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0日 星期四

20230412~13 卓社駐在所與良久社

 

(1928 /5萬分之一蕃地地形圖 萬大 局部 )


原本計畫了要去良久社及地圖上畫著"魯倫"的社
但 參考了阿超大大與阿伯學長在社團"山卡"裡的討論
對於1928年鹿野忠雄以及1941年平澤龜一郎卓社大山攀登的路線有了一些理解
並感到十分的有趣

在1928年鹿野忠雄的卓社大山之行
從現在的過坑翻過卓社山卡下去到濁水溪右岸的舊卓社駐在所
就是這次拜訪的第一代卓社蕃務官吏駐在所
在1908年南投廳報上寫著
設立在卓社,拉庫拉庫社的卓社駐在所

而鹿野爬卓社大山的1928年時   
新的駐在所已經移到卓社大山山腰
而1924陸測地圖上 只能看到應該是鹿野忠雄所依循的路線  
而剛好在卓社前山之後是空白的      所以無法找到卓社駐在所在地圖上的位置
但若從1934年的30萬分之一台灣全圖
或是1932 能高郡館內概況中  就可以發現
第二代的卓社駐在所可能移到了卓社前山的南側了
 

很有趣的
我的同溫層同好大大們   都指出楊南郡老師對於鹿野的路線似乎誤解了
(仍附上 阿伯學長較完整的翻譯)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932186 (隨意窩將停止)
https://leonsway.blogspot.com/2019/09/20171222-1223-1.html (阿超大大與郭熊)
從蕃地地形圖上 的確可以看到與書上手繪圖資差了一條陵(p241)
而書上也提到蕃地地形圖
覺得很特別的是
雖說手繪圖與蕃地地形圖或陸測上的虛線不同
書上描述前往卓社駐在所的路途過濁水溪之後要拐77個彎的陡升
從卓社部落的駐在所看見卓社大山的南坡  以及卓社大山的西南陵
都顯示  這鹿野住的卓社以及卓社駐在所  蠻有可能在卓社前山南側
楊老師為什麼會畫錯呢

不過 雖然這樣分析  這第二代的卓社警察官吏駐在所
還要要親去查訪才是  不知還有沒有人走那條腰遶
而查詢紀錄 蠻多人走武界林道去卓社前山
但   只是為了卓社前山~
或許   等著阿超與郭熊大大吧  ~


我自己則是慢慢地跟隨著大大們的腳步
先完成第一代的卓社駐在所拜訪瞜

(出發前  阿超大大提供了我航跡  非常的感謝)


(5K工寮很讚)
而原本想要重裝背水下去
還好 後來決定車開到5K    住5K 工寮輕裝來回   (水管有水) 
可以慢慢看慢慢走
早上6點 出發    大概下午3-4點回到營地
6點從卓社山卡支線走下去到快轉到東南陵之前  6:51可以發現支線林道下方還有一條林道
所以就直接下去走平行於支線的林道
然後接到陵後直接延陵下切
會發現陵寬寬的有橫向林道交錯
所以順林道走一小段就延陵下
這裡都是造林  又向陽  所以有特別注意
還真的就看到虎頭蜂窩在路上的杉木頂
但底部不知是被槍打爆還是自己爆掉落下來的


7:37遇到橫向的警備道  警備道上都垃圾
小休息  
 續延陵爬 陵上有些駁坎設施凹洞但不知道是做麼用途

8:08 下到鞍部往上爬一點開始腰遶往1050山頭的西南陵
有路可以跟  
不知道是否是獵人還是尋根的族人開的路
路徑清楚還有砍痕 不然就是我的折樹枝
西南陵上還遇到一棟石板屋
不管是否是農用小屋 因為周圍都是開墾駁坎
這裡應該也是拉庫拉庫社的舊址 
因此我也是先停下祭告

然後才轉南下切到駐在所平台  到平台的時候是9:13
駐在所有兩層  第一層靠東側 有駁坎堆疊的矮牆
而第一層與第二層之間有樓梯及圍繞在第一層周圍的道路
第一層平台有駁坎地基
第二層平台上有下凹的兩戶兩戶相連疑似家屋  共四戶
我不知道是否是家屋   
或許較久以前的駐在所會徵用家屋作為駐在所使用

