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5日 星期六

20230225~0228 玉穗社-多尾蘭-玉多神木

 

(徐如林 楊南郡:最後的拉比勇:玉山地區施武郡群史篇)

 

玉穗(Tamaho)

"那裡有所謂『裏新高』的秘境而前人幾乎未入的原始之境"

 "以本島最後的歸順蕃而閉關在此峽谷、持續堅守此一牙城的 就是聞名遐邇的拉荷阿雷(Rahoare)一族"

(from: 阿伯學長,探訪本島最後歸順蕃拉荷阿雷的根據地玉穗社-

宮村堅彌『本島最後歸順蕃ラホアレの本據タマホを探る』

http://54.250.185.57/2023/05/03/%e6%8e%a2%e8%a8%aa%e6%9c%ac%e5%b3%b6%e6%9c%80%e5%be%8c%e6%ad%b8%e9%a0%86%e8%95%83%e6%8b%89%e8%8d%b7%e9%98%bf%e9%9b%b7%e7%9a%84%e6%a0%b9%e6%93%9a%e5%9c%b0%e7%8e%89%e7%a9%97%e7%a4%be-2/

Tamahu 玉穗社

是 Dahu ali Takistalan (拉荷阿雷) 

Aliman sikin Takistalan(阿里曼西肯)

與郡大社族人追隨者居住的地方

在"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楊南郡翻譯)P201提到

Tamahu 社是1915年 大分事件後的郡社群 Takistalan氏族

翻過中央山脈來到荖濃溪上游建立的部落(應該是1917年建立)

在馬淵東一的補充資料P209提到

在他調查時 Tamahu的族人有26戶, 244人

(from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楊翻,布農族氏族分布一覽表四,五)

裡面郡社群23戶,巒社群3戶

 

而Dahu Ali與日本政府和解歸順之後  日人為了管理 Tamahu的族人 (尤其是Dahu ali 家族)

把大多數人在1939 遷移到勤和附近的台地上

(見林古松/玉山國家公園關山越嶺古道調查研究報告一,P183)

而1953年之後再遷移到目前的建山   兩者的地名都以族語繼續稱為Tamahu

(from Haisul :玉山國家公園西部園區原住民族地區傳統名稱與文化意涵調查計成果報告書p57

96 年度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後續計劃 成果報告一,P274)

而有趣的是   

在"最後的拉比勇"書上說

Dahu ali搬到勤和之後 因胃潰瘍而病逝

日本戰敗政權交替後   Dahu ali的長子 subali 帶領家族回到Tamahu定居

直到1954年被要求搬到梅山村

而Dahu ali的舊居 也稱 subali daigaz (我翻成: Subali 祖居地)

 (玉山國家公園西部園區原住民族地區傳統名稱與文化意涵調查計成果報告書)

 

據Haisul 的報告裡提到  

 Tamahu應該是與布農族語mamuhu (因走路而疲勞酸痛)有關

通常該地位於較高之山地,要走上去很辛苦,故走路上去容易有此一身體現象。

而這次走上玉穗社  是沒有mamuhu 

但重裝背水爬上多尾蘭   陡下拉庫音溪

才有這樣的感受拉

 


(遠望 荖濃溪與玉穗山)

 

20230225~0228 玉穗社-多尾蘭-玉多神木 

實際行程 (13人大隊伍)

D0 睡桃源原住民文物館 https://goo.gl/maps/4TnG2fYG2RPRXDv48

但沒廁所,必須要去7-11用廁所,7-11 06:00-21:45營業

 



Tun’ainunu,有「蜿蜒」之意。

大致上位於中之關下方的老濃溪對岸 因地 勢彎延區折而得名,

昔日為takistalan 土地

 

荖濃溪  Lailuan vahlas(溪)

因為布農從台東往荖農溪流域遷移時

南鄒族已經據有楠梓仙溪並在荖濃溪流域狩獵並有獵寮

而南鄒稱荖濃溪為Lailuan

因此布農以此稱荖濃溪

(from 玉山國家公園西部園區原住民族地區傳統名稱與文化意涵調查計成果報告書)

 

D1 原住民文物館~梅山遊客中心~

8:31中之關停車場重裝出發H1946-8:38 公路20.4K過去的電線桿下切,大致抓陵走-

9:24 在岩石區域展望玉穗山與荖濃山以及荖濃溪在陵尾的大轉彎H1618

 

中之關停車場重裝出發之後

就沿著馬路往前推進到下一個陵尾的轉彎處下切

走在馬路的護欄旁邊就可以看到前方左邊是荖農山 右邊後面的是玉穗山

而兩山下方的溪谷就是荖濃溪

荖濃溪剛好在陵尾轉了一個大轉彎

Takitalan氏族 給了這個地方叫 Tun’ainunu

其實  布農族從大分到新武呂溪之後 再度往南遷移的同時

也從新武呂溪往西移動

而與 當時已經在荖濃溪發展的鄒族碰撞   因此布農族才會稱荖濃溪為 Lailuan

下溪的路是從公路邊的電線桿旁下切

在雜木林沿著陵下   

而陵的另一方向往上  則是中之關住在所 ( 可惜這次沒有機會上去看看)  

