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20231118 東樫木平索道 附近走走

 


在堀田蘇彌太的

堀田式自働索道發達の經路と實施效果の一班に就て(一)

在第四章裡  有提到樫木平索道的索道

1926年是單軌的  

第一條複軌複道式索道 是1927年建

第二條 複軌複道式索道則是1929年建


由於查詢國立臺灣圖書館台灣學電子資源資料庫裏面

臺灣山林會報的這篇

照片很不清楚

所以附上 藝術家 陳東元先生的網站

http://www.taiwanland.tw/06Dah-yuan/discussion/cableway03.html

網站裡面 堀田蘇彌太  的  輕便複線式自働索道に就て

有關樫木平索道發送點 以及制動室   清楚的照片

另外  網站其實是對於大元山林場有 詳盡的資料與介紹

值得參考喔




詳盡的介紹 堀田式索道

http://www.taiwanland.tw/06Dah-yuan/discussion/cableway00.html

而陳東元先生也講述了有關

近藤勇著,白迺義譯,<堀田氏索道之機構與建設>,《林產月刊》,1950。

裡面分析了制動機具的平面圖

所以  同時參考 堅木平的制動室照片

就能猜測  現場 制動室的位置可能就是那個大凹槽前方

(疑似 架設置動機的木架)

(獨立山的索道制動機下方的木架)

可惜

從制動室的平台  左右各有一個樓梯

而  我們只清了一個

好可惜啊 應該好好地把這區清理清楚的


眺望新土場拉


(陵線有像嗎?)


手繪的左邊~~




2023年11月17日 星期五

20231115タカサン駐在所

 

(陸測圖資上的 タカサン駐在所)

剛好有個週間好天氣的空檔 
還可以讓復出的阿鴻測試一下膝蓋
 順便約小吳來散步
 這個 タカサン 駐在所是看到網路上別人寫的 
理蕃誌稿上查到是1922年設立
但1939年的台灣全圖就沒有了
1934 與1939年的台灣全圖

會來這裡是因為看到網路上有一篇
雪霧鬧下鷹山 順訪高義蘭駐在所
我因此查詢了一下

第一   這個駐在所的名字應該不大對  應該叫タカサン 駐在所
而高義蘭位置應該是對面高義蘭部落的舊名稱 
カウイラン (卡宇伊蘭)
這可以看這張
ガホガン(Gaogan)的戰爭推進與舊部落圖
(大概位置在那條カオイラン溪 上方 )

 カウイラン駐在所的確是有的~
從台灣全圖上可以看見 在Takasan的對面

這張是1932年台灣寫真大觀
從 Takasan駐在所  這邊往對面的  カウイラン駐在所看
也是有條電光路之字上去中間有條橫向的大路是從大溪過來的
沿路的建築物是駐在所  中間是番童教育所  
不過圖片中有提到  
Takasan駐在所  是有砲台的喔

題外話  : 下面是1911年 遠藤寬哉的蕃匪討伐紀念寫真帖的
依樣也是從Takasan看對面的 カウイラン社
當時在打仗   路一邊打一邊開   是還沒有駐在所的
所以 可以看見舊的往大溪的隘勇線(1911年,A)
跟1932新的往角板山的路(台灣寫真大觀,橫的那條) 不一樣



第二   位置有點怪怪的
這篇網路上寫的駐在所位置是比較低的地方
但陸測圖資  上標示的位置
都覺得鷹山前鞍海跋900的位置


好~不管怎樣~
我從雪霧鬧上去露營場 
然後下去到鷹山前鞍部看看到底是否是駐在所
然後看看會不會遇到警備道

結果

果然 鷹山前鞍海拔900附近的腹地寬大有好幾層平台
也有大量的酒瓶與生活瓷器瓶罐廢棄物
而還沒到駐在所前就遇到警備道
警備道有長階梯進入駐在所也有浮築橋引道往上

驚訝的是這條道路鋪設的很好
路緣石或浮築路都看的到
之字路而且蠻多階梯的
讓我覺得這是警備道嗎?還是戰爭時的隘勇線仍沒有改線

而往下走到海跋700的小平台
是有三個夯土牆隔間的平台
靠山壁側有兩層駁坎牆很漂亮
平台有兩層矮牆
路直入門口   然後折往下通去吊橋
(這段我沒有去  看到別人的YT  https://youtu.be/c6pAaEEobnA?si=5dCl6-ore2IJE0YU  
覺得好棒想走)

而平台下方有個疑似木炭窯
這個遺構的規模沒有上面鞍部的大
所以不知道是什麼單位呢   很特別! 

