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0日 星期三

20240118-0202 內本鹿返家Kulumah 第22年 暨navas taluhan 開墾隊(ka huma)

    (文中照片感謝 邦閣  kiwa 冠濡 文儀 夥伴的美拍)



這不是登山   

但  也有要一定的體力與技巧
有要對團體生活的  服從  義務與尊重
有要對山的崇敬
有要一定的生活態度
要有學習  包容  尊重不同文化的心


第二年   加入Dahu老師的隊伍
一直因為找工作沒有下落不穩定
所以在12月底才厚臉皮向老師跟曼儀提
沒想到  榮幸的還有這樣的機會
跟著7位夥伴一起進入這個地區

第一次  很多因為不熟悉   
 在山裡走路生活的方式 
會疑慮  害怕與擔憂
那時放下很多自己的觀念
試著去聆聽   去嘗試   別種不一樣的方式
其實帶來個多元不同角度的生活觀點


當家屋的火被升起
煙霧從石板縫隙散出時
家有了生命與氣息
雖然族人不能一直在重建的家屋裡
但藉由每年持續回家的燃火
讓這個意義延續下去



第二次  因為了解老師的風格
也了解走路的模式
疑慮跟害怕   因而消失   
開始認同了路線的意義

這次  除了每年家屋的重返意義之外
更多了  一個傳統的目標
而這個文化的延續
是讓小米重回傳統領域

Dahu 老師 在之前  
選擇了  Navas這裡  
接下來  便在此立白  發現撒下一些種子  有發芽
得到了Navas 這裡長輩的允許
因此 
今年的目的
便是到Navas 開墾

在行前  12月由柚子勝文阿幹組成的先鋒隊
進入內本鹿區域
回報延平林道沿途狀況
19K  25K 工寮 以及 Navas工寮 都倒塌
因此 今年的目的 再加一項  要把Navas工寮重新整建起來

實際行程:
1/18  22K營地
1/19   34k 潮濕營地
1/20   42k 松針營地
1/21  蘇太三營地
1/22~26   navas 開墾、工寮的修繕與釀酒
1/25   與 cina Langus 一家人在navas會合
1/27~28   taikivahlas
1/28   晚上與katu隊會合吃小米飯
1/29~30   回 navas 種植小米
1/31   42k
2/1   25 k
2/2   回到pasikau


XXXXXXXXXXX
這次的所有塑膠袋與封口袋都是使用回收來的
食材天然無毒  自重或在地小農採購
根莖類都是切片切絲乾燥
葉菜類乾燥
肉類特製醃過煙燻
部分半成品如墨西哥餅皮與法國小圓麵包 乳酪 臘腸 來自量販店
感謝 主廚們辛苦準備


出發前一天,大家最關心的是數字,
看著忙碌的雙主廚開始一落落的把16天的糧食清點,
旁邊還有一大箱的工具公裝,
都很擔憂背包的公升數太少,
最後領完糧食與公裝,打包塞好之後稱重開獎,
恭喜自己又比去年邁出了一步!
其實走了5天就卸貨了,
也開心自己完成了這樣的重量記錄
雖然  男夥伴都有想要幫忙分擔
但我覺得這是一種對自己走這條路的考驗
能夠達成也還蠻有成就感的!

昨晚大家還打包到12點 
一早 阿傑還開車在我們去龍田吃兩份早餐
8點多坐兩台藍寶堅尼往延平林道出發~

(回程拍)
延平林道14.5k就崩掉了
跟以往不同的   車子必須要提前停止  提前下車
在崩塌前祭告後  從林道旁往上切
小高遶一段再下去林道
這次感謝有柚勝幹先蜂探路隊的勘查回報營地路況水源
排除很多倒木 清理雜木 與開路~


19K的taluhan倒了
看著散亂的木頭杋布    酸酸的感覺
工寮是家的前進居所
這些都是安全的居所與道路都是很多養路工班的心血
而這次返家活動 
目的之一就是要把navas的taluhan修復蓋起來
回程時發現
19K的營地也因katu青年隊的整理而重生
相信
工寮養路班會再度整隊在2024年動工啦!


