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師第一次的探訪香杉山的行程是找大溪99林班的軌道與索道
可惜我沒有機會跟隨
不過 第二次與第三次終於有機會了
很高興地可以參加 而且依照老師的資料以及洪老師提供的資料
真的收穫不少~~
然後我自己也在中研院台史所檔案資料庫裡挖掘的植松木行竹東分店的資料
也很值得作補助
但不知道為何 中研院台史所的資料庫 總是只能連上去大概20幾分鐘
就無法進入查詢 真的是很不方便呢~
(1948年林場管理概況- 竹東林場運材路線圖)
(香杉山事業區林班-from 1948年 林場管理概況竹東林場事業區圖)
在民國37年(1948)的臺灣林產管理概况 p180 說明
竹東林場是以鹿場大山開發為始
由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經營
戰後由林務局林產管理委員會第一組接收管轄
其他事業區還有香杉山, 蒲羅灣(ブロワン),
麻伊馬來(マイバライ),藤打那(テンタナ)事業區
這些是由植松木行竹東支店經營的
戰後由林務局林產管理委員會第二組接收管轄
民國38年(1949)林務局將以上這些事業區都合併為竹東林場
這份書籍資料是比較晚期出版的
有著完整的林班號碼與簡易的軌道索道地圖
要找索道或軌道位置
比較容易有空間概念
書上只有提及整個竹東林場有十三段單式索道
全長1萬2千154公尺
軌道共36.8公里
從簡突來說 軌道式可以猜測到位置
但索道就很辛苦了~~
只好進一步去搜尋更早期的資料來協助判定
一一的來看每時期的變化與比較資料
(香杉山事業場其一,1945民國34年植松木行竹東分行接收關係書類p76)
在中研院台史所資料庫查詢到一份
1945民國34年植松木行竹東分行接收關係書類(日文)
裡面的第二項事業概況書(所伐計劃圖添附)(p71-80)
有文字描述說明
植松木行竹東分行的六個採伐地
採伐地其一: 大溪郡蕃地大溪事業區99林班 (以及軌道索道設備)
採伐地二: テンタナ社竹東100,103,107林班 (天打那)
採伐地三: タコナン社竹東73,74,77林班 (takonan)
與 サカヤチン社大溪事業97林班 (sakayachin)
採伐地四: カラバイ竹東125,126林班 (加拉排)
採伐第五: シラツタ社竹東139,140林班 (shiratsuta)
採伐地六: カラバイ竹東123,126林班 (加拉排)
這份是目前為止我能夠找的最早的資料
可以對應1948年林班地區來理解採伐的地區
在這份資料裡的"採伐地其一"
應該就是1948年書上講的香杉山事業區
而且也附上了那區的設施以及相關運送的軌道路線圖
(其他的採伐地也有,暫不附上)
可以看到香山山頂附近有一段軌道0.8771哩以及5條集材線,2條預定線
並藉由四條索道一,二,三,五號送到下方的三號土場
然後經一段軌道運送到錦屏索道
一號索道3300尺*0.303=999.9公尺
二號索道三八00尺*0.303=1151.4公尺
三號索道三千九百尺*0.303=1181.7公尺
五號索道一千六百尺*0.303=484.8公尺
而五號索道還有一段木馬延伸150間*6=900尺*0.303=272.7公尺
而在附圖的"香杉山事業區 其二"
則是畫了從三號土場到錦屏的軌道以及四號索道四千八百尺*0.303=1454.4公尺
四號索道似乎就是上一頁的錦屏索道
四號索道旁邊除了中間軌道之外還有 一段小段軌道
而且四號索道並非是中間軌道的尾端
中間軌道尾端還有一條索道
及連續的兩條索道與錦屏尖石之間的軌道相接
(都看不清楚其標示與長度)
而在"採伐地其一"的儲施設裡提到
" 索道 七ケ所 共 二一000尺 單式複線 トマ"
似乎是有7條索道 共21000尺
但是除了1~5號之外 另外2條索道是指哪2條呢?
