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20250628-29 機遊新太平II-白糸索道上平發送點、白糸著點,舊白嶺索道發送點,白糸軌道、新白嶺索道發送點、蘭台著點

(借用李瑞宗老師書上的簡圖來呈現四個索道頭: 
上平  白糸  "(新)白嶺"  蘭台 
還有一條白糸軌道與上面的房子表示聚落)

(借用李瑞宗老師書上的  1940 太平山觀光順路圖
イギリ溪線接到舊白嶺索道下到著點經由一段鐵道到 中間(中平)
這裡的白嶺不是"新白嶺" 以舊白嶺來稱呼


機遊新太平II

是因為去年  是跟飛容來的    

機遊新太平

所以第二次稱為II     很高興有愛山兩位一起來機遊

完成去年我沒走到的白糸索道著點

可惜飛容有事不能來  不然四人小團再次可以在山裡拼軌道地圖!

上平發送點鳥居木架倒到邊坡了!

以後都看不到了

我們走了一小段上平發送點往分岐點的軌道

覺得可以整理好比見晴步道更軌道散步路線!

上平發送點鳥居旁邊有條流籠崎是通往下面白糸與白嶺聚落的山路

我們因為時間關係以及路況問題只能走一小段!

舊白嶺索道是山桐子溪線運送木頭下去中間

因此我們先下到山桐子溪線往北走發現人為的木頭平台

與上方平台有兩座鋼索固定水泥基座

還有日治時期生活垃圾確定了這裡是舊白嶺索道的發送點!

白糸索道的著點則是按曾老師建議與航跡

下切溪谷再爬崩坡、再橫渡一個碎石崩坡到軌道路基

得以到達白糸索道卓點

剛好從鳥居架眺望上平發送點

然後就沿白糸軌道往白嶺聚落方向走到新白嶺索道發送點

再度到倒塌的機關車庫看機關車

這次要走過去到新白嶺索道的發送點

因此在岩壁架高軌道芒草段先是高繞

然後再腰繞一大兩小瀑布

在最後小瀑上面下切

再腰繞小陵下到有路基的軌道層

繼續鑽芒草往新白嶺索道發送端

看那台還存在的制動控製機

而下方的軌道與鳥居木架早已長了滿滿的芒草無法下去

新白嶺索道著點在蘭台

跟去年一樣從11K附近的馬路下切

相較於去年

曾老師的布條很難再尋

又高又雜亂的雜草與藏在裡面的倒木很辛苦走

建議要來的要有心理準備

不過水泥的固定基座仍很完整 很值得拜訪~~


XXXXXXX

(上平航跡)
D1 羅東火車站8:00租機車~太平山公路
10:25 24.5K的停車場輕裝出發-
10:32 馬路邊芒草叢中下切-
(見晴線的軌道)
一下切就看到見晴線的軌道掉落在邊坡(馬路是見晴線)
繼續下切
10:50 下到上平軌道線的軌道層 
先沿軌道往分歧點方向走(往太平山方向)
上坪軌道線連接三星軌道線 建於1935年
(軌道層 先往太平山方向)
11:02 軌道高架木橋
(架高木橋)
11:17 鐵軌路基樓空無法過 小高遶
中間可以看到樓空的軌道

11:28  下到軌道路基繼續往前
11:31 下到芒草乾溝 再爬回軌道層
(芒草乾溝)
11:36 來到一平台 有電線桿倒塌  好多礙子
(礙子)
前方芒草很密  邊坡無法繞過  放棄上平軌道線
11:40 決定從此陵上切

11:51 回到馬路邊的人車分道
再度往見晴方向走
11:56 又回到到馬路芒草旁的下切點下切
12:02 來到軌道層 往上平方向走
12:09 軌道層有轉轍器與吊車
(吊車與轉轍器)
11:13 芒草平台 地面上有多條鐵軌 可能是為修車廠
芒草很密  很難鑽出  往下方平台走
但這個平台似乎有好幾層   有一些生活垃圾
(芒草不密的地方有很多條鐵軌交錯)

