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東林場的珍貴歷史 耆老口述 描繪檜山台車索道運材路線圖)
竹東林場的珍貴歷史 上中下游電子報
"從檜山把木材運到清泉的土場,要經過三段索道、兩段台車路。
距離不遠,卻很曲折麻煩。"
"伐倒的原木必須先經人力台車推出,到檜山工作站以後再藉由約八百多公尺長的③號索道吊鈎到中途站,
再經②號索道到招待所,然後推送另一段六公里半公里的台車路方才抵達清泉土場。"
(耆老口述)
我對樂山鐵道有興趣 只是因為交通時間很長 一直沒有認真地鑽研
剛好 曾老師邀約要走竹東林場 鹿場大山下的索道以及樂山鐵道
曾老師之前有探過清泉上面的土場 往上的第一索道
可惜我沒跟到
這次 因此開心得趕緊報名
感謝曾老師與夥伴們的照顧~~
XXXX
(1945年 鹿場大山斫伐圖 /中研院/ 當時有三段索道 與一段台車軌道)
竹東 鹿場大山的伐木經營是因為1941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後
軍用物資的需求
總督府將開採木材的事業開放給民間公司
而竹東的林業主要有 植松與臺拓兩大企業
松植主要在香杉山錦屏線 蒲羅灣(內灣)線
麻伊馬來 以及新香杉山線
而 臺拓株式會社主要的事業地在鹿場大山 北側
當時已是戰爭中 臺拓因為資金不足
預計要興建的第二與第三索道 以及鹿場山本線因而無法完成
直到戰後才有第一批的木材運送出來
殖民時期的竹東林業與地方社會
在曾寶貞的論文裡提到
(林業部 接收清冊,業務進行概況/中研院)
從接收清冊的資料裡面看來 的確接收時發現
仍有木材堆放於原地 但第二第三索道需要改良
鹿場大山本線的軌道需要進行增建 才能快速運出
(鹿場本線就是現在的樂山鐵道)
戰後 臺拓的事業區由林務局林產管理委員會第一組接收
其他植松所屬的事業地區由第二組接收
1947年 兩組的事業區合併 成竹東林場
(1948 竹東林場運材路線圖 ,還沒有鹿場本線)
由於 臺拓時期的索道與鹿場本線軌道並未完成
戰後才重修 不知道跟現地有甚麼樣的差異
因此請教了曾老師
才知道 曾老師在國發局查詢了戰後的重修資料
但須等數位化
另外 洪廣冀老師團隊也研究調查竹東地區的林業資料
期待有進一步的資料釋出 好比對現在與戰後的情況
依照李瑞宗老師的" 新綠赴鹿場"ˊ這本書提到
原本鹿場山分場設立於清泉 而因為方便在1951年移到腦寮
設有兩個工作站 一個在土場工作站 一個在檜山工作站
1961年 觀霧到清泉的公路開始開鑿
因而可以用卡車將木材運送下山
直到1966年伐木停止為止 而東段繼續往馬達拉溪更遠達到班山
所以 腦寮這個分場是在1951年之後 作業人力增加許多
(1957 兩萬五分之一台灣地形圖)
從圖資上看到 鹿場本線已經完成
而且檜山北側與軌道相接處 有許多小黑點的聚落 或許就是檜山工作站
而腦寮分場 往索道著點處與有小黑點 或許如同耆老口述的繪圖 也有招待所
(檜山工作站與檜山招待所/雪霸國家公園臉書 )
我查不到腦寮分場的相關照片
但在雪霸國家公園臉書上有檜山工作站的照片 可以作為比較
D1
從大鹿林道8.7K的攔砂壩旁邊的陵線上爬
先到腦寮這個曾是鹿場分場的大聚落
並沿著台車軌道走到第二索道著點
然後下溪 走索道的那條陵直上第二索道發送點跟第三索道著點
中間去找老五萬的聚落
然後回到索道在直上樂山鐵道 也就是鹿場山本線的檜山工作站
D2 原本是要走樂山鐵道的
但經大大佩琪建議 走 台大的紀錄那條陵下去到匯流口回到攔沙壩
參考資料
(兩天 航跡圖 北方朝右)
行程記錄