第一天只推進到22k    旁邊有瀑布水源
我背了30公斤  公裝裡有一大捆鐵絲
插在右側側袋上   右肩痛的要死  
行進時停下來就想用登山杖頂頭來分擔腰與肩背的硬叩叩
老覺得奇怪為何右肩那麼痛  
隔兩天把鐵絲插在左側側袋   換左肩痛
原來  是鐵絲搞鬼!
到22K的時候已過3點半    後面到25K都是上坡  
但是速度很難再提升
體力有點不行   
還跟押隊的阿傑說  我的速度只能到這樣了
還好老師決定就到22K
開心的把剩下的老彬飯糰吃完
放鬆的開始紮營工程啦


D2  我們從22K走到34K的潮濕營地
25k的taluhan也部份倒塌 
 還好主隊到的時候作了簡單修整 
讓回程時的我們可以安心入住 
而22K之後  林道有些倒木阻擋
其中過25K沒多久  有片很大量的倒木雜枝
必需要踩踏攀爬在木頭枝條上才能過
其他地方的倒木則被柚勝幹先鋒隊給解決掉了
非常感謝!
林道這個區域也是比較濕與泥濘的
還好   我們的天氣都是好的
(姓胡隊的 幸福)




(一條路  被開出來)
這天有個30.5K的大崩塌要過
這個崩塌一直都在崩  只要下雨    腰遶路基就不見
所以每次來   dahu老師都要先輕裝挖出路基  讓大家再過
去年還在此處崩塌撒下許久赤楊種子
今年來看還是光禿禿的粉碎坡
老師說  如果有長幼苗   大概腰部高
應該是不斷的崩塌覆土   讓種子長不出來
今年再次撒了赤楊種子
還加入山芙蓉與鹽夫木
期望這樣在地植物更適應這片崩塌

辛苦開路的老師


30.5k大崩塌旁  有顆很漂亮的台灣杉
直挺挺的站在崩塌前
我看崩塌壁上快要掉下的大樹 樹根都裸露    對比真大
而在崩塌坡下居然撿到幾顆愛玉
但卻無法看出上面的那顆大樹有附生愛玉
真希望愛玉們好好移動一下到旁邊的台灣杉
以後都能撿到源源不絕的愛玉了!


過了30.5k崩塌
旁邊就是一處好營地
似乎林務局也利用了工寮養路班的木架
加了帆布來使用      但這次帆布也破了
林道在此彎延向上   
但大家直接走陵線的捷徑上到上面的林道
中間有顆很大的紅檜呢!


D2 的營地在地圖上像3個手指的爪子水線的最上面那條溪谷旁
水源不缺但就是濕   這裡是34k
每次來都要重新架設木架   
我們背了一塊藍白帆布鋪在木架上作天幕    也作為後面隊伍使用
還準備了很多的柴火呢!
而爪子水線第二條就是“冰箱”
那第三個水線則是稱為“小冰箱”!

第三天要從34k走到42k
昨天睡在爪子般的水線的第一條溪谷旁
而第二條就是“冰箱”瀑布
會叫冰箱還真的有點像   
經過瀑布下方時的確比較冷
而且以前都會藏食物在此
由於連著3條溪谷
附近也是動物們愛來喝水的地方
聽要回  madaipulan的 cina langus一家人說
他們遇到被黃喉貂攻擊的水鹿死在溪谷
只是才走了第三天   背太重無法拿肉   只好放棄
而等到我們回程回到“冰箱”時卻不見水鹿
可見    冰箱不只是我們的冰箱   
也是其他動物們的冰箱呢!



過了溪谷區域   林道漸漸爬升   
剛好在一處轉彎處   可見美奈田東陵
這裡有許多五葉松 (Suncik)果展開   
老師扳開松果一片片的鱗片   裡面的松子露出
我以為是直接吃的   
原來還有一層膜包附松子  要先咬掉才會露出松子!