而後來再去查詢 新竹州報
大正11年(1922)年5月十四日 新竹州訓令地35號

警察職員配制定員 的資料發現
タカサン駐在所設有
1位巡查部長   2位甲種巡查   1位乙種巡查
6位警手
總共10位的人員編制
那就要至少10個隔間了~
還沒有其他的人員算進來~
所以其實腹地要很大的  
不可以是隘勇線那種分遣所的規格
而カウイラン駐在所有14人的編制  是僅次ガホガン駐在所第二大的
タカサン駐在所算第三了也是蠻大的


總之  Takasan駐在所在海拔900附近   鷹山前鞍部
 平台好幾層
每個平台都存有矮夯土牆隔間
到處有酒瓶與生活垃圾被埋

但更高一點的位置其實有現在索道流籠廢工寮
還有馬桶跟紅磚
現代酒瓶也很多
令人訝異的覺得駐在所沒有被破壞  還可以維持住
真希望吊橋恢復 然後作為一個觀光景點呢!!


XXXXX

(過溪的新舊橋)
進入雪霧鬧橫跨大嵙崁溪的舊橋橋柱
但這個不是日治時期圖資上 連接カウイラン與タカサン 的吊橋
那條應該是現在的高義吊橋(請看上面YT的連結)
本來帶著吊帶跟雙勾環確保系統
想下山再去走   結果太晚下山只好下次

而連接カウイラン與タカサン 的吊橋舊名稱叫"小島橋"
據台北州理蕃誌P1517  上面寫在此戰爭時
"與新竹隊的聯絡 以及佔領タカサン"
9月9日 偵查地形的同時也想謀求跟新竹前進隊的聯絡
乃令田丸,小島,中間等三警部跟軍隊一起出發
因大嵙崁溪氾濫
12日才到達目的地
9月19日占領タカサン社附近
並架設與新竹隊聯絡的大嵙崁溪吊橋
我猜 
這條吊橋 是紀念 
宜蘭前進隊的第二部隊長 小島仁三郎警部

我們停車在雲霧農場
其實地圖產生器上有另外一條航跡是從海拔1300附近下去鷹山的
我因為看了那篇網路資料 就給他開去雲霧農場
搞了半天才發現
鐮刀對開的新路 比較安全的路不是這裡下切
不管怎樣  我們也就這樣走了
倒是建議   請不要參考那篇記錄   看航跡就好
(航跡如上)

(李棟山與連陵的鳥嘴山)

農場上往竹林方向空地走
朝向大嵙崁溪
可見李棟山連陵過去的鳥嘴山
日人與泰雅ガホガン(Gaogan)的戰爭
連合桃園、新竹、宜蘭三向開打進來
最後宜蘭前進隊到達takasan社附近築橋要過大嵙崁溪
看到新竹隊的在李棟山升起日旗
戰爭已定勝負


從農場往竹林方向走 遠遠就看到一條黃色的布條   飄
入口有鐮刀隊設立往鷹山的指示牌 (這是條舊路喔)
這路就從竹林開始
倒竹今年我見多了  這裡的很輕鬆拉
那個沿途有個黃色警戒新布條  這個布條綁的路線不好
有時候亂飄
這條路要跟一條最舊的綠白色布條比較好!