D1 4:40 後山埤全家~永寧捷運站~芎林交流道~大鹿林道8.7K 轉彎停車
7:04 停車場出發H1052 過橋後往左邊攔砂壩旁拉繩陡上
-7:30 下乾溝有鐵軌H1214
-7:44 陡爬到軌道下方平台H1221逛逛,上方有軌道與斜坡引道,應該是腦寮分場工作站群
-8:15 沿軌道層往南走H1281-
8:26 第二索道著點鋼索固定水泥基座H1293,清理並逛逛-
9:03 從固定基座下方陵線下去下方平台,應為招待所,四處逛逛-
9:20 從招待所平台繼續往下-
9:26 獵人岩窟H1237,平台有軌道散落,從此平台邊緣下溪
9:30 爺巴勘溪,過溪往上游點點,找邊坡上切陵-
9:38 芒萁中陡上H1237-
9:47 陵上有三條鋼索H1308-
10:09 陵上有礙子與鐵件H1411,小休10分-
10:39 遇郵筒兩三個H1494-
10:53 大樹頭纏鋼索,有零星玻璃瓶與油筒H1569
10:56 平台,H1577,有前後不同形式的鋼索水泥固定基座兩個,
應該是第二索道發送點以及第三索道著點,大休-
11:22 輕裝出發沿軌道往老五萬的黑點走-
11:43 陡下邊坡走溝往上游再切邊坡
11:51 到達老五萬的黑點處,四處繞繞都沒有建築遺構-
12:07 原路回程-
12:34 回到索道平台午餐-
12:58 從平台繼續走陵往上
14:13 樂山鐵道4.5K平台H2006,有水泥地基,應該屬檜山工作站區域,紮營
15:00出發往3.5K取水
15:32 3.5K瀑布水源H2035-16:08回到4.5K營地,四處逛逛平台
(8.7K 轉彎處 /曾老師拍攝)
曾老師的行程都很早 所以不會跟一般旅遊卡到塞在國3上
我們7點就過清泉來到大鹿林道8.7K 轉彎處
爺巴勘溪的水氣讓這裡壟罩著寒冷的空氣
只好穿著保暖衣走過攔沙壩上面的橋
不小心還繼續走林道 才發現過頭
回到橋邊 布條在這裡
下溪左岸 攔沙壩邊邊有繩可以拉
右側綁繩一路先拉個兩段快垂直的繩 這應該是獵人綁的吧~
(左邊有小路 是回程回來的路)
拉上去是一個小平台 滿滿獵人垃圾 繼續陡上
然後布條帶你往左邊的乾溝下 不要上陵阿~
乾溝中路基明顯 然後過溝爬上左邊的陵繼續很陡的爬上去
沒兩下就開始斜左繞 繞下乾溝 乾溝中居然有條鋼軌
應該是上面的台車道鋼軌掉下來的
(7:30 下乾溝有鐵軌)
過了乾溝 拉樹根(有綁繩)翻上平台 又是塑膠寶特瓶等垃圾 獵人好愛亂丟
不過 曾老師喵到左邊有檳榔袋套著樹枝插在地上的標記
但布條一直榜上去 所以繼續爬
(沒想到這個檳榔袋指標 是一條直通招待所的好走捷徑)
(7:44 陡爬 要往上方的台車軌道平台與腦寮分場)
爬升當中 看著左右兩旁的高起
簡直有爬伏地索道的錯覺 好陡阿
但 應該不是現在陡阿
因為今天晚一點要沿著索道爬上索道發送點 那邊的等高線更陡阿
(軌道層下方也有平台 平台上有生活酒瓶與屋瓦,有條斜坡道可以上去軌道)
因為太陡了 沿途上來看到一些醬菜罐 魚肝油瓶 都不理會
在軌道層下方右側有平台就先上好喘息一下
這個小平台上也有些瓶罐 特別的是有黑色的瓦片堆疊一區
果然應該是很大的分場 才有瓦片
平台有斜坡引道可上去軌道層
一看軌道上方有更大的駁坎牆基 便順著軌道往那走
(軌道層上面的斜坡引道與邊坡駁坎牆/曾老師拍攝)
也有斜坡道之字可以上去疊駁坎的平台
駁坎疊的兩層高 這個平台比較像是日治時期的作法
但臺拓時期 這裡只是2號索道與軌道運輸交界的工作站
(有疊兩層駁坎牆的平台)
平台上方空蕩蕩只剩一些木架散佈 還有些瓶罐
而爬上來的斜坡上蠻多瓶罐的
這不是唯一的平台
左側還有另一個高一點點的平台