見晴灣前   最恐怖的是39k岩壁與崩塌腰遶
這裡的岩壁有打上鐵條綁繩
爬過後再接崩塌壁的腰繞
也可下切乾溝避開岩壁段  再爬上崩塌壁的腰繞路
這岩壁就是出過事   所以才會架設繩索    
但還是擔心不會踩踏而改低遶再爬上崩塌邀繞路

(回程陽光下的岩壁段)

39k的岩壁段 接崩塌坡腰遶
這段碎石崩塌也是需要用鋤頭把路開的寬一點   
但比30.5K那個實一點    比較好走
去年這個崩塌同樣撒了赤楊種子
可惜仍不見小苗長出

岩壁與崩塌過後   就到“見晴灣”了
會叫見晴灣就是因為此地已經轉向美奈田南陵的西側
氣候跟前面濕冷的林道大不同
也是3天來有訊號處
所以大家分分開始與世界相連
或許是雲霧較濃   居然沒有訊號
有經驗的說要加天線   就拿起了鋤頭當天線
居然有訊號了!
回程再次經過見晴灣   我是中華電訊4雞2格啦

(好天氣時 可見小禿山)

見晴灣不愧是見晴   原本雲霧多的
居然霧散雲開  露出對面的菜餚 小禿山 (Pandain)
想起那年規劃想走的小禿西亞欠
又燃起了我的夢想     希望那天可以把未完成的路線走完


過了見晴灣   林道變的和藹可親  松針地毯乾燥舒服
老師介紹了當時林班時期的真正養路班   
林道的特殊排水設計   
是用堅固的檜木柱子一層層堆疊產生空隙來排水與堅固地基
現在仍可以在這區林道的水線轉彎處發現這樣的工法

在42K之前  林道上下有大平台  是做苗圃用
還留下那時的一些鐵皮木頭工寮水池  生活垃圾殘跡


過了見晴   離42k營地就不遠了
42k營地很舒服   松針特別好躺   環境也特別舒服開闊
去年在此有看到黑熊挖樹洞吃蜂蜜的事
不過今年倒是沒有去看看還有沒有熊族再來挖蜜吃了!
42k營地也是舊的美奈田登山口
以往是從這裡直接往東接上美奈田南陵
現在大家多是在28k溪谷附近上美奈田東陵延伸往北峰與佐美姬!



第四天從42k營地要遶過佐美姬 (Saviki )下方3條支流   
往小禿山北鞍翻過去另一面到蘇泰三營地
而佐美姬山下的林道也是60-70年卡車熱鬧往返的時期
也因此有許多林班故事在這裡
過了42沒多久    看見一大片的赤楊林
赤楊是先趨植物   在崩塌地上也是 
而這裡有個“有緣無緣”碑
故事是民國66年   因為崩塌而有7個喪失生命的外地人
布農族人知道熟悉赤楊生長與土地的關聯
但外地人不懂赤楊的特性
選了容易崩塌的區域作工寮    悲劇就這樣發生
崩塌後連屍骨都埋沒無法尋得   族人對於喪生在這裡的靈只能立碑石祭拜
來到這裡   倒上一杯酒  
祭拜山裡孤寂的靈
也保佑大家往後的道路平安

 林道將彎延往對面小禿山北峰的前鞍
在此會經過3條大的支流
也顯現我們將會上上下下的通過3條溪谷

(因為背得很重  在火藥庫旁等待夥伴下切第一條支流)
 60-70年時 
山區裡工作的人數多達300人以上
而伐木的延平林道也繼續開鑿往高雄的方向推進
在過43k之後的第一條大支流旁
矗立著一棟跟日本時期彈藥庫很像的火藥房
牆壁是空心磚疊成   地面也摟空作為隔絕濕氣用
當時是為了推進林道需要使用爆破的火藥而設立的
週圍還拉了鐵線刺網   還有人員站岡監管呢

第一條支流下切道瀑布溪水邊後  腰過然後之字爬坡翻上林道


大約30分鐘之後  遇第二條支流
在石頭間採踏上林道


第3條支流是在46k    叫做洗頭店
走到這裡陽光美好
男生真的跑去洗澡洗頭曬太陽



過了46k洗頭店     再腰過一處佐美姬南陵的大崩塌
林道優美好走 
中間有個倒塌的“岩猿山居”工寮
會叫岩猿是因為附近蠻多猴子以及後方是片大岩壁
沒想到   我們真的遇到猴子惹
阿傑發現了打架輸掉的老公猴    可能受傷又被攻擊失去雙手
還蠻新鮮的    所以就帶走加菜啦