這條路下的方向不是鷹山方向

過了竹林  
是一段有整理維護的橫繞路  這條腰遶路居然有用橫木護路緣
腰繞路是繞去隔壁陵 那條才是下鷹山的陵線


這裡是下切點,但這是舊路,舊路也可以走,
只是超陡路不好下,所以鐮刀隊才開了新路,避開這段不好下很陡的舊路
往前可以去新路!
不過那時我還沒有覺悟  就繼續走這條很陡的下去

沿途的林相很漂亮
也遇到一些應該是部落的開墾地與耕地駁坎
圖資上標示著タカサン社就在這區域
然後再度進入竹林

因為進入竹林 有發現到山棕 似乎有規律地出現
我想到應該是快到警備道路的附近了
果然 
竹林裡一條固定寬的路彎彎下去  哪有這個剛好竹子就讓開來長

仔細看   其實旁邊路緣是有疊石路基的
我們就沿著警備道路往下走

然後就遇到流籠鋼纜 以及一些機具
周圍還有大量的現代就廢棄物 

在經建版的圖資上有標示著這條流籠路線 

或許有段時期 這裡有設工寮  將農作物從這裡運送下去高義  


快到鞍部前的流籠機具就是放在警備道上的
但這裡很多現在垃圾   與生活廢棄物
然後我們繼續沿著警備道走
不時可以看見道路下方的疊石路基
只是地面上的竹葉或落葉堆積 

廢工寮的占地很大  連小土丘平台上也有廢棄的廁所馬桶
我還踩到化糞池區的粗化糞管子
蠻好奇的怎麼廁所會蓋在比較高的地方呢


有廁所的小土丘平台下方其實就進入了駐在所範圍
一下去平台 就覺得隱約看到夯土的隔間
在夯土隔間的大樹旁    阿鴻說這裡好多舊瓶子喔

挖哩   那就對啦~這個平台有兩個隔間阿
我們開始探索這附近

平台一層層往下    左側主要是警備道路    
我特地先沿警備道路走
走在道路上   就能看見右上的駐在所一層層平台
然後警備道經引道上去駐在所


經過一層平台又往下一層平台
警備道路維持在平台邊緣往下
最後接階梯下到最下面的橫向警備道
靠近階梯的地方被超密的芒萁檔路
所以我們就先在中間那個有吊床、盪鞦韆與竹床的平台休息
(盪鞦韆後方芒萁很高的區域 其實至少三間夯土隔間吧~)


(從吊床看過去的竹林舊式平台的邊緣了 下方有橫向警備道繞這個平台)

這個平台上除了幾個夯土牆隔間之外
有一些酒瓶與生活垃圾被集中在一起
 
而在平台下方有很大的腹地   也有散布著山棕以及酒瓶
也是一層層的平台 平台   有零星大岩石散布著
但沒有甚麼遺構

我從竹林繞出去才發現橫向警備道路
而平台上藉由階梯下來到橫向警備道

(橫向的警備道)


但平台的 另一側也有樓梯  
這樓梯比較短 往上去可以走下去駐在所下方的腹地
那裡是登山路  有布條要接去鷹山的
這兩個樓梯都是通往警備道要下去溪底方向的

我們走完了鷹山再回駐在所沿警備道往下
因為網路上的紀錄說   大概往下200有駐在所
而且有兩層的駁坎牆面
我想了解到底 下面那一個到底是多大



沒想到這條警備道路作的之字階梯下
直比清八!
只是草比較密    還有石階不是很均勻
但走起來很有感
讓我懷念起清八走臺階的感動!


下了差不多200
路直對著門口!
如果這是駐在所門口,其實還蠻寒酸的
然後警備道折返向從門口往前延伸向下到溪底
(我就沒有往下去)


但裡面的靠山側的駁坎牆就不錯!
雖只有矮矮的兩層!
這小平台大概20坪不到
外層一圈矮駁坎牆
裡面有三個夯土隔間   這樣表示可能只有3個助警人員~
所以應該不是駐在所

平台尾有條大路往下去
我跟著路下去
發現一個很像木炭窯的
石板堆疊的窯牆還蠻漂亮的好像沒有用過一樣

我突然覺得怎麼警備道路會有階梯?
1932年的台灣寫真大觀有寫
Takasan駐在所是有砲台的
難道警備道路都蓋好了還要用人力拆解背負上去再組裝嗎??
那這個比較低的據點又是作什麼用的  
三星到角板山的道路共設了14個駐在所
 Takasan駐在所 就是其中ˊ之一
難道真的有階梯?

這是我劃的   不專業空間圖,可能有點不對!