更過去 也就是往南 有其他更大的腹地但蓋滿的芒萁與竹子
這些平台下方邊坡都有瓶罐垃圾
腦寮分場是戰後 1951年鹿場分場移過來的
腹地其實很大 建築遺構都埋在芒萁竹林裡
但仍可以感受到這裡的存在的人力與工作量
好多寫字打印需要的墨水瓶呢
曾老師就撿到了一罐超大簡直像飲料瓶的墨水瓶
(台灣文學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文學墨水瓶)
(軌道層旁的電線桿)
8:15 沿軌道層往南走
繞完一圈這一區的平台之後 我們不往傳統登南比林山的路徑走
而是跟著軌道往南 繼續往1957年圖資上畫的索道著點方向走
(往北的軌道先不走等待機會再探)
(軌道路)
軌道路又寬又好走 所以邊走 兩眼上下左右亂看
覺得軌道層下方似乎也有一層平台
但 我們要先跟好軌道找到索道著點 這是今天的重點
(沒想到下方的大平台要隔天再走上來才能確認清楚了)
(第二索道著點 清理中 經倫子大大告知 這個水泥固定器日文名: 緊締設備)
8:26 第二索道著點
越到溪谷 水聲越大 也就是索道著點依該快到了
往後腹地變得很大 靠近溪谷測的軌道繼續轉彎 沿左岸邊坡往上游繞去
但 看到地上被倒木覆蓋的水泥基座 著點在平台邊緣阿
水泥基座是著點鋼索固定用的
倒木雜枝好多 我們開始整理了起來
(整理後)
旁邊的軌條與鋼索 還有台車輪子已一併放在一起
不然都被埋在枯葉裡
(整理後 /曾老師拍攝)
順著軌道方向與鋼索固定方向延伸往前看
還發現了一座A字型的電線桿
(A字型電線桿)
特別的是 這個電線桿還沿著邊坡往上 共有4座
完整的一字排開 還蠻壯觀的
軌道路仍繼續沿溪左岸往上游
這下兩難了 要走軌道還是下去下面平台然後下溪過溪到對面的陵呢?
最後討論了一下
軌道路先放棄 雖然軌道可能會有路到對面
過溪走陵吧~
9:03 從固定基座下方陵線下去下方平台
濬杰直接從水泥基座旁下切 (比較好走)
我跟佩琪則是沿著陵往下 因為有獵路
沒多久獵路到陵尾 但與溪谷還有很大的落差
周仁大哥發現有繩可以拉下溪谷 但不好走
同時 陵左有小路往平台方向走
剛好 濬杰與曾老師也在平台大喊要我們去看看~
(平台上的屋頂木架)
(淺淺的不明用途石造磚塊基座)
平台大概有三區不同區隔的區域 木造建築 沒有瓦片
但有不明的石頭磚塊基座
但平台似乎一路往北延伸 酒瓶醬菜垃圾也蠻多的
曾老師說 戰後的工作站 有很多台製神藥以及葫蘆瓶
沒想到 我就在邊坡看到一瓶葫蘆瓶
(台中 明通堂 /明通 保身丹)
"明通保身丹主治效能為胃痛(心氣痛)、消化不良、椪風飽脹、食傷溜飲、食慾不振等症,用法用量為成人一日三次一次潦付匙一匙或二匙,十五歲以下至七歲半量,七歲至四歲三分之一量,四歲至二歲六分之一量,用冷湯送下"
曾老師 還找到了一瓶毒殺老鼠的藥罐
(FURATOL フラトール 殺鼠藥)
9:20 從招待所平台繼續往下
因為時間關係 我們只能繼續往下切找下溪點 並沒有沿平台往北走
下切到更下面的平台時發現有個獵人岩窟
(獵人岩窟)
而岩窟下方的平台上還有散落兩三根鋼軌
平台邊緣剛好有缺口可以下溪 這應該是獵人下溪路吧
(平台邊緣剛好可以下溪)
我們過溪後就稍為的往上游走一點
抓一條好上切的邊坡 從雜草坡中爬上陵線
這條陵就是索道下方的陵線
因此非常陡
(很陡)
過了H1450之後陡坡上開始散落許多 油桶 鋼軌 索道相關鐵器 瓶罐等垃圾
(第三索道著點的鋼索固定水泥基座)
10:56 平台H1577
一爬上平台 迎面而來的就是一個鋼索的水泥固定基座
但鋼索應該是往上走的
也就是 這個水泥基座是第三所道的著點
但怎麼會先看到第三索道的著點呢?