在佐美姬登山口前有個最大的工作站據點   是48k的“倉庫”
這裡是三叉路   
也是林班人的生活物資運送終點
需求都在此可以取得   所以才叫倉庫   平台展望好
倒塌的工寮廢棄物就散落在平台上   從林道上來就看到很多生活瓶罐     
我似乎是資源回收上身     四處又開始挖掘     窺視林班人的生活

某化學品



從倉庫經過兩處崩壁網咖後就要翻過小禿山北峰的北鞍
進入沒有網路的世界   真正的空白處得以將心靈交給山裡
北鞍叫T字路
這裡有另一條林道支線往北彎延在佐美姬西南陵
一條往西南去
聽老師說    以前可以走往北的支線
接和原山那裡再下去 takivahlas
自從崩塌嚴重之後
只能下去bacigul (麻天久留   鬼櫟) 溪再翻過和原山下鹿野溪支流
T字路口果然可以看見遠方中央山脈南南段
遙望那卑南主(Sakakivan )與尖尖的南峰
又想起了那年大雨在人間天堂枯等好幾天徹退的日子

60年代的航照圖上  有條從和原山下來的道路  下到匯流口前的苗圃
不知道 這條路  是否就是老師說的 
從T字路往北的林道支線 有條路可以下到Takivahlas

過了T字路   接上族人傳統的背苗路   
腰遶小禿山北峰    漸漸下降到一條支陵上的原始森林
這裡沒有造林   還有許多殼斗科大樹與檜木
豐富的植被與動物氣息   會讓人想住下來   
好在我們真的走的慢   才能迫降在平坦的蘇泰三營地
這樣就不用從2400直下1700的navas
舒緩一下我的殺車皮啦!
至於為何叫蘇泰三   據曼儀說
蘇泰山是真有其人   達魯瑪克的
可能過去協助林務工作   等太久太無聊在樹上刻了字  



第5天從蘇泰三營地下200到這次的主要的目的地navas
Navas 原本有9戶人家
我們一到這裡  就會先到家屋駁坎牆前的平台作祭告
Navas 這個名字 原意不清楚
只知道  這裡的原住戶比Takivahlas更早就遷移
因此無法知道遷移到哪裡以及明子的意涵
這是dahu老師前幾年向土地立白也被允許能進行開墾的舊部落

我們在此待5天
會重新建起新的工寮作為家
並將蕨海覆蓋的斜坡地開墾為小米田
在工寮完成    田地雜草去除   翻土完成後釀酒   再前往Takivahlas


再從蘇太三下100 的平台上(有個基點在樹林旁)
有顆泡桐    
每次我們都在這個平台上休息   
記得上次 vilang還發現有刺蔥(tana)小苗   
這次已經被吃光了
泡桐上面一點是個轉陵點  
因此往下的路會有點往右修又繞回下到泡桐這個平台
而平台左側變葉木的樹林裡有些小腹地
可以從這裡下切到Navas  只是很陡


出發前   就知道navas的工寮也倒塌
所以一早下到  navas    搭好外帳作臨時居所後
我們下午立馬上工    把破掉的藍白帆布以及所有的木頭架構拆除分類
而老師則是清理樹幹  弄出新工寮所需的柱子與層板
趕著這五天乾冷的天候來完成所有任務


當天的傍晚   我們就拆除木構並分類回收或作柴火
挖好8個 主柱需用的大深洞   並升火燒掉洞內的植物細根、乾燥洞內

而8根赤楊木柱去皮    並將要埋在洞內的那段用火均勻燻烤
所有的人力都全力拼上了

第6天就看到一半以上的主柱已經立起
下半天    天花板就架好  覆蓋好兩層藍白帆布
四周邊邊增設的矮石牆也疊起一半 

這當中大家還能輪流下溪去洗熱水澡呢!
而這天晚上    我們就check in navas 渡假飯店啦

Navas山景第一排面對的
是中央山脈南南段的出雲、萬山、內本鹿的日出與黃昏
沿著navas平台下方的bacigul溪往下游
就能夠走到匯流口   壽了
對面的那條陵線與溪谷是那麼的令人想拜訪!