這個是從takasan社往後面的巴陵看~那裏有砲台
而照片上可以看見從 takasan社延伸往巴陵的隘勇線


不知道從農場下切沒多久一直走那條陵會不會遇到takasan社 
然後找到橫向的隘勇線呢XD
一切都是亂想的~~

我們玩到2點才開始從海跋700多的遺構爬回駐在所
再沿原路爬回海拔1450的雲霧農場
天氣剛好從溫暖到舒適
夕陽下的農場草坡很美
還以一隻橘貓在草地上玩耍

可惜 下山的時候天色已暗
無法去高義吊橋
期待下次把吊橋到駐在所這段補齊~~
































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20231104_5 日向台_神代谷_十字路_堅木平(木堅)

 

(舊太平軌道: 十字路與西堅木平,東堅木平附近的十字路線or 加羅山線 )

很多年前   我有走過一次加羅山神社
從四季進去走嘉蘭池然後接嘉平林道下切神社
隔天在從林道 下去留茂安
對於舊太平的人文歷史軌道  不是那麼理解的拜訪了神社
所以也沒有去看整個舊太平聚落

這個行程也開啟了我的新視野
原來太平山有非常多的有趣路線
只是那時    我比較喜歡高海拔那些縱走
所以 林業軌道人文  還沒真的理解這個大世界

這次會有這個行程   剛好是曾老師要開團
讓我可以跟
曾老師 與 愛山野女孩們對此區的探勘 花了很多功夫
非常有成果
而四季古道組也在這個流域  踏過許多溪谷上方的工作站與軌道
古道組的PG學姊與廷元學長更提供了他們的資料給我研讀
有這些前輩的成果
我才有機會可以馬上就走看這幾個點
不過  也是因為兩天好幾個工作站一次看
資訊量大爆炸   回來後再來整理釐清
  
其實   我還會想要一個個花時間  好好的看
所以相信  我還會再度去的~~

而 李瑞宗老師與羅東林管處的合作
或許從林管處裡可以取得很多太平山資料
因此  李老師的"原風景"這本書
對於軌道的介紹與人文事跡  是很棒的參考
另一位 也非常推薦的
吳永華老師  的 "桃色之夢  "  描述學者們實現夢想
在太平山區域的大發現

雖然 時節不符   而我當然也沒在神代谷的大森林  遇到曙鳳蝶
但走了這趟   
簡直是開啟了我對於舊太平的夢呢~~


(李瑞宗老師 原風景 加羅山線1918年~圖)

在李瑞宗老師書上的加羅山線(カラサン)
(吳永華老師書上為 十字路線) 
是指
從多聞溪深山開始 經過追分-加羅山-舊太平山-日向台-神代谷-嘉蘭-十字路-堅木平 
然後下到土場 
1918年興建的   1930年改變運材路線  
1931年使用追分的索道  轉運用鴻嶺線( コウレイ 線)經大留往堅木平下土場
1925年興建 1929年才運轉的鴻嶺線是指追分-落合-大留-堅木平
其中 加羅山線的日向台 有索道與大留相接
而1931年才因布那漢線( ブナハン )完工與追分相接   
而布那漢深山裡的木材    才能運用鴻嶺線拉出來到堅木平

這次 主要是拜訪 
加羅山線的 日向台  神代谷 十字路 與堅木平(木堅一直打不出來很討厭)



原本曾老師想要從加蘭溪上溯直達神代谷
所以車就從嘉惠橋轉入小農路
一直開到底 發現是個農地小空地
當然就停車然後從農地後方的支流下溪接主流

隔天  這個農地地主向警局投訴  
還好 有人(前輩)幫忙解決了這個糾紛 
也稍稍平息了地主的不爽


(可能是加蘭溪 往神代谷方向看去
from 營林所 )

這條加蘭溪上   一層又一層的攔砂壩
不斷需要從左或右翻越攔沙壩  
其實一開始還不太好走溪
但 也都穿著雨鞋走
最後海拔770  才遇到連續的   超過3米瀑地形
原本想高繞
沒想到繞掉第一層瀑布時   兩邊岩壁破碎根本無法橫繞 
落石聲不斷  
更何況 往上游看去  還有連續的瀑布
後來曾老師決定 直接往上爬高   不溯溪了
因此一直爬升 接上加蘭林道傳統路
也因此     原本先到神代谷的行程
改為先去日向台 
(陸測圖資: 日向台位置 與舊太平聚落)