(李老師書上繪製的上平發送點與軌道跟聚落)
或許這裡是書上的上平聚落區
上下幾層都埋在超集密的芒草裡突破不了進不去
(民國60幾年的上平  航照)
在航照圖上可以發現軌道轉彎處的大平台有許多屋舍
或許就是書上的上平聚落

12:39 來到軌道尾端的大平台
芒草很高 但芒草中有許多生活垃圾與建築物廢棄物
也有較細的副索鋼索
有一具很高 不明用途的機械 或許是加油機
礎在芒草中
平台繞一圈  
都沒見到高大的鳥居木架
後來才在北面的邊坡發現木架已經倒塌在邊坡下了
(倒塌的索道發送點 鳥居木架)
而在山壁側有看到一條小路

(流籠崎)
13:07 我們沿著這條"流籠崎" 走走看~
岩壁邊的小路 還有用枕木當作路基 也有開鑿石階
但往下一段沒多久遇到芒草就無法判路況  只好等有時間再來探路
回來看白糸索道發送點上平民國60幾年的航照
的確有發現 一條 往左繞在下切的小路  一路隨著索道鋼索往下~





13:22 回到上平鳥居木架發送點旁
往上爬
發現上方平台有發送點的鋼索制動控制機關房
只是倒塌
走到後方 發現有鋼索的固定水泥基座  
 垂直的大木頭被鋼索綑綁著固定在地下一個人深的基座



在竹東林場   鹿場大山分場  看了好幾個索道的鋼索固定
發現只要是發送點的鋼索 好像都是垂直的木頭固定座
13:48 離開倒塌的制動控制機房  往上切
14:02 回到馬路邊的人車分道 往停車場走~
在停車場裝水 梳洗一番之後  再度上機車出發
14:54 下到公路16.5K   停好機車
重裝整理之後芒草中下切~

今天我們要住在下方的イギリ溪線軌道層

15:04 下到三層不明工作站(去年有跟飛容來勘查)
繼續下
15:18 下到イギリ溪線軌道層 
先整理營地搭設外帳
趁著天色還亮著  沿著軌道往北走探看看
15:57 輕裝往北出發
(イギリ溪線軌道層   往北 舊白嶺方向)

イギリ溪(山桐子溪)線軌道  建於1935-1939年
 我還沒有往南走過
這次特別先來探與イギリ溪線銜接的舊白嶺索道
軌道層路基還很明顯 
只是完全沒有鐵軌
一路我們也都沒有發現跟軌道相關的遺構
16:07 來到一條小陵  路基轉彎
而且一大片的平坦腹地
北側有條小乾溝  源頭有點崩塌
(平台邊緣有條小乾溝)
乾溝溪床上有直立一根木柱
木柱上有鐵道使用的固定鐵釘
仔細看乾溝邊緣
還有兩根圓形木頭做為地基  木頭上也有固定用的鐵釘
只是木頭長滿附生植物  快要看不出來是兩根圓木
而平台很大   但大部分被雜草矮樹給占滿
(平台)
我們走道平台往外側的邊緣
發現地基似乎不是完全泥土
而是有些類似木頭架起的平台
從邊緣往下看   邊坡有落差  邊坡還有大圓洞
下方似乎還有一處平台
而這個平台似乎不是泥土堆置  而是好幾根大原木柱排成一片平台
似乎是索道發送延伸出去的木架平台下方的穩定基座用的
但   與李瑞宗老師書上的發送點照片有差異
一是 我們對不到照片上左邊的那顆往左斜的樹
二是 照片上在溝旁有樹頭  但我們在乾溝沒看到任何樹頭
雖然樹梢間隙有對出山頭陵線
但照片上的樹頭與大樹 沒有找到而留下一些疑問