清理了平台間的樓梯

依循著平台下的道路往北  
地面凹下因此有鋪設浮築橋
(駐在所往北的浮築橋)
 
再往前道路則坍方  反向走往南也是
因為阿鴻往小丘爬
 發現有大型蜂巡邏
我們因此沒往小丘去看

10:06離開駐在所 直接抓方向往上  繞一下植披阿紮的一段
10:59 很陡的爬回警備道

(崩塌   差不多高的位置隱約有條警備道)
天氣有夠熱  所以很廢  在陵上就看見大崩塌 所以知道警備道不可能走到武界
但其實也沒走多久  崩塌根植披讓我放棄
回到休息處在往南
岩壁的開鑿很壯觀

但沒多久警備道也崩塌  
我就懶的不高繞不探路
12:45 休息完後原路上切
13:38回到支線林道 繼續沿支線林道14:36回到營地


回到營地後 
由於天氣實在很熱   小休一下先去看看工寮旁邊的路會到哪裡
後來發現這條路下 大致跟林道水平  而且還有個很舊的工寮

工寮裡很髒很濕  窗子還用竹片固定住紗網
這樣的工法很老
屋背後靠山壁測 是開槽岩壁挖出空間幹這個工寮的
旁邊有水泥儲水槽  還有一顆超大的櫻花樹
門口種很多竹子  
  這一路都有很多竹子  蠻特別的   
這條也算林道的小支線
最後通道一片已經開閥後要重新造林的坡地

我也就沒有再往前走了

其實
我本來要從工寮  造林坡走下陵
想找找蕃地地形圖上的虛線 
那是因為阿伯學長說  工寮下切溪溝有條舊古道
那可能是鹿野所走的那條古道

我想     D3會有一整天的時間可以再走看看
沒想到  第一天我晚上受了風寒
而D2 安排去良久社又感覺到好像中暑般的炎熱
以至於 D2晚上已經感冒變得嚴重   吞普拿疼壓發燒
就這樣決定結束行程  第三天一早直接回台北 
然後發燒燒了一整天     直到現在鼻水跟痰還卡在呼吸道沒有痊癒
沒想 
只是晚上著個涼  白天中個暑會如此嚴重呢!


在一週之後  阿超大大根阿伯學長告知
台大的斯顯(我不認識)有走到這條舊古道
讓我羨慕不已


附上 第三代的卓社駐在所

XXX 



D2 我是安排輕裝去走良久社
關於良久社  網路的資料應該都是這幾篇

探訪布農族卓社群良久社 https://ihc.cip.gov.tw/EJournal/EJournalCat/384
20160702卓社林道探「良久社」行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7172
2014 透抽大大 探訪布農族卓社群良久社 https://ihc.cip.gov.tw/EJournal/EJournalCat/384


的卓社大山攀登就有經過良久社
然後再從番社的捷徑經過拉庫拉庫鐵線橋延通往卓社的舊路
踏上跟鹿野相似的攀登路徑

良久社  是三社移住的大社
戶數多 人口多  家屋與耕地依該都很大片
果然下去地圖上的區域時
真的覺得好大

我原本打算開車到林道8.6K停輕鬆的輕裝下去
沒想到

過6K之後   有個坎   RAV4  (沒四驅)過不去
所以就從6.多K開始踢到8.6K再繼續踢支線林道
不過這樣也是大概2點多回到停車點

而過坑的卡度部落每年都會去良久社尋根
因此從林道支線以及支線尾端下切造林區的路徑都整理的非常清楚
有繩也也布條   
因此不一定要走東南陵接警備道再高繞去良久社
我們也是沒探東南陵那邊的警備道
而是花更多的時間去看整個社
可惜  忘了帶鋸子跟刀
衷心的希望每個拜訪的人
把很多一層層的駁坎牆平台上的植披都砍乾淨
清出完整的平台與空間
讓這個大部落繼續展現
(但家屋區域還是要尊重族人的觀點)