老師特別交代一個任務給我與文儀    就是去蓋廁所!
我們選了一樣的山景    
在平台邊緣有條獸徑經過的小高台處
挖掘跟屋柱一樣深的大洞以及埋兩根木柱用的小洞

切割破掉的橘色天幕來圍好   架上木版    廁所就完成了!
平台邊緣還有顆長了愛玉的高樹  
希望    肥水不落外人田
明年愛玉要結多一點啊



在navas的第二個任務
是開墾(ka huma)與種小米( 小米: maduh)
但田地需要先去除滿滿的芒萁蕨海還要根除
等到我們從takivahlas再回到navas   才是撒小米的大日子

布農族人在選擇好的墾地   
是會找有蕨類以及芒草植物生長、排水好的坡地
工寮大樹旁的斜坡地   有這樣好的條件!

男生先用草刀砍除大量的地面上蕨類的莖葉
女生再拿起左右有分的彎曲除根刀
一手拉莖一手除根
此時泥土也會被鬆開    翻起  抖落被根抓起的泥土
然後一把把的根莖與葉   慢慢集結在一大叢
再升火燒掉
而燃燒的同時也去除掉土壤裡的病菌
灰燼也撒回原本的墾地作為肥料
燃燒的火與煙    
仿佛再向山裡的老人家們告訴這裡即將開始開墾種小米
期待這個空白土地能展現許久沒有出現的金黃色小米穗

除了兩天的蕨類   翻了兩天的土   燒了兩天的根葉
開墾地漸漸成形了


布農的祭儀是跟小米有關的
而種植也並非是單一的
老師還有準備跟小米祭儀相關的植物來栽種  
其中一個是ngaan 石菖蒲!
在命名嬰兒祭與祈福上會使用石菖蒲乾燥的莖串成項鍊   穿戴在身上
去年我也是帶著在mamahav課程制作的ngaan項鍊
完成我第一次到訪takivahlas
而石菖蒲是喜歡比較潮濕的土地的
老師善用的屋頂邊緣水線落下的土
載種了一排石菖蒲


除了小米     
製作小米棕或吉那富還需要用到假酸漿葉
所以在小米田的頂部    
特別好好的用樹枝作出圍欄   圈起一塊地
插入假酸漿的小莖
希望這些小樹枝可以阻礙山豬啦

當我們在開墾的同時   dahu老師增加了Navas渡假飯店許多設施
比如烤架、杯掛、廚房三層架、把臺、背包掛鉤、木頭圍牆與側邊防水等

而我們擁有雙主廚:蛤蜊與雨潤
其實每天就已經是山野優質慢食料理了
到了navas渡假飯店    還有精心手作餅乾、年糕、湯圓作午茶甜品呢
(結果我只拍這個)

還有曼儀的咖啡支援

為了慶祝   阿傑生日   烤年糕    
用我的煮飯神器作的  雙主廚紅豆年糕!
MUJI 的烤印度甩餅

而除了重建Taluhan   另一件在navas要做的事
是在撒種前   要釀酒!
老師說  釀酒是要由所有的女生來操作
整個過程以及器具都不可碰觸到鹽與油
老師特別在Navas 開墾時清理幾顆赤楊
特別用赤楊(hainunan )製作了蒸糯米的蒸籠以及釀酒桶


在將浸泡好的糯米用網袋隔著   放在蒸籠架在大鍋上(cipin)覆滿熱水   蒸40分鐘

然後放涼後    在混粉碎好的酒麴與加水(不超過2公升)混合
再將混合好的米 倒入釀酒桶裡

中間挖一個漏斗狀的凹洞
把剩下1/10的酒麴粉在漏斗狀的凹洞上 均勻鋪灑

最後再用塑膠袋與繩封口
上面蓋上赤楊製的木頭板上蓋
放置在工寮裡角落 等待5-6天

混合製酒過程    其實每個人都帶著謹慎小心的心情來釀製
很怕有什麼不小心的   
可惜
這些木製桶子都是現場赤楊木製作的
當我們再度回到Navas時
發現木製釀酒桶吸水嚴重
導致米含水太低
因此再度加入水
等後面的主隊回到Navas時才再度開封
下山回到巴喜告時 老師才喝到Navas釀的酒~~