回到軌道層
我往山坡方向看
(平台後方的山坡側)
才發現上面好像有平台  
而左邊似乎有條斜坡引道可以走上去
邊坡還有根鐵水管  懷疑上方平台是有人為活動存在的
因此走上平台 
發現腹地也很大 
而且地面有兩處開挖的長型凹洞
才發現凹洞是鋼索的固定水泥座


有這幾個證據 雖然沒有鳥居木架
但 有了發送點索道鋼索的垂直木頭固定水泥基座
我想  這個平台應該是鋼索的制動控制機平台
而下方大平台又有大原木做基礎的
應該就是架設鳥居木架送木頭下去中間的盤台了
下去軌道層  
我們要走到隔壁的平台

我們過了乾溝 爬上隔壁平台想看看旁邊腹地有甚麼
一上去平台才發現上面還有另一個平台  大概是有三層
而這個平台上有玻璃窗的碎玻璃與酒瓶
邊坡則是被丟棄了一些日治時期的酒瓶飲料與生活垃圾
但數量並沒有很多     
我想這一區應該是操作索道的工作人員住宿平台吧~~
而平台旁可以看到前方有很大面積的崩塌
若要繼續往前探往白嶺苗圃方向的路基可能要從公路反向來試試了
(平台望向崩塌)

天色因為霧雨而更暗了
還好確認了舊白嶺索道發送點
我們回到營地  營地居然有訊號~~  
旁邊的山桐子溪水聲蠻大的
但我們沒有去溪邊拿水
(聽珮琪說 只要沿著軌道走 就可以到溪邊了)
火邊討論了一下 對於舊白嶺有還有些疑問
因此隔天  我們又來到這個舊白嶺索道發送點
拍照以及找更多的證據(包含旁邊的平台)
但索道發送點的平台的植物太高
只好再往回走一點的透空處拍
雖然雲霧有點多
但可以看到下方的土場溪還有冒煙的鳩之澤  
 樫木平應該被樹梢擋了
  仔細看右下方  還看到太平山公路呢
蠻符合 李瑞宗老師書上的照片呢

1936白嶺設立駐在所
在30萬分之一的台灣全圖上
可以看到有溫泉符號的 鳩之澤上方 
有白嶺駐在所的位置
設有俱樂部

我想     在舊太平與新太平的交接時期
白嶺應該是扮演重要腳色的

因為新太平的"開斧式"開始第一伐的儀式 
是在1934年 於白嶺舉行的
而那時還沒有建舊白嶺索道   山桐子溪線  鳩之澤索道~
其中  參與人員 八木信夫 是從落合走山路下到白嶺溪
再一路爬上 預定線山桐子溪線 還能看到樫木平   

1935年 舊白嶺索道  鳩之澤索道 白糸索道 白糸軌道完工~
開斧儀式的大神木木頭才能開始運下山
因此1936年辦了"土入式"
將開斧式所砍伐的樹木祭祀祝福
然後上台車(山桐子溪線)經由舊白嶺索道運送下山


那麼  白嶺駐在所在哪裡呢?
在1938年 台灣の山林 期刊 間方生發表的太平山遊記裡提到
他從中之平搭索道上去舊白嶺索道發送點再經由台車到白糸索道著點

(間方生文章中有一張舊白嶺索道發送點的照片 
 應該就是李瑞宗老師書上的照片)

提到舊白嶺索道發送點往前360公尺有佶所  俱樂部以及駐在所
那麼 駐在所位置會是苗圃附近嗎?期待下次探訪~~~


XXXXXX


D2  6:27 營地重裝出發~
6:48 爬回16.5K公路,整理好裝備
一台機車先上去到20.5K附近的下切點
另外兩台下到白嶺苗圃下方的轉彎停(並放重裝)
騎一台機車回到20.5K的下切點



7:21 三人輕裝出發~~
我們今天主要走白糸軌道
去年跟飛容有走過部分   但去年在白糸索道著點卡關
橫渡乾溝時面臨很大的密芒草
另外也沒有走通到新白嶺發送點
希望這次走完整