在支線林道之字緩下的地方    靠近H1200寬緩平台處   連著兩三間家屋
其中一個最右側小間的牆上還有壁龕
中間家屋還有石板前庭  可惜植披雜亂


會遇到這幾戶家屋   是因為我在支線林道上打了三個噴嚏
(心理覺得要暫停一下)因此腳步停下下而抬頭往上看
看到平台上有露出駁坎
由於林道支線旁都是開墾駁坎地   阿鴻順勢說造林區也有開墾地 
我腦袋閃了一下   這麼平 怎會是開墾地
於是上去平台看
笑著說  是老人家想喝酒了~~於是倒了杯香氣迷人的高粱  
跟這裡的老人家報告一下祈求平安



而我們下到剛進入舊社的乾溪溝 
布條指引是上那顆補藤36  良久社山  但因旁邊腰遶的路也非常明顯
因此先走了腰遶路先到了上層平台錯過了陵上遺構
而補藤36 東南側凹地四周多層駁坎牆 宛如羅馬競技場(山友說的)
我覺得是開墾地

更東南側有個平台(稱最上層)
平台上有一個石板堆疊成長條桌面像祭台的
我認為是神社

(長方形的祭台)
(最上層平台有樓梯加引道往右)
(階梯)

石板堆疊呈長條方形如祭台高約半個人
這個平台有樓梯加上引道往右延伸
然後引道銜接的是一層層石板疑似階梯
但接下來 就是沒有看到任何結構可以下去下一層大平台

下面的那個大平台 就是腰遶路可以接到的平台(第二個平台)
平台東側下方就是有升級台的教育所平台(第三個平台)
而教育所平台下方被警備道包圍
這條警備道路往南可以通到乾溝下游
但警備道崩塌要高繞
往北其實可以走  只是地面上又是植披雜亂  真的好想帶刀來砍~
而警備道在往下一層 有蠻多家屋相連著設立 圍繞的教育所並往北延伸
家屋群並非只有一層   也是一層層往東排列



第二個平台上 應該是主要的行政警察機構
從千千岩助太郎1930年到良久社拍攝家屋的照片上
可以看見家屋背後坡面高處的平台上有一棟日式建築
門口與家屋門口方向一致
(千千岩助太郎的 良久社家屋)

網路搜尋"能高郡下駐在所記念寫真帖" 可以看見"良久社警查官吏駐在所"的照片
有呼應到千千岩助太郎的照片上方似乎就是警察官吏駐在所
如果從教育所平台下方的家屋大致往陵上看 第二層的平台應該就是警察官吏駐在所的位置
但 這個平台很大 東側植披較少較乾淨
僅剩長方形的水泥方框  與一方型的石板基座
 
(方形石板基座)

(長形水泥方框)

這個第二平台上越往西南走  也就是越往乾溪溝   植披簡直是奇糟無比
我明明看到有一大區的疊石地基 地上又是一兩層往下的駁坎地基
在這區就是很難鑽很難走  都想拔刀拉
這個有一大區大概兩戶或是三戶一排的石板牆基
旁邊還有引道往下方的警備道延伸下去   大致上引道方向有點向東南
我猜測   或許這才是警官駐在所主要從警備道上來的引道
這中間有多層的開墾駁坎牆平台    我想都是種小樹的 
 因為這些多層的淺平台上都是手臂粗的樹了

在透抽大大的文章有提到
林業叢書第十輯   愛林日懸賞文藝集錄裡
收錄了好多小學校學生造林的文章
其中一文是良久社教育所4年級的小朋友
因為水源不足 只好努力造林來涵養水源 
或許 可以解釋 到處都是一層層的淺平台駁坎牆 而上面的植披簡直是密密麻麻
(兩戶或三戶一排的石板牆基)
(兩戶或三戶一排牆基的地表上)


(引道)


從引道上走回第二平台    順著一些疑似路的指引往西南方向去
才發現有個缺口     兩邊同樣是一層又一層淺平台  平台都有用石板疊駁坎
當然都住樹吧
而缺口也以引道像下方延伸
但沒有與警備道相通呢! 這應該不是主要的入口~

(一層層的淺平台 都是樹)

(其中蠻多 漂亮的人字砌)

(從警備道上看這片一層又一層的淺平台)
而我從警備道往第一層平台也就是教育所升旗台那個平台走
警備道快接到平台時  在邊坡上往第二層的平台間可以看見階梯

(第一平台往第二平台的階梯)
看到階梯我並未往上爬  而是繼續警備道走向升旗台方向
警備道繞著平台 右邊下方是兩戶家屋
要上升旗台也有淺淺的階梯  
一上平台就能看到升旗台  上面有卓社群尋根紀念碑