日向台與舊太平聚落    有張圖很有名

(from 宜蘭縣史館 數位人文資料庫)
這張左邊是舊太平聚落  最上面是神社
而在聚落右側 隔一條溝的 
有一條白色延伸向右的就是日向台(ムカラン)運材車軌道 

我們D1 住在林道水源附近10分鐘的小腹地
趁著傍晚前3個小時 輕裝下切去日向台

日向台在今年台大學生往上高遶要去找索道頭的時候
發現了一個覆滿綠苔的石碑
結果曾老師去把綠苔去除  並清除周圍的雜木
讓這個石碑重新被注意

我們下切就先遇到石碑
石碑的正面寫著
故征
矢野鶴吉之墓  (草書)



我覺得  "矢"  好像不大一樣


比較像
"生" 野鶴吉 


(生的草書)

而石碑的背後 則是刻著 他的歲數與石碑建立時間


    

石碑立於兩層疊石平台上  
周圍蠻多酒瓶與喝酒的杯子
可見  蠻多人來此跟這位"矢野鶴吉"先生喝一杯  致敬的

而這個墓碑 設立在大正12年(1923年)
也是加羅山線還沒有動力機關車運材 
是以人力與水牛台車運材的年代
直到1925年才是機關車~
不知道這位"矢野鶴吉" 會不會是操作人力台車而是故往生的呢??


我們沿著這平台往下走
下切大概10米會遇到很寬疑似林道 
但我沒有往前走
繼續下切到下一層平台才是主要工作站平台
又部分被芒草掩蓋有軌道車輪與降溫器 
 更下方也有平台與鍋具    只是無法全部看清
因傍晚的時間關係  也無法久待    

其實  日向台有往下去大留的索道頭的
可惜 無法更進一步待久一點
留待以後再專程來吧



第二天 我們從林道往神代山方向走
走在這條陵線林相優美

神代谷位在神代山東北陵中的鞍部
也就是加蘭溪主流最後大崩塌上來的地方


(從林道下切下去神代谷平台)

1915年11月  舊太平開始林相調查以及開採伐木 
但那時並未有軌道 是靠步行
 而當時木頭的運輸是以木馬路以及管流方式
多望溪有水閘門放水
蘭陽溪以管流來運木材  員山設有儲木池
而1924年羅東林鐵到土場  管流的年代停止

(宜蘭縣史館  人文知識數位資料庫
1916年設立的員山貯木池,面積5.55公頃,位在外員山前宜蘭神社南方 )
由於當卡澳灣群比較會加害採樟與伐木
而南澳群及溪頭群比較和平恭順
為了保護伐木事業 
與南澳溪頭群簽屬協議
請他們來協助警戒與物資運送
當時設立四個駐在所 
土場  十字路  神代谷 與太平山
神代谷是其中之一

神代谷平台上  因後期有被使用   並未存在有甚麼設施硬體
但有幾個灶以及日治與林業後期的現代瓶罐垃圾

平台靠近大崩塌旁的邊緣
有個大鼎被嵌在石板(水泥)灶平台上
大鼎平面周圍四四方方隱約有凹槽
似乎上方可以架上甚麼嵌在這凹槽裡
但   似乎與  工作站飲食烹煮目的 的灶不同
大鼎不需要清洗  是一直拿來燒水的


曾老師說  會不會是煉檜木精油呢?
曾老師會這樣提出疑問是因為這樣被鑲嵌在灶上的大鼎 
跟製腦的腦灶很像  以水加熱來燻蒸用的
另外還發現  冷卻器
(蛇管式冷卻器與臺車輪子)
(製腦作業規範)
但太平山不做製腦
因為產檜木  所以在工作站的區域
會看到這樣的大鼎固定嵌在灶上
日向台也有

我原本想   檜木當然是一整根木材運送下山賣錢才是啊
林業項目會有檜木油這種項目嗎?
沒想要查詢了一下 
真有做檜油   而且產量還不少呢~
只是  我不確定是否這樣的灶與鼎 還有冷卻器是否用在煉檜木油上~