1/25  在navas與   madaipulan (河水混濁的意思)返家隊的cina langus一家人相遇
當晚  cina Langus 一家人帶著好酒跟大家喝很多
不小心老師也喝醉了  隔天讓我們多放一天假
27號才離開navas 
而  26一早  cina langus一家人非常堅定的
而且很有毅力的出發  要下去出海口隔天要回到madaipulan
這次在madaipulan 也立了白 
 期待明年能夠再度在 madaipulan 開墾
而 Istanda 家族的 cina langus    
去年是參加主隊   受到霍松安(Husungan )家族的返家行動感動
除了到 takivahlas 也回到她的祖居地madaipulan 
今年走第二次   決定開始帶著全家人
用去年對路的印象  慢慢的走回家
看著她全家向navas家屋祭告
感受到一家團結的強大力量



第10天  
我們離開navas   下到bacigul溪
要翻越和原山南陵去鹿野溪的大支流 vahlas溪的Takivahlas的家屋
在那裡與katu老師帶領的青年行動隊會合
一起在家屋吃團員飯
而bacigul (鬼櫟) 是麻天久留下的一條溪  
老師帶我們回憶(應該是向前輩致敬)
當年探勘老家時期 前輩們走的路線  
粉碎的崩塌路    
老師必須先鋒重裝上去後在架上繩   
 讓大家走崩塌的時候可以輔助
所以    現在大家都號稱這條路  叫“拉粉路”


這條崩塌每年似乎都有點擴大      越靠近上方的樹林 崩塌越是鬆軟   
雖然有砍痕   但進入樹林後還要砍除雜枝   開路上陵
讓前面背鋁架的talum筋疲力盡  
實在是辛苦!
還好   每次都能平安的上到陵線
接上山腰的揹苗路

從 navas 下到Bacigul 溪之後到拉粉路 要上溯Bacigul溪
左岸不時有幾條小支流匯入
有些小崩塌造就幾個河階平台
剛好   河階平台靠山側有顆愛玉樹結石磊磊
但可惡的   就是結的比人高   
但老師還是爬了上去    收了一袋回家屋處理


整個和原山區都被造了林   整個都是整齊劃一的香杉
還有一處溪溝上方有好幾層的苗圃
當年苗圃的撒水水管與黑色套袋的苗袋仍可以在現場看到
這就是為何山裡有一條又一條的背苗路
這些路都是當年族人在山裡從事造林包苗背苗的工作道路
在這著大苗圃下方有個Nabu營地
也是養路班所蓋好的工寮
去年 我們還有在此住兩晚  
今年  直接pass這裡要翻過cibanan 下去出海口


或許走在這個造林區背苗路看似整齊乾燥沒有生氣
其實埋在厚厚的乾枯針葉下   有許多有意思的植物與歷史
其中有個阿美(卑南?)用法不同的“紅果薹”
這個草可以吃它的嫩莖   選大顆的拔除外層
裡面白色的菱形嫩莖吃起來微鹹脆脆的
隔天我們採集一些作了“十菜”一湯的其中一種野菜呢!
(紅色是它的果)


而厚厚的落葉下也有另一個好東西   就是金線蓮
剛好   看到一朵正在開花!

而這條揹苗路會經過和原山南陵
在這裡也是舊部落  cibanan  家屋群   (以氏族名為部落名)
看著一大片造林下的疊石牆會有跟丹社的勘姆卒   哈巴昂相似的遺憾



這條揹苗路從cibanan之後   遶過和原山南陵到達一條小支陵
那裏   有著可以臨時迫降的小營地-  淑貞營地
再滑滑的松針葉陡下到一條溪溝後   下到鹿野溪的大支流 vahlas溪
這裡稱作“出海口”
有種丹大西溪的溪床的錯覺   
河階平台又寬又高
老師說以前溪寬不過幾公尺   
現在看起來簡直要走很遠
  鹿野溪支流上游的崩塌    沖下來的沙石淤積的河階
連上面赤楊林都如此高大了!
難怪   上游的相原山稱為latlat   原本就是崩塌嚴重的地區
而vahlas溪上下游兩岸有著幾個舊部落
出海口對面就有一群家屋群
(我忘了是否是takisayan)
而這次我們也會往上游去拜訪另一個聚落