白糸軌道銜接兩條索道  白糸索道與新白嶺索道的軌道
跟上次不同的是
這次我們要從白糸索道著點反向走到新白嶺索道發送點

從公路20.5K附近的陵線先下到軌道上白糸索道的工作人員工寮
(詳細請見上一次的紀錄)
然後先沿軌道往白糸索道著點方向走
然後再回到工作人員宿舍 沿軌道往白嶺發送點走
這條陵只要下250     還蠻好下的
8:00 下到軌道層
而工寮有兩棟在軌道上方  但都埋在很密的芒草中
(在上次的紀錄裡有寫)
軌道層與軌道層下方邊坡都有很多戰後的生活垃圾

8:15 我們小休一下  便往著點方向出發
往前鑽過芒草   就會有一段很直的軌道路
然後經過一段懸空軌道
在懸空軌道的下方走   
然後在乾溝前會經過一片雜林的緩陵
這裡可以下溪溝
由於出發前有跟曾老師請教如何去著點克服密芒草的乾溝與有水瀑布
結果老師是從乾溝前先下切再往上爬回軌道路基
繞過這兩條水線  也提供我們航跡參考


8:22 我們就在這條緩緩地陵先往下切
8:26 下到乾溝
(下到乾溝)
從這條乾溝往上看   除了大倒木之外上頭滿滿的植披  
上次來的時候   就是被密芒草卡   鑽不了
而且乾溝落差大 很有點難上下

下乾溝的路 就一顆樹梢有藍色布條 抓樹根舊下到乾溝

(下溝路有藍色布條綁樹梢 )
然後沿著乾溝再往下游走  (因為還有一條水線要過)
這條乾溝沒有水  但可以聽到水聲很大
是因為右手邊還有一條大溪溝 上游有落差所以有很大的水聲
沿乾溝往下走會遇到這條溝匯入
但好運的是這條有水的溪溝到此剛好水都浮流了
所以不會需要過有水的地方
(8:31 與第二條溪溝匯入 但無水   往上一點就看到水了)
在此溪溝 直接面對斷面的碎石坡 往上爬
(碎石崩坡往上爬  不要走左邊陵線)
我覺得眼前的崩塌   石頭穩定好走  
不需要爬上左側的陵線  其實很難爬上左邊的陵線啦

8:39 爬到一半 還看到對面芒草露出兩段鐵軌
表示已經快到軌道路基層了
才在芒草邊坡裡爬往左邊的陵
以為爬完這個碎石大崩塌 
就可以開心地沿著軌道路基走到索道著點
8:44  爬上去才發現
其實陵上的軌道路基也崩塌  亂石與植披很雜 
而且還有一個碎石崩塌要過
(以為到軌道路基了~其實又崩 只好腰繞  前面還有個崩坡)
腰繞往崩塌方向走
(腰繞往崩塌  水平位置有樹的地方就是軌道層)
但 這個崩塌就比較不穩定
碎石粉粉的  所以腳要踏實點
(8:47 比較恐怖的崩塌 橫渡)


8:52 橫渡碎石坡之後踩在碎石邊坡的蕨類上接到軌道層了  

(8:54 要從右側的岩壁走)
有路基的軌道沒走多久
遇到了軌道木架橋有點斷  懸空了   但旁邊是岩壁
岩壁上有九芎  有很久以前的細白繩~
但繩不是固定在九芎上的   而固定在快斷的木頭上~
還好我們有繩自己架了~比較安全
下到軌道路基後繼續往前走
9:07 看到地面上的水泥固定基座的洞
白糸索道著點的鳥居木架就在前方

(白糸索道著點的下方鋼索的固定水泥基座)
著點的鋼索固定似乎都是橫式的木頭固定方式
有甚麼原理嗎??