(水泥基座 第二索道的發送點鋼索固定座)
從第三索道著點的水泥基座往前看
又是一座水泥基座 還有往前延伸一道長長的斜坡道
而且固定木頭的凹槽是在另一面的
也就是 鋼索要往山下的方向延伸
這應該是第二索道發送端至動機後方鋼索固定點
(第二索道發送端 索道固定座 可以看見卡住木頭的凹槽 旁邊還有鋼索 )
在這個小平台上 同一直線上 居有兩座不同索道使用的固定基座
1957年的圖資上的確兩條索道是很接近沒錯
但第三索道著點與第二索道發送點也太近了
(簡單手繪兩個水泥基座以及周圍)
我還是無法理解鋼索配置跟帶木頭的台車如何落地之後又馬上發送出去
有點懷疑起圖資是否過於簡略
或是根本不是我們所推測的那樣
(於第二索道發送端的固定座合照/曾老師拍攝)
11:22 輕裝出發沿軌道往老五萬的黑點走
而這次我們有個老五萬上的聚落要去確認
(1956年老五萬上的5個黑點)
在老五萬圖資上 第二與第三索道轉換處的右側隔壁陵上有畫個5個黑點
這些點點有可能是聚落
剛好 水泥基座旁平台下方有路
疑似台車道
這條疑似台車軌道繞了或是穿越水泥基座 是條東西向的台車軌道
這條軌道路或許可以通往那老五萬的點點
路一開始明顯蠻好走的
但過了一條陵之後 路就消失
我們只好下溝再往上游爬一段找橫腰的地方繼續走
來到老五萬的黑點處 才發現此處並沒有很平
11:51 到達老五萬的黑點處
腹地也小
只有一處有鋼索的小腹地以及有些微駁坎的平台
(有些微駁坎的平台與鋼索)
(不知名的鐵製門片)
這個位置完全無法設有建築物 也沒有甚麼大平台
沒想到沒有任何東西的遺構 當然也不是聚落 只好原路折回
(第二 第三索道匯集處旁邊上方的平台)
12:34 回到索道平台午餐
順便再看看上方的平台 也是有磚造建築遺構的平台
有條斜坡道下去水泥基座處
12:58 從平台繼續走陵往上
14:13 樂山鐵道4.5K平台H2006
(到達海拔2000的軌道4.5K處 是一處大平台)
爬上4.5K處 有個很大的平台
我第一次來樂山鐵道 一上去平台 覺得怎麼沒看到軌道 只有大平台
平台上有水泥基座 兩個大ㄇ 還有類似柱子的水泥座
地面上很多黑色瓦片碎片
還有玻璃碎片與瓶罐
我們在此紮營 但要輕裝去3.5K小瀑布取水
營地不大好 因為很多碎玻璃危險
所以乾脆住在轉彎處的軌道路基上
但軌道似乎沒有經過平台
下去凹溝才發現 原來軌道是架木橋經過平台前方(北側)
而且還軌道邊緣留有木架橋
(軌道邊留下的木架橋 下方溝也有木枕與木架)
平台上的水泥ㄇ字基座以及四個木柱水泥座 還有滿地的瓦片碎片
都與一張檜山招待所的照片相符
(比對 檜山招待所的證據)
我們都確認這個平台上原本的建築物應該就是照片上的招待所了
而沿著傳統路線往3.5K方向爬
一上到軌道 下方也有個水泥牆基建築遺構
(有水泥牆基的建築遺構)
建築物裡面有鐵皮 沒有甚麼瓶罐垃圾 似乎不是居住的建築物
但卻有個烤火用的考火爐
不知道這棟屋舍的功能
而軌道有條引道之字往上
上方有很大的長型平台
至少有三棟木架建築在此
因為地面上還留著倒塌的木架
(很多倒塌的木架 沒有屋瓦)
(考火爐與熱水器)
上面的建築物判斷不是招待所
因為沒有瓦片 也沒有水泥地基 與木柱水泥座
而隔壁應該也有至少兩棟的木構建築物 可能是工作人員居住的宿舍
因為有蠻多生活垃圾 還有帽子與鞋子