從出海口之後   沿著水鹿在河階平台上所踩踏出來的高速公路
走向takishusungan家族的家屋
今年的水聚集在河床中間的區域
似乎乾燥許多


今年   我們是第二個開門的隊伍
先鋒柚勝幹總是把家屋打掃整理乾淨備好柴火等待著
還準備了甜蜜蜜的禮物給大家   非常感謝

家屋旁的樹葡萄長的比人高了   看到留著蒂
似乎去年有結果呢
只是留給山裡的動物們享用了
菜園裡的苧麻   刺蔥(忘了?)  樹蕃茄有抵抗住長高些
雖然   家屋屋頂有些漏水   石牆有點掉落
看著升起的煙與溫暖的灶火 
仍維繫著這個回家的信念

在到家時的祭告時   
我衷心的感謝有這樣的機會能平安且順利的跟隨著族人一起來到此地
並且
期望能有更多族人後代可以踏上這樣的溯源之路
認知自己


第11天    
老師帶我們從家屋平台下到溪床上溯去拜訪maiput聚落
而maiput其實是漢人與布農族人結婚生下的族群
而也有這樣的氏族
這是布農族與漢人友好的特殊情況
其實   在回家隊伍裡或是正名運動、聲援活動上
一直有許多漢族朋友的協助   支持著這裡族人的活動的
在以前生活富裕的內本鹿地區也是
六龜的漢人投靠內本鹿的布農族人化     總是日本人頭痛的問題呀!


而原本是要Takivahlas更上面的maiput聚落
沒想到走錯陵    上到支流左岸的陵
似乎去到了海拔1600的savi這個舊聚落
“savi”的意思是山蘋果
可惜現在不是山蘋果的季節
不然那個香氣     好想來煮個蘋果茶啦!


這天我們在家屋等待著katu老師帶領的青年返家隊
晚上要一起吃團圓飯
我們從 savi回到takivahlas 還沿途摘採野菜  紅火薹就是其中之一
沒想到摘一大把    嫩莖的量其實不多啦
還好還有其他野菜

女主人kiwa還是辛苦的煮了小米飯
這次的小米飯比較粒  攪拌起來更是辛苦

而katu隊當日主廚atul弄了客家酸菜滷味(居然有客家魂)
曼儀讚助     katu隊青年背上來的醉雞
還有我們沿途摘採的十菜一湯
(有許多野菜與豆豆:何首烏bisazu、龍葵、紅火薹、某地衣 …各種布農豆豆+芋頭粉醃肉+漢方藥材的湯)
飯後甜湯是金線蓮黑糖甜湯
補足了大家的體力



第12天   
離開了takivahlas     我們要原路回去這次的立白開墾地navas
從出海口要爬升300先到淑貞營地
然後再上200到和原山南陵的cibanan舊聚落
然後繼續腰繞的揹苗路往苗圃的nabu營地下往bacigul溪

從cibanan舊聚落往兩條溪溝的苗圃揹苗路其實路路線越來越不清楚
還有些因崩塌而改路
也有綁上繩索輔助
一處開闊的崩塌地上
可以看見對面西亞欠支陵麻天久留之間的大崩壁
而腳下的崩塌每年都有些不同
揹苗路所謂的腰繞也不是那麼的好走
難怪老人家們是那麼的期待一條安全的回家路


在過和原山登山口與cibanan舊聚落之間的平台  
應該是以前的林業工作點
遺落一些很久以前的人為垃圾
這個點被稱為“郵局”
每年回家的隊伍    往往會在此留下信息或是小禮物
幫後面的隊伍加油打氣

柚勝幹先鋒隊沒有經過
委託我們把 navas的信件 配送到郵局
而今年回navas時   
在郵局收到了katu 青年隊的加油信與零食小禮物
感謝ina與慧貞的甜甜~~



揹苗路要下回bacigul溪時   
我們並未走崩壁的拉粉路
而是選擇返家隊伍一般會走的“雲豹路”
到底是記念那一個事件了其實我也不清楚
這條回家路上總是有好多地點紀念著一些事件
三劍客營地、淑貞營地、nabu營地、郵局、
拉粉路、1號麵店、2號麵店、倉庫、T字路、洗頭店、見晴灣、冰箱……

聽說這次靠近家屋附近的苗圃
又出現了"豆腐翻滾"路
這些都是這條回家路上的點滴!