旗台左側平台邊還有個缺口  一看才發現 裡面有水泥槽 不知道是不是儲水槽?
(缺水的良久社 應該要有很多儲水槽才是XD)

從第一層平台往後方的山坡看
山坡除了剛剛的階梯可以往第二層平台之外
明顯的還有兩條路可以上去

一條從右斜上左 似乎是個斜坡引道
另一個在最右側  一開始是一層石階 但後面似乎也是引道
然後也向左上斜 並銜接階梯上去第二層
我把這階梯清理了一下
 還蠻漂亮的
(從右斜上左的引道)
(最右邊往上 然後向左的引道)


(引道以石階與第二層平台銜接)

站在升旗台的第一平台上 往後看 如果警察官吏駐在所在第二平台
那麼應該有千千岩助太郎拍攝家屋照片的那種感覺


沿著警備道往北    先看到卡杜部落設立在平台邊邊的廁所
剛好這片三層的駁坎牆還蠻漂亮的XD
 
警備道先經過一片空地然後繼續往北  
但地面上的樹木好多好雜  炎熱的透中午很不想鑽
我發現警備道邊坡上方似乎也有疊石矮牆 不知道有沒有家屋群
但下方肯定有的  
一層層的   有好多家屋朝向東或東南西谷側
有些家屋側牆還保留著跟我樣高呢
我們只是在前庭的地方走過去  並沒有進入家屋中
其實有蠻多家屋被雜亂的植物埋在裡面  有點覺得可惜後人沒有來整理

有個石板屋的結構特別不一樣
說石板屋可能是因為看起來不像家屋
因為中間用薄的長石板做隔間
從後牆隔到前面

印象   族人的家屋不會這樣隔間
隔間有的  但主要是四個角落 作為房間使用
但這間從中間隔起來 再靠後面的牆還有方型的石板槽
這很像飼養家畜的飼料槽
這石板屋旁有另一個較大空間的石板屋
我猜旁邊大的石板屋是家屋  
這個有中間隔間的石板屋可能是附屬飼養動物用的石板屋吧



在一戶家屋前 剛好有片開闊視野處
可以看見昨天拜訪的卓社駐在所那條陵
隱約感覺後方山坡上 有白色的方形物
會不會是石板屋還是家屋呢?

我對於布農族 卓社群      非常的陌生 
卓社群到現在卓社大山山腰下居住
書上說(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1931)
   卓社群有兩個舊大社  
 Asang daingaz (舊大社:卓社)與Asang todo (舊卓社)
原因不詳
但書上說 Asang todo 才是最初的根據地
而書上注釋說(p161)
Asang daingaz 是在栗栖溪與濁水溪匯流口西南方1公里半處
蕃地地形圖上標示"卓社"
Asang todo則標示 " アサ ン. トロ " 在卡社溪北岸
所以  漢字的"卓社"跟日文的"アサ ン. トロ"是不同地方
的確可以在1907蕃地地形圖上找到"アサ ン. トロ"
以及"卓社"

舊卓社駐在所附近的"卓社"也會有族人移住到良久社嗎?
據集團移住統計資料上寫
良久社是三個舊社
バナパナン社(巴納巴納)、ヒイラウ社(黑諾老)及アサンライガウ社(Asang daingaz,卓社?)
族人移住的點
或許 卓社駐在所在的"卓社"與拉庫拉庫社後來是移駐到良久社
那麼剛好 ~ 
站在良久社一處家屋前看到卓社駐在所那條小陵
家屋的老人家是不是以前住在卓社
還可以遙望以前的家~~

20240810_12 見晴工作站、布那漢上、多聞溪工作站

(見晴步道之後過高繞到見晴工作站索道發送點前的軌道路蠻多很美的路段) 說太平山林場的軌道與工作站 愛山野女孩  以及曾老師是大前輩 他們對於太平山的探訪又深入 又全面 雖然他們都沒有出書   在網誌以及臉書上都分享很多太平山林場的探勘呢 附上 愛山野女孩的網誌 新舊太平 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