白糸索道著點的鳥居木架傾倒
從鳥居往上看
似乎看到了那個小小的缺口是上平發送點
(對照書上的舊照片  覺得上平好近阿)


拿出手機gps對一下


民國60幾年的白糸索道著點航照~
尾端似乎有兩條山路
可惜我們無法去探探那條流籠崎  
因為今天還要把整段的白糸軌道走完
因此  趕緊看看周圍  
雖然有一排灶  但垃圾量不多
按李瑞宗老師書上提到(再凝望,p80)
   索道工作人員是住在白糸流籠腳沿軌道朝西北走15分鐘 
經過一個大轉彎的白糸運材工寮
所以  白糸流籠腳  
應該沒有其他住宿用的工寮了
所以  我們從公路下切下來遇到的芒草裡的平台是白糸運材工寮

9:28 開始往回走
9:46 開始下碎石坡
(回程下碎石坡再爬上去軌道層~松樹林頂端可以看到一條橫線~軌道層)

10:04 往上切的時候偏右邊的陵上去到軌道層下方的平台
軌道層下方有一帶狀的平台 不知是做何使用  
軌道邊坡有蠻多垃圾的
但在航照上卻沒有其他建築物

10:10 回到確認是白糸運材工寮下方的軌道
 繼續往新白嶺方向走



10:20 軌道上方有大平台  
在平台邊緣發現日治時期的大醬油瓶與酒瓶
似乎是這條白糸軌道上的日治時期舊工作平台
白糸軌道建於1935年
在新太平山俱樂部落成後
好幾篇日人旅遊文章搭乘新索道接白糸軌道
再接白糸索道欣賞白糸瀑布之後到達新太平
而書上的白嶺聚落招待所
 但似乎較少日治時期的垃圾
雖然我有撿拾到一瓶" 今治水"
我一直以為 白嶺聚落的招待所 是日治時期設立的
查詢了多篇文章
 結果應該是戰後設立的
也因此 這個離   戰後白糸運材工寮較近的工作平台
算是證明白糸軌道日人活動的遺構了

(10:33)

(10:35)

(10:41來到三個溪源匯集 軌道繞一大圈的地方 )


(10:56)

(11:22)

(11:38 白嶺聚落區的磚造屋)


(11:45 半倒的機關車庫與機關車)
進入到白嶺聚落區
 首先是磚造屋  書上標示是油庫  
可以從公路18.5K附近的反光牌下切到磚造屋這裡
而這裡  往前 
軌道上方有好幾處功能性的小平台
但不知是做何使用
從舊航照上可以看到鬼道兩側各有一些建築物
3就是機關車庫
而5 則是在機關車庫上方芒草很密的那片平台
平台上芒草叢中可以發現倒塌的建築物屋頂
而上次來的時候我猜4號是白嶺招待所 
不過  上次沒有把書看得仔細
以為招待所是日治時期設立的(其實應該是戰後)

6號那個平台有磚造的灶與水管還有鐵管等 
與很多戰後生活垃圾
書上提到戰後的 白嶺聚落又稱五號仔   有20幾戶
只要走10分鐘就到白嶺流籠頭
那裡有住7-8戶~~
我們在白嶺聚落招待所平台休息吃午餐
12:18 繼續從平台下去軌道層往白嶺索道發點走
軌道上的芒草較高 不時需要鑽與小繞

(去年小高遶的崩塌  走起來還好XD)

12:28 來到上次我跟飛容小高遶的崩塌
但這次怎麼走起來蠻OK的呀~~
或許是走完白糸索道著點的崩塌橫渡
這個崩塌覺得蠻OK的~~
12:34 過了陵尾的軌道地塹地形之後
來到上次我跟飛容因為軌道架高段以及芒草很密的地方
前方瀑布水聲很大~
我們這次參考了曾老師的航跡
提前在瀑布芒草岩壁前往上切
岩壁雖有雜草 走起來還是需要小心謹慎