關於三號土場的腹地空間
於"香杉山的建物明細書"上寫了 在三號土場具有
1棟事務所 七間半*二間半= 18.57坪
4間杣小屋(30,24,24,6坪)
2間苦力小屋(25,5坪)
1間倉庫5坪
腹地空間至少要有100坪呢
還不含軌道索道工作需求空間呢
(里程圖,1946民國35年植松木行竹東分行移交清冊與副本,p73)
而另一份 在中研院台史所資料庫查詢到的
1946民國35年植松木行竹東分行移交清冊與副本(中文版)
在移交清冊內容裡的第二項" 事業概況書"(p69~p73)裡
提到的事業區有: /(括號為對照民國34年事業概況的採伐地)
香杉山(大溪事業處99林班)/(採伐地一)
麻伊馬來山(麥巴來山)(竹東林班73,74,77,大溪97)/(採伐地三)
蒲羅灣山(竹東123,126)/(採伐地六)
松山(加羅排社竹東林班5,126)/(採伐地六)
以及受政府許可還未創辦的有:
藤打那山(藤打那社テンタナ竹東林班100,103,107)/(採伐地二)
西歷苦(?)(西歷苦社竹東林班139,140)/(採伐地五)
雖為中文版本比較容易懂
(但經過比對 有些區域如竹東林班5以及林班125似乎沒有列入)
(民國35年移交清冊 -山地概況書-香杉山事業區)
這份移交清冊裡詳述了山地事業區概況
一 香杉山事業區的位置,面積,樹種,蓄積,經營與諸設施之外
最後還有整個植松竹東分行的山地事業里程圖
而這次先看香杉山這區域
在香杉山頂附近有一條軌道與4-5條集材線
接下來透過4條索道: 一號,二號,三上,三號索道下到三號土場
特別的雖然一樣是四段索道
但編號有點不盡相同
但仔細看索道長度似乎是相同的~
從三號土場經過一段中間軌道到四號索道4800尺(1455公尺)
四號索道再送到錦屏土場然後接錦屏竹東間的軌道出去
而在"山地概況書-香杉山事業區"
有提及 "索道共七個索全長二一OOO尺單式複線"
使用兩段集材與三段集材
也提及四號與五號索道之間似乎也有軌道鋪設
這個部分則是與民國34年的移交清冊裡面內容是一樣的
那麼 七條索道有確認三號土場以上的四條索道
加上是錦屏索道(四號索道)
另外兩條倒底是誰~~
會是" 香杉山事業區 其二" 圖上
中間軌道尾端的3條索道其中兩條嗎?
(林產通訊_1947年3卷2期,p8 作業簿份報告)
另一份1947年的林產通訊是戰後的資料(由洪老師助理提供)
是視察竹東林場的報告書
其中的作業部份報告提到(把100林班與107林班一併合併報告)
索道有五段
一號900公尺
二號1200公尺
三號1300公尺
五號500公尺
另外在107林班的有四號所道1500公尺
這些索道長度與前面日治時期的紀錄有些微差距~蠻接近的
索道編號與民國34年的移交清冊相同
大致確認從香山山頂下到三號土場有4條索道
而四號索道 應該就是指錦屏索道
(竹東林場事業地圖-竹東林場香杉山軌道延長工程)
另外還有 一份
民國37年的 竹東林場香杉山軌道延長工程資料(由洪老師助理提供)
文件裡有一張竹東林場事業地圖(五萬分之一)
劃出了香杉山附近的2段(索道)與軌道以及延長的軌道(紅色的線)
並經過四段索道以及中間軌道再經由一段索道到錦屏
四段索道分別穿過大溪99, 竹東101,100,103林班地
與1948年林場管理概況所附的竹東林場事業區圖有一致
但香杉山山頭附近的2條(索道)不知是否是集材線還真的是索道
而且也能大致看到索道發送點與著點位置
尤其是中間軌道旁的著點(這裡應該是指5號索道著點)
就在103與104林班交界處
3號索道著點 位在103林班
2號索道著點在100林班
1號索道著點在101林班
在1958年出版的台灣之伐木事業一書裡提到
香杉山分場
設有96林班、3號、尖石三個工作站
其中3號為主要的工作站
雖然沒有指明三號工作站的位置
但看民國34年的接收關係書類以及35年的移交清冊
懷疑3號土場就是3號工作站
也就是在104林班與103林班交界
中間軌道的起點附近