而回來說  "雲豹路"   
其實是揹苗路延陵接溝下溪的一條路
快下到bacigul溪前是個斷陵
所以要從左側轉溝再下溪
下溪的路是條明顯的動物路
其實這條路口是我第一次看到圓滾滾的黑熊的路口
我想這小黑熊應該也是從這條路上去上面的揹苗路吧!
對我來說這條應該叫“黑熊路”啦!

從bacigul 溪底往上要爬回 navas 平台   已經是傍晚
老人路往上 比下去的路明顯   
舊砍痕還留在樹幹上
但其實新走出來的路也有   但不好走
回  navas 就有點像回到我們新的家一樣




回到navas的隔天是重要的一天!
今天我們要進行播種!


老師在家屋附近vahlas溪床砍了芒草莖
插了dahdah無患子
作為祭祀
整個插在開墾田地的中央   
潔淨土地   不受干擾


而女生一字排開,負責播種,男生則接在後負責翻土


這次的種子以小米為主
但是會混種其他植物   
裡面除了小米還有昭和草、薏苡………
(糟 …忘光惹XD)
這些種子幾天前先用開墾地的土壤混合均勻
喚醒種子催芽    




播種完的下午     還處理了先在家屋烘乾的愛玉
而刮不乾淨   還帶著些許愛玉子的愛玉皮
我把它丟棄在navas平台附近
看看能不能再長出更多的愛玉


而開墾的田地與蕨類的邊界
另外再種了咖啡    南瓜     xx豆
(我又忘了是什麼@@)


小米田旁邊   老師要我另外再開一塊田
因為有坡度   排水的想法  
最低的那條種植了芋頭與薑
然後是蕗蕎、南瓜 …(還有什麼呀@@)
並在周圍用石頭圍起來  想要做個保護之類的
後來想   這似乎阻擋不了什麼
只好期待navas的老人家來幫忙不要讓山豬山羌來偷吃惹!

navas宛如開墾隊員心中的asang
從立白     蓋工寮   開墾   種植
之後心中都會有navas的牽掛
會是一個結束也會是一個開始



這次要謝謝每一個伙伴   
很感謝大家互相幫忙互相照顧
謝謝兩位主廚蛤蜊還有還在山上的雨潤
每天都要很早起來料理我們的餐點
吃完還一直被逼問晚上吃什麼
還有什麼下午茶?有什麼甜點?滿足我們這群餓死鬼啦

要謝謝這趟的專業文字記錄 文儀
期待她這趟精彩的分享

要謝謝大力士邦格
navas的供水與薪柴還有樑柱都是靠他呀!
其實他最厲害的就是自然而然的融入環境秒睡還打呼啦

謝謝阿傑壽星讓我們慶祝了16天
天天都有好料可以慶生吃!
所有的甜點、下午茶都是為了慶祝生日快樂啦!
謝謝辛苦的開路者talum 冠儒
不但在前面開路也要找植物挖好料給大廚
讓我們加菜
感謝kiwa每天帶領我們出發前的心靈課程

感謝強大的補給!
最感謝是大領隊Dahu 老師啦




與 cina langus 一家人

與主隊再蘇泰三營地

































 


















































 

20240810_12 見晴工作站、布那漢上、多聞溪工作站

(見晴步道之後過高繞到見晴工作站索道發送點前的軌道路蠻多很美的路段) 說太平山林場的軌道與工作站 愛山野女孩  以及曾老師是大前輩 他們對於太平山的探訪又深入 又全面 雖然他們都沒有出書   在網誌以及臉書上都分享很多太平山林場的探勘呢 附上 愛山野女孩的網誌 新舊太平 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