考火爐與有冷熱水進出口的熱水器
大平台邊緣還有疑似是水槽或是廁所的水泥凹槽
(不知道是水槽還是廁所 有陶製水管)
(1974年 航照)
兩個大長屋 中間有小間
軌道下方有一間長方形屋子
軌道轉彎處 的白色區域應是 檜山招待所位置
只是看不出來有甚麼建築物 白白的一堆
四處逛了一圈就去3.5K瀑布取水
(3.5K 瀑布水源)
瀑布附近的軌道也崩塌 所以有點小高繞在下切
回到營地 這裡剛好有訊號
可以上網查詢一下所需的對照資料
晚上還能看見竹東的燈火
XXXXXX
D2
難得曾老師的行程可以睡到6點~
7:10 拔營,輕裝沿軌道往西走-7:30 發現軌道上方平台有工作站H2045-
我們先在附近找第三索道發送點
但一直往西走 大概快30分鐘都沒有看到任何平台或遺構
才對照1957年圖資
發現應該在4.5K附近
趕緊要折返回4.5K時
濬杰發現上方有平台 而且乾溝還丟棄鋼軌 與生活垃圾瓶罐
有資生堂的香水瓶
(距離4.5K 處大約30分鐘的一條小陵上方的不明工作平台)
就是不知道為何 這裡高出軌道約2-3米 卻有個工作平台
我們回到4.5K處 四處找尋有無索道發送點的任何遺構
卻找不到任何索道發送點的遺構
令人懷疑
8:00回到4.5K 四處找索道發送點無果
8:18 重裝出發,參考台大走東北陵下匯流口-
原本我們是要走樂山鐵道再往南比林山下去匯流口的
雖然走過的人不多
但 佩琪卻提議來走看看台大探檜山工作站時上切到此的那條陵
(請見參考資料)
因此我們就來走看看
從4.5K軌道平台先往東北下 然後接著東北向的陵線走
沿途的坡度輕鬆愜意許多
8:47 平台有多處矮駁坎堆疊一層層,應該是造林平台H1860-
(一層層造林平台間的斜坡道)
9:19 陡下H1612-
9:28 台車路H1508,小休
(台車道)
9:38 沿軌道層輕裝往西走
9:54 沒有路底,折回
10:06回到背包處,繼續往東走
10:10 發現鐵軌與鋼索
10:15 乾溝沒有路徑,無法過,折回
10:32 重裝出,從大石頭旁有獵路可以下
10:37 平台H1437,有許多瓶罐都戰後-
10:50轉西北陵陡下1371-
10:58 陵不明顯H1275,在此找很久獵路,最後發現在西北主陵上-
11:41找到獵路H1227,開始下西北陵-
12:00 陡下到小平台都塑膠寶特瓶H1135 ,從右側邊緣拉樹根陡下接舊長繩-
12:12 下到溪邊,過溪往左手側的攔砂壩走
12:24 爬上水泥邊坡回到攔砂壩上方拉繩處,拉繩下攔沙壩邊
12:26 回到停車處,小休,決定回去腦寮分場確認招待所位置
12:37 輕裝出發再度往腦寮分場
12:57腦寮分場,從最上層繞去竹林下去軌道,走往第二索道著點-
13:17 軌道路邊有叉路可下去下方平台,下方平台有水泥建築基座很大,此區應為招待所區-
13:49 獵路走到乾溝前的平台,蠻好走的不陡-
14:08回到停車處~
索道則使用雙筒式索道,這種單線索道,發送點台和到著台都是「軋板式」,在發送台後方有一個大型的木製平台,它的兩邊另有固定平台供作業人員站立,中間另設置可升降的木製平台,可用一支橫軸來控制升降,適於短距離的運行,使用上極為便利輕省。
竹東林場的珍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