另外提到香杉山分場有6段索道
雖然少了一條
其他1-5條的長度距離與之前的資料相似
而書中提到 在三號工作站中間軌道的起點增設一條六號索道
用來運送100林班的木材
而林搬木材搬運完成之後 正在撤除當中
因此 這第六條索道 並非前面所述的不明3條索道的任何一條
(竹東林場100林班索道架設預算)
後來發現在1950年(民國39年)
有個竹東林場的驗收報告
是指竹東林場香杉山百林班的架空索道新建工程
還附上了施工圖(由洪老師助理提供)
藉由驗收報告的標題發現應該是指在100林班地上的索道著點舊改新
再從圖資上來比對溪谷彎曲情況
猜測 1958年出版的台灣之伐木事業 書上所說的六號索道
位置上應該是在3號工作站(3號土場)溪谷的對面
而且有軌道架橋過溪到3號工作站的中間軌道起點
同時圖上還畫了應該是五號索道經過
六號索道著點平台前方還有設計擋水堤
(老五萬上的虛線與黑點點)
老五萬一直是找林鐵的參考圖資之一
在104,103林班交界處有幾個黑色點點還有一條從錦屏延伸過來的虛線
虛線或許代表著軌道路或是人道
而黑點點可能是聚落或工作站
從前面的資料來推測
虛線應該是指中間軌道
黑色點點位在104林班 或許就是3號工作站或3號土場了
而也藉由"1958年出版的台灣之伐木事業"
五號索道的高差跟長度
加上"竹東林場事業地圖-竹東林場香杉山軌道延長工程"圖
103林班地上的3號索道著點
推測陵線上3號索道著點的位置
第一次(3/17)的勘查
曾老師推測黑點點之處可能是索道著點或是工作站
從高台山東南鞍下切真的找到了5號索道著點
以及˙中間軌道
還有被小溪溝隔開來的兩大處平台腹地應該是3號工作站
第二次(3/22)則是再度到3號工作站去對面找六號索道
以及推測在103林班的3號索道著點
結果確定六號索道著點的新舊著點
但並未找到3號索道著點
有了這些資訊
或許下一次會嘗試從錦屏山北側的陵線下切看看
把剩下的3條索道位置確認
XXXXX
(0322 航跡圖)
3/22 行程記錄
6:19 二號登山口停車出發H1118
7:16 高台山H1513
7:24 高台山東南鞍H1481
為霞分遣所(1925改駐在所)
往東南下切
(霞駐在所)
這個霞駐在所的位點
應該是地圖產生器參考了林一宏博士論文裡的位點
(台灣日日新報 1913-07-20 版3-照片)
而翻閱鄭安睎老師論文p227,p505,507
推測這條從高台山北峰延伸過來往到高台山然後再往東南到石麻達山
下去屯野生台山
屬1911年李棟山隘勇線與1913年西納吉(キナジ一)的隘勇線的推進
當時的據點從
テンタナ(tentana)監督所前的吹上,武田,本田(李棟山隘勇線)
テンタナ(tentana)監督所之後有本田,浮邊,草村,高臺,島田,武田,吹上分遣所
而後1924年警備道設立
錦屏溪流域有テンタナ(天打那山), ピリン(比麟),島田,中田..
而秀巒溪流域有霞,丁字,萩坂,トンノフ(屯野生台山)..等駐在所
霞警察官吏駐在所是1913年分遣所改制來的
(林一宏,從隘勇線到駐在所:日治時期李崠山地區理蕃設施之變遷p131)
7:48 有水溪谷H1248,過溪後上切,有布條
(有水溪谷)
8:00橫切接陵線傳統路(魯地圖有虛線)H1235,
發現陵北側有木馬道與酒瓶,走木馬道
(木馬道上的酒瓶)
(1945 接收關係香杉山軌道及道路開鑿明細書 )
三號土場到雜木山的道路
不知道腳下的木馬道會不會是那條開鑿的木馬道呢~
8:08木馬道結束沿陵下
8:15 從往南轉東南方向下(有布條)H1151
8:24 過小溝後到達木炭窯H1070
(木炭窯)
於木炭窯下方 腹地發現平台與大量瓶罐
但這個長條型平台的腹地並不大
雖然有一兩支日本酒瓶 但絕大多數的生活瓶罐是戰後的瓶罐
或許 戰後有些設施是在木炭窯旁邊
8:36繼續往下方走
8:40 軌道層H1031
大休,下方大平台為三號工作站的腹地其中之一
平台有幾層往右下 越靠近最右下的大腹地 比較有日治時期的酒瓶
