上陵H719~開始陡上~
這條陵蠻有趣的
居然遇到好幾條橫向的木馬道
H747,H764,H969,H1050~
但看不出是有沒有進行柳杉或其他造林
(林業用帽子)
(平台上的長條疊石)
12:34 海拔1050上面還有條木馬道或兩條~
但重點是有個長條型的平台 有跌時平台與磚造不明物
而且有大量的戰後瓶罐與生活垃圾 也有幾瓶キリンビール
還看到一頂林業用的帽子
但 卻找不到清楚的航照可以看到這處工寮
或許是因為這裡在樹林裡
因此沒有辦法看到工寮舊照
林相也非造林
我們在這個平台小休20分~然後繼續爬升
(13 :16 隔壁陵線有造林 看的出來針葉林與闊葉林的那條線 但這條沒有)
13:16 海拔1176 ~可以展望隔壁陵線
那條是從沼井的第二大支流也就是三溪匯流口之後的陵線
在還沒跟阿伯學長討論路線前
我們原本打算走那條陵上露門北往大保克山的陵線
那是阿玉溪與內洞溪的分水嶺~
或許走那裏更能了解 害羞營地的位置
但阿伯說 要從獅坑橋上~
因此才會走這條陵
(樹梢間看阿玉山頭)
13:29 我們在海拔1200的緩陵上小休
還可以透過樹梢 看到阿玉山頭
(接上陵線路)
13:56 最後海拔1365 翻過小山頭接上了路門到西阿玉之間的陵線
等阿伯爬上來~營地就不遠了~~
這次我們打算紮營在取水的鞍部
離這裡很近
(造林裡的 鞍部小腹地)
14:13 下到取水鞍部H1356
這裡開始都是造林地
因此有些平坦的小腹地 剛好可以給我們兩頂外帳與一頂金字塔帳
弄好了營地之後
便往南的溪溝下切
一路很乾都沒有水
直到1318開始有小水漥~
然後繼續下到1300 開始有流動的水~
(海拔1300才有流動的水 要用杯子舀)
15:19 回到營地
因考量阿伯學長已經疲憊不已
因此改變行程 明天一早輕裝去找害羞營地
然後再往南去奇卡噹鞍部
也因此 今天變成了爽爽的行程~
可以在營地放空
(阿伯拍攝)
XXXXX
(D2 探訪害羞營地未果 航跡)
((D2 探訪奇卡噹 航跡)
(一早的晚霞)
第二天一早 我們打算爬上路門山前的叉路然後往北下
到北鞍後 抓北下 看看能否遇到溪溝
以及到曾老師建議的那個大平台
(5:49 海拔1420的營地)
經過山友們會紮營的營地
看起來也不錯~
6:01 從路門山前往北叉路下(沒有上去路門山)
(6:08 從北鞍 造林開始往谷線下)
6:08來到北側的鞍部 是一片造林地
開始抓北向 一路往谷線緩緩下
(H1373 木馬道)
6:15 海拔1373遇到一條腰繞小陵的木馬道
走了一段木馬道之後繼續往谷線下
(下方溪溝似乎有水)
6:19 發現下方有溪溝 而且似乎有殘水的反射
(6:21 海拔1358的木馬道 而且上面也有一條)
我們繼續下遇到了第二條木馬道H1358 乾脆跟著木馬道走
發現這條木馬道似乎跟我們要去的大平台方向一至
而且上方還有條木馬道
為何這面造林地裡到處是木馬道呢?
還是 不是木馬道而是造林平台?