從神代谷離開繼續延陵往北下
快到十字路山前 有個大崩塌
可以看見對面的太平山公路  下方的土場溪
溪谷往下游轉彎 還有個冒煙的 鳩之澤
轉彎的那條陵 應該就是堅木平吧


沒多久  我就走在一條路基較高的路上
正覺得大瀧溪支線的感覺出現了
才發現前方有小型的地塹

旁邊還有鐵軌
應該是十字路工作站與駐在所 到了

按李瑞宗老師書上的軌道路線以及陸測圖資
軌道由下山    先走在陵右  然後在十字路之後往北繞
在折往南
一個之字折返往北再繞過陵
往南下去西堅木平
但   我還沒到十字路駐在所就先看到軌道路了
這條軌道路延伸往西北方向去  
軌道路之大條 讓我誤會是林道了

但  這路線的走向    
似乎不是陸測圖資上的陵右繞十字路山頭然後轉北~


(還沒到駐在所前  軌道往西北向走去  一條好似林道的軌道路)
我們並未走這條軌道路下堅木平
是先走十字路東陵捷徑下西堅木平 探索堅木平後
再從堅木平反過來走軌道路往北在往南折到之字段
但因時間關係 沒有繞上來這條大路回到十字路



(航跡可供參)

還沒到十字路前的那一大片的崩塌  
應該使得十字路之後的加羅山線
或是  堅木平往大留的鴻嶺線  都崩到溪谷裡了
這個大崩塌根本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產生的
在原風景書上說(P43)   
"1935年的崩塌  
十字路駐在所後方龜裂山崩  加羅山線不通" 
是否  這就是李瑞宗老師說 加羅山縣北線改道的意思嗎?


我往前一點走    才是十字路駐在所與三角點
十字路駐在所的平台蠻大的  
不過都沒有任何遺構    十字路還曾是營林所的苗圃
平台矮駁坎大約膝蓋高
平台有疑似出入口延伸出來的路
朝向往三角點的地方



我們跟江崎悌三一樣   從十字路三角點右轉抄捷徑下去堅木平
(江崎悌三 太平山昆蟲採集旅行記  吳永華)
那條虛線


1932年 江崎悌三 第二次來台
先從大甲溪去八仙山佳保台 黎明 清水臺 然後翻過埤亞南鞍部下到四季

在桃色之夢書裡  說
江崎悌三  是從四季走警備道路到給里洛山再繞一圈到多聞溪到太平山
然後走加羅山線 來到日向台 神代谷  十字路
然後右彎抄近路下去堅木平  
住在堅木平的俱樂部
晚上走往土場的人力車路  採集到幾種新蛾
但數量卻是驚人
要不是下起了雨 而不得以 
再回到俱樂部   

(福島一雄  臺灣產夜蛾科分布資料)



這條捷徑 下去堅木平前段的芒草很高
不過大致抓陵走即可
下去沒多久就會接到一條大的水管路
其實 水管路是軌道後來再使用的
老師說 
這條是上線的軌道  
它下方還有條下線道路
下線曾被當林道使用  
老實說我自己 對於這裡的道路並沒有搞得很清楚
曾老師 多次勘查    發現這裡後來因為疏伐或殘材清理 
而開了幾條平行軌道的林業道路
還設了工作站
我們這次從堅木平 會從東堅木平的索道頭
走一段軌道繞往十字路

(西堅木平與東堅木平)

整個陵上的堅木平分西與東
西堅木平的區域是軌道路線作業區   往十字路與大留
有兩層主要的大平台
平台靠山壁側 還疊了駁坎石牆以及排水作為排水與擋土用
上層有軌道路被當水管路用 (我們後來從此接往十字路)
下層有通往大留方向的軌道路(我沒有去看)

而東堅木平 主要是索道作業區域
有著好幾層的矮駁坎牆平台區(不知作何用)
索道作業區(包含固定槽   維修台車區 )
還有牛車路交會點(有部分後來作為林業道路使用)



其實   我並沒有很清楚地了解這個大區域
只能說只快速地走了一次
在腦袋裡面能夠展現的平面圖大致上就是我描述的
東西區域很大  還有好幾個平台無法全看清楚
或許需要再從鳩之澤自然步道走上來理解清楚~~


(西堅木平 上下兩層平台)