還有一座水槽
其他腹地有大量戰後生活垃圾
軌道層在最上方
9:13 往左側平台(也是三號工作站腹地)
兩邊的平台中間是條小溪溝
3/17來的時候溪溝有水 3/22就沒水了
溪左側的平台也有兩層 但腹地沒有右側的大
在主要層平台有看到磚與大量瓦片
平台上還發現 為民國57年的宿舍門牌
旁邊懷疑是一階階的信仰中心的高台
軌道層在下方通過
而軌道層下方也有砌石平台與大量戰後垃圾
(軌道層下方的疊石平台 也有大量的戰後垃圾)
(平台上有小階梯上一層,有紅磚與瓦片)
(懷疑這一階階的高台最上端設立信仰中心)
(日治時期的啤酒瓶)
9:22繼續沿軌道往東走
9:25 5號索道著點平台
軌道在此分成兩線
平台上被一個新的藍白帆布占用著(看起來沒幾個月)
軌道向著平台邊緣延伸 但卻被一跟大木頭壓住
仔細看 才發現是索道的鳥居木架
而兩根支架只剩左邊架在土坡旁
右邊的木架支柱倒在地上
索道的鋼索垂掛在空中 從對面延伸過來
各兩條軌道搭配著兩條鋼索
所以下方倒著兩個大滑輪
旁邊還有一座捲筒 不知道是哪一個機器的零件
或許是捲揚機的絞盤
鋼索的固定凹槽在山壁側但因有崩塌而部分掩蓋
9:37 過溪到對面看6號所到新舊著點
(舊的索道著點下方基座)
(疑似著點鋼索的固定凹洞)
10:11 下溪看擋水堤,之後過溪上切
(原來 計畫書裡面化的擋水堤 其實是一堆大石頭)
看完擋水堤
直接過溪 然後上切到上面的平台
10:18 上去發現一條完整的軌道路或人道H1064,
猜測這條軌道路或人道就是老五萬上畫的虛線
我們先往三號工作站方向走
(上切就看到的軌道路或人道 有路基)
10:21 遇溝先不走回頭繼續往南
走沒多久就因為遇溝而路基不清
回頭往另一端走
10:31 沿軌道路或人道走前方崩塌
但其實還是能夠走在崩坡上橫渡(回程岩壁可走)
其他人決定下溪往上游走
我也就退回平台下切跟隨大家一起行動
不過溪谷水多 要過溪反而要小心的跳大石
也因此回程我決定直接腰繞接回平台
10:46 主流看8米瀑H1060,從瀑前右岸邊坡上切(架繩)
(架繩往上 邊坡容易踩崩)
10:57 上切到上方軌道層或人道,結果發現有鐵軌,繼續跟著軌道往南H1106
(軌道路 較寬處有藍白帆布與垃圾 還有鐵軌)
11:09 遇溪谷,下溪往上切接軌道路(有鐵軌)H1117
(溪谷)
(對面的軌道路 因為有軌道掉落在旁)
沿著軌道路繼續走
造林木上還有礙子,只是釘在比人高一點的杉木上
11:13 經過大造林平台發現索道的鋼索從頭頂上經過
(造林平台有兩三層 倒木很多)
11:23 陵尾上切,但看到索道的鋼索繼續向對面的陵線延伸
(陡上切途中 看見鋼索延伸往對岸的陵線)
11:35經過猜測為3號索道著點的高度H1233
但平台上都是巨石且不是平坦,
繼續往上爬
12:09 圖資上寬平台,但其實不寬不平,海拔1311放棄,下切
(海拔1233 都是巨大的石頭)
(海拔1311 杜鵑堆積的地面 踩起來彈震)
13:04 沿軌道或人道走回到支流溪谷,過溪後直接先下切走邊坡(架繩確保),
然後不下溪直接走崩坡腰繞回到軌道平台
13:35 回到軌道或人道路,往3號工作站方向走
13:46過溪谷,無軌道路基,但有路徑~
13:47 崩塌小高遶
13:56 下溪谷過溪
13:59回到5號索道著點以及軌道起點小休
14:16 沿中間軌道往西走
14:25 崩塌但可以走
14:30 邊坡舊崩塌已長出植披
14:32 陵尾的軌道轉彎有枕木
14:35 路邊有破碎浪板
14:37 遇大崩塌無法過,討論之後因時間關係回程
14:53 陵尾緩坡處開始上切H1025
14:58 緩平台有砌石灶與疊石平台H1066
15:17 接主陵H1142
15:51回到溪谷,過溪上切
16:24 上切到高台山東南鞍(霞駐在所)
16:39高台山
17:20 第二登山口停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