果然 木馬道帶我們走到了曾老師猜測的大平台東側
(大平台 )
我們在平台裡四處繞 但可惜就沒有看到任何的溪溝
從圖資上看起來也是
但東北側的地方我們沒有走到
繞了一圈 我們決定往東南邊的谷線走走
因為來的時候有發現這邊有幾條谷線
其中一條還疑似有水
因此我們開始往 也就是路門山東北側到鞍部營地這一區域走
然後想要下到剛剛看到有水的那條谷線下方
再往下下的過程
還發現一處木炭窯
(拍得不好的木炭窯)
在造林平台的邊緣居然有木炭窯
表示這裡的確有很多人居住過
往下下切的同時也發現一層層的應該是造林的淺平台
然後下到我們猜測有水的谷線
可惜這條谷線有崩塌且沒有寬闊的營地面積
我們順著等高線大約H1300附近 往東南繞
隔壁還有另一條谷線仍沒有足夠的腹地
(7:01 海拔1300附近的乾溝)
繼續往東南 又遇到了一條乾溝 仍是沒有足夠紮營的腹地空間
(害羞營地的位置)
我們會這樣找尋路門東北側到鞍部營地這一區域的溪谷營地
是因為沼井在"綠山行"對於害羞營地(ハイショ)的描述
(請見連結參考)
"由內洞溪往阿玉山"一文
1. 4點才抵達分水嶺
(指阿玉溪與內洞溪的分水嶺 也就是大保克與路門山之間)
2. 由此繞山朝向東南前進 上上下下
(上上下下地往東南方向)
3. 穿越靜寂幽邃的森林前進十數町
來到一處叫害羞(ハイショ)的地點
4. 蕃路左下方黯然搭建著樹幹和顏色都沒變的害羞小屋
(有獵寮)
5. 小屋的草地茂密 感覺不是很舒適
所以就稍微往前面的溪畔尋找宿營地點
(所以獵寮往前走有溪谷)
6. 前方的溪稍微有點清水
是累累石頭中稍微開闊的凅谷
(往前走的溪谷有點水 是不滿石頭且稍微開闊的乾谷地)
7. 想說再往前一點再搭營
於是繞過一個山腰、渡過棧道
來到一條水量多的溪
但這溪畔場地很差且潮濕
於是又回到先前的凅谷
(害羞營地再往前 經棧道? 也有溪谷 水多潮濕 )
8.今夜是狹小的溪谷
但山腹是亭亭玉立的繁茂闊葉樹
(現在都造林了)
註: 這個地方若依蕃地地形圖的話 是指
路門山的東北側
是形成阿玉溪西坑的一條支流
(自西坑 東坑 匯流點在巷裡投第二個有水線的地方)
的源流中的一條
另外 在木田文治「ルモン山登行」裡描述找到沼井的害羞營地
(請見參考)
1. 下往似乎是乾凅的溪
有巨大的立岩
清水涓涓地從其岩根流下
(溪谷水源自巨石底下)
2. 這裡是蕃地地形圖(宜蘭)所示從路門山側注入阿玉溪的一條支流水源
海拔約在4400-4500尺左右
(海拔高度在1330~1360)
(7:04 路門東北側沒有腹地與水源的乾溪)
7:04 一路往東南來到路門山東北側的谷線
這條谷線是等高線最密的谷線
乾溪溝上方還有大崩塌
這一路往東南方向走
雖經過了幾條乾溝
但海拔1300附近卻沒有看到適合得寬闊乾谷地
決定放棄尋找害羞營地 因為圖資上的等高線漸密
往上看居然有條木馬道
7:13 這條木馬道(H1324)感覺是整個橫貫在路門山東北側的
或許與前面大平台看到的木馬道是可以連貫的
(7:13 又是一條木馬道H1324)
原本我們打算原路折返 但看到這條木馬道
加上周圍都是造林滿滿
便覺得可能木馬道可以帶我們回到鞍部營地
因此就跟著這條木馬道走
7:49 木馬道有崩
但可以往上繞過崩塌又可以下回木馬道繼續往東
但木馬道路變的不明顯
但已經快到我們紮營的鞍部營地北邊的小陵線
(7:59 木馬道終止 有個小腹地 從上面往下看木馬道)
7:59 木馬道終止
剛好就在鞍部營地往北的小陵尾
海拔1290
我們就爬回營地
再回到營地的高度前 又遇到另一條木馬道~~
這片造滿了林的區域
有著很多木馬道可以貫通吧~
8:35 回到營地 整裝之後
重裝背著背包往西阿玉方向走
走在陵線上還可以看到大台北盆地與周圍的山呢
(8:43 陵線上可以看到臺北盆地 觀音山與對面的陽明山系)
沼井在往奇卡噹鞍部的路上也有段話描述看到一樣的景色
"早上景色全開
不久二格山到四份山一帶的連脈清楚可見
再往前進
出現了七星山及其右方的竹子山
然後五指山脈也看得見
連基隆山也進入視野