12:52 爬上去往下看到一條小瀑布
依該是軌道層聽到的瀑布水聲的上游
因為我們發現似乎上切的比曾老師還更高
不過 小瀑有岩壁可以爬上去橫腰過瀑
比起剛剛軌道前岩壁上切
安全許多
過了小瀑之後
採取腰繞的方式  腰繞中又經過了一條小瀑
然後斜斜的慢慢想要下往有路基的軌道層
(一條小溪溝)
不過13:10 先下到一條小溪溝  看圖資軌道就在下面不遠
原本以為小溪溝有機會下到軌道層
沒想到與軌道有半樓高的落差
也是個瀑布地形
只好翻過小溪 再腰繞一段
再找好下的地方下到有路基的軌道
13:17 下到有路基的軌道層了 踏再有路基的軌道層果然踏實~
往新白嶺索道發送點只剩100公尺
可是芒草有夠高又密
只好用鑽的
我跟飛容上次只從公路翻陵過來到新白嶺索道發送點
有想要走一段軌道
但就是發現芒草過高 找不太到軌道路基
這次雖然躍過的架高軌道岩壁瀑布段
芒草仍阻擋了路線
在芒草間隙中 還是可以看見零星的軌道懸空在芒草叢旁
最後鑽出較開闊的地方
我一眼就認出是索道發送點制動控制機後方較高的平台
其實已經鑽到脫離軌道路基層
反而從後方的小高處下去至動機木架上
(新白嶺索道發送點上方的制動控制機)
13:32 下到制動控制機的水泥基座與木架
但實在是很久沒有人來拜訪  
更下方的鳥居與軌道層根本就是芒草海
就不用說要看幾戶索道工作的工寮了~~
控制機下方的雜草長得跟人依樣高
而且蚊蟲很多  
為了要看制動控制機後方的鋼索水泥固定座
(警張設備)
被咬的蠻慘的
植物太雜太亂  光線不佳 不好拍

(裡面的木頭與鋼索是垂直式的)
但用看的是能夠發現 鋼索是固定在垂直的木頭上卡在水泥基座裡的
等愛山兩位在控制機上擺拍後
仔爬上高點    13:48 然後拉著鋼索下到公路旁~
由於還需要去牽車
所以整理了一下裝備與來回兩趟去15.5K附近牽車
三人重裝騎機車往下到11K附近的路邊停車


(著點的航跡)

(大概是第三個黃色指引牌 很平的陵開始走)
15:00  輕裝去新白嶺索道著點~
大概是第三個黃色的指引牌開始走
去年還看的到有條路~
今年幾乎被草蓋處 而且草蠻高的大概膝蓋高
所以根本不太知道草下的狀態
只好大概抓方向走
而且布條不容易發現(都破舊的很嚴重)
不小心還被草裡築巢的細腰黃蜂給遮了一下  然後兩三隻細腰黃蜂飛起來
只好趕緊轉左邊的陵線走
在修回著點方向
15:36 下到新白嶺索道著點 -蘭台著點
(新白嶺索道著點)
就是這個著點完整到讓我可以理解
原來索道著點下方的水泥基座與木頭固定
而著點位在蘭台 附近也有索道工作工寮
只是我們也沒有繼續探訪~
15:48 離開著點
往上爬~~

16:20 回到機車停車處~完成新白嶺索道的頭尾~~
然後騎車下到中間的遊客中心做梳洗~~
感慨的覺得若有機會依該要再來把蘭台這段軌道與中間往鳩之澤的索道找找~
雖然~李瑞宗老師書上有提到都沒有遺構了~

而新太平 裡的 白糸軌道與兩邊的索道
遺構都非常壯觀
真希望山友們繼續來開路整理
讓這些遺跡保存作為山裡的林業現地歷史教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50628-29 機遊新太平II-白糸索道上平發送點、白糸著點,舊白嶺索道發送點,白糸軌道、新白嶺索道發送點、蘭台著點

(借用李瑞宗老師書上的簡圖來呈現四個索道頭:  上平  白糸  "(新)白嶺"  蘭台  還有一條白糸軌道與上面的房子表示聚落) (借用李瑞宗老師書上的  1940 太平山觀光順路圖 イギリ溪線接到舊白嶺索道下到著點經由一段鐵道到 中間(中 ノ 平) 這裡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