(西堅木平上面平台靠山壁側的擋土與排水駁坎牆)

(西堅木平    通往東堅木平的軌道路基)

(索道頭 大木架下方的水泥基座)

(索道頭的大木架  )

(大木架後方的固定凹槽)

(不知用途的多層矮駁坎牆 平台)

(軌道路或?林道?平台之間的引道)

(維修台車的水泥基座  有兩台台車)

(維修台車的水泥圍牆    有兩台台車)

平台曾經被當作工作站或苗圃
也有獵人來
有許多現代的玻璃農藥罐

(from 宜蘭縣史館 人文知識數位資料庫)
(樫木平附近的工寮,中央軌道上方有霧的地方為索道發送點。)

上圖是從宜蘭縣史館人文知識數位資料庫取得的照片
來源也是"太平山開發史"這本絕版書,p36
 從照片上 只能對照出索道頭發送點
而現場其他的平台是那些建築物 我卻對不起來

另一張是從索道頭往下看土場的景象
我只站在水泥基座下  
並未再往前方的平台邊走去
因此沒有看到如此的景象


另一張 也描述著
" 舊平山時代樫木平索道發送點,本索道高低差395公尺,斜距900公尺,
當時建造費用為11,359日圓,建造費雖高,
卻比起鐵道建設費為低,易於維護為其優點。(《太平山開發史》,p95)"

我在現場卻沒有看見照片右側的疊石駁坎牆


"日據時代生產現場大都設有加油站,以隨時供給蹦蹦車油料。
於樫木平。(《太平山開發史》,p86"


堅木平還設有一個加油站  
或許下次  在有一層矮駁坎牆邊的軌道路上
找尋平台上的加油桶下的水泥基座看看




"舊太平山樫木平辦公廳舍落成時的盛況。(《太平山開發史》,34p"
當然 我也猜不透 辦公廳舍 是否就
位於西堅木平下來的上層平台

而 1932年江崎悌山所借宿的俱樂部
在哪裡  也令人好奇~~
堅木平似乎是要再好好地走一趟了

而匆忙看完索道頭
再往東走去
有條索道還未完成前  以牛車人力來運材的階段時 
土場到堅木平有條牛車路
在陸測圖資上有畫了之字蜿蜒的路
這條路會接回西堅木平
然後  我們再西堅木平 走軌道路先往北再往南繞
最後在十字路的西側有個之字折往北繞在回到十字路


(之字路段的軌道與枕木)

      
如同我前述的
我們看完這個神奇的之字路段
並看到鐵軌與枕木後
礙於時間關係 
從一條很陡的小陵下切下支流



這條小陵 十分的陡峭
雖然中間有兩次會遇到橫向的林道
(發覺˙這區有非常多 圖資上沒有的林業道路 )
主要依照  魯地圖資上那條紅色虛線
最後下溪谷 開了一次繩(回收)
還有4段舊繩在現場
因此 可以說不大好走
兩次過溪後再沿小溝走出菜園
小摸黑的回到台七甲
剛好在嘉惠橋隔壁那條橋



走完了一圈後
覺得這樣的安排雖然大滿貫
但我還是希望多走幾次好好地把每一站都看清楚
很感謝曾老師以及隊友的協助
因為下溪谷其實還蠻需要開繩的~~
期待下次再看看這幾個工作站

當然
我也撿到蠻美的罐罐拉

今津 化學研究所
イマヅ ---好像是廁所用的含乙醇的芳香油
從"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一書中提到此藥品其實作為驅蟲或消毒的使用~~

https://www.pinterest.jp/pin/736690451554710905/?fbclid=IwAR1NuBtJKyzeIxUHbS4bdzW55vI5aOZp45StKPjtYUrEa589r_851QJeQbU 





























20240810_12 見晴工作站、布那漢上、多聞溪工作站

(見晴步道之後過高繞到見晴工作站索道發送點前的軌道路蠻多很美的路段) 說太平山林場的軌道與工作站 愛山野女孩  以及曾老師是大前輩 他們對於太平山的探訪又深入 又全面 雖然他們都沒有出書   在網誌以及臉書上都分享很多太平山林場的探勘呢 附上 愛山野女孩的網誌 新舊太平 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