熟識的群山從這樣的深山重新眺望
又有一種說不出的可愛"
相信此時 我們應該是跟沼井走在一樣的陵線附近的
8:49 放重裝在下獅坑橋的叉路後
輕裝往奇卡噹鞍部出發
(9:04 海拔1300 展望西阿玉與後面的阿玉)
陡下時有處可以產望西阿玉與阿玉的地方
"
草色鮮明的阿玉山與森林茂密的西阿玉山(バボーアボ)也從那一帶悠然可見"
沼井文章中寫著~
西阿玉的造林針葉林與闊葉林界線相當明顯
或許跟沼井當年看到的西阿玉已經不一樣了
(一段有高山杜鵑的陵線)
9:26 經過一段有高山杜鵑的陵線(H1216)
9:31 來到海拔1209的奇卡噹鞍部
(奇卡噹鞍部有沼澤 邊坡有許多瓶罐)
"這是最高點的稜線被感覺良好的森林所覆的地方
其稍稍前方有一處很罕見的場所
亦即一處10坪多的沼澤地
西側中有令人想起電影「失落的世界」(ロストウォールド)
般被看起來像千古不變的濃綠苔蘚所覆的屈曲樹叢
是附近的景觀中頗為神秘的場所
這在事後的調查下才知是吶哮社蕃人
所謂的奇卡噹鞍部(コーレキカッタン)"
沼井在描述其卡噹沼澤居然有這樣的說法~
我們走過很多中級山
水氣較多 長滿苔蘚的魔幻森林其實很多
也沒有那麼失落吧~~
只能說 日本人文章描述心理的意境
實在是太......(作做嗎@@)
在沼井的文章中附上路線圖
可以看到從我們爬上路門山的陵線南側的溪谷旁上道奇卡噹鞍部的
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上攀的過程遇到好幾個腦寮
或許 這條陵上就是日治時期 林河北氏的製腦區域
那真的蠻想去探索 在那個海拔1050遇到的工寮
它的木馬道究竟往南可以通到哪裡呢??
10:02 從其卡噹鞍部原路折返~
10:50 回到下獅坑橋的叉路口小休一下~然後重裝回程~
(海拔1050不明工寮平台)
11:26 下到海拔1050的不明工寮平台~小休並四處繞繞
11:44重裝繼續下~
12:27下到支流瀑布邊休息~
12:39重裝出發過溪往上爬~
12:41 到海拔720的不明工寮造林平台,四處繞繞~
13:07 重裝出發繼續下~
13:20 下到西坑溪主流過溪~
13:34獅坑橋~
14:34 來到西坑林道三溪匯流口前的陵尾~
這裡有條林道支線叉路~昨天來的時候沒時間探~
放重裝去看看支線上方有平台~
往支線走的時候因為草太密~
無法突破~只好放棄~~
後來 曾老師拜訪了這一區 發現平台上方有大工寮~
回來搜尋烏來或桶後溪 阿玉溪的台車道研究
發現 新北文史學會的夏聖禮 以及 曾幼瑄
出版了兩本書與論文
"軌跡之外-新烏線台車歷史遺構資源調查與研究"
"拓殖與推進~新烏地區台車歷史地景與產業經濟關係"
(from 曾佑瑄論文 p71)
(戰後的13哩半)
裡面有對於阿玉溪旁台車路線以及耆老的訪談
原來 西坑林道在這條陵尾有個地名叫13哩半~
另外有興建索道往上
而在民國63年的航照上
似乎有道路蜿蜒而上
四周都是苗圃~
(13.5哩的航照~民國74年之後因森林植披無法看見其他人為遺構)
期待下次有機會再訪
14:47 離開這條陵尾繼續踢西坑林道~
15:18 三溪匯流口(沼井的第二大支流)
16:50 回到西坑林道口~結束這次沼井的害羞營地與其卡噹鞍部之旅~
雖然沒有找到害羞營地
但是後覺得應該把大平台周圍都走走
或許會有幾條乾溝可以發現~而害羞營地附近有獵寮~
若奇卡噹鞍部都有酒瓶~表示害羞營地附近的獵寮也應該會有酒瓶~
因為這次的行程
衍伸了對於阿玉溪畔的一些探訪~
西坑林道上下的不明工寮或許是後來戰後造林也使用的
不知道為何總是有 kirin beer (キリンビール)~~
但這部分的資料目前還沒有查詢到~
三井的林用台車道
曾老師有找到部分~~
而阿伯學長的社團裡
也有前輩提到台車道不是西坑林道
因此 在9/12也去走一趟~
(但還有一些等待釐清~~)
期待有更多的探訪與證明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