一開始在樹林裡踩著滿滿的落葉往下  坡度還算親切

沒多久 樹林轉岩壁區 落差大  此時視野比上面的南橫更開闊

不過  還是需要緊盯著路走  路大致都是在陵上 小部分需要繞一下

10:05 H1391大平台休息-10:27出發

10:43 進入瘦陵岩石區域展望左下方的荖濃溪谷H1259-

10:57 大落差土石鬆散,拉白繩H1220-11:22右望下方拉庫音溪谷H1180

-11:29 H1180家屋遺址

到了這個大平台算是下了一半的路程 

前半段的路程是簡單容易好下的 

落差500 只要一個半小時

(沿陵直直下  在下方的人要注意落石)

但後半段的下切

由於比較是岩石落差大的區域

路徑不清楚的地方 只要抓準沿陵下的準則就能看到路徑

有些地徑落差大且粉碎  部分有綁白繩  但白繩拉繩也要小心 

由於我們是大隊伍

在上方要下的人踩踏都要小心

很容易踢下落石而砸到頭

還好我們都戴了岩盔

當陡下完畢之後  經過一段平緩的瘦陵區  還可以右望下方的拉庫音溪谷

經過這段區域的時候  大家紛紛覺得這裡似乎有機會可以從崩塌地下去拉庫音溪

但拉庫音溪按紀錄上來說都是比荖濃溪水來的大 

不知道正常的季節時 會是怎樣的  而我們回程時會從多尾蘭下拉庫音溪在上切回天池

眼前的水量看起來似乎是容易的

經過了平緩的瘦陵 進入到陵尾的寬緩平台 

這裡有兩三棟的家屋 

雖然在停車場邊 我已向溪谷方向做了入山祭告

但下來遇到第一間家屋  我還是按照習慣 給老人家倒酒跟表示

期待老人家們照顧看護我們在山林裡的旅程一切平安   



11:43陵尾岩石平台有布條,抓樹根陡下到下方平台H1190-

12:14平台尾端樹邊有白繩,拉繩下岩壁,陡下到巨石階H1173-

11:35下到荖濃溪邊河階午餐-12:15 出發,從河階尾端下溪過溪




過了家屋遺址附近的寬緩平台尾端  會發現是個岩壁大落差

但尾端的樹邊有綁布條 

大致是踏個岩階的落差一個個下到下方的雜林平台

岩壁上有些樹幹或樹根可以輔助 但不可完全仰賴施力

而下到下方的雜林平台邊緣  仍有一段的落差   而且還是大岩壁

好在  岩壁有些岩階以及綁繩



這個平台邊緣   有顆樹幹上綁著白色的長棉繩  白棉繩已經老舊

我們捨棄了白棉繩不用  在此樹幹上架設的30米的輔助繩替代

而小心拉繩 順著繩穿越過岩壁間隙下去

這30米長度的下切 前半段腳下的踏點是岩石不會滑

但後半段是粉碎砂質的坡面  又垂直又粉 比較辛苦點


下去即是河階上面的岩石平台 從平台編下去河階吃午餐

而午餐點位在荖濃溪  往上游看正是匯流口  

2個月前 荖濃溪水還是到大腿上  現在看來 水位很低

想到去年四月   四季的溯源  水大到需要用岩槌拋繩過岸

這次的好機會 還真的要感謝呢~
 

12:26 水小直接從匯流口旁走荖濃溪右岸繼續上溯H1084-

12:50 溪谷水小好走,漫步到峽谷地形,水淺淺,之後是開闊溪床,大致走溪左岸H1155-

14:40溪左岸乾崩塌平台上有獵人的烤架與山羊頭骨H1153


午餐大休結束 便沿著河階平台尾端往上游方向下溪

這邊的溪床平緩水淺   過溪很容易

其實天氣很熱  溯溪的很愛泡水 有的人已經先濕身涼爽一下了


往過溪走右岸邊並沒有上河階  河階好高 

因為水小 乾脆沿著岸邊走到匯流口直接繞過去

匯流口岸邊水不急都好走

過匯流口後沿著荖濃溪上游走  岸邊都有很多平緩區域可以行走  過溪的頻率很少  






荖濃溪往北轉處有個峽谷地形

兩岸岩壁收窄  可是水量不多  還有個淺瀨處好過溪

過了峽谷區之後  溪谷開闊  

真的有水流的河道收窄很多  

溪床上兩岸的河階變得又高又寬闊   有的是沙洲河階  有的是石堆河階 

我們大致走在左岸的河階上  而河階上往往有動物移動的明顯路徑

看來  水小的季節 動物們也衍生出一條明顯的移動路線






而在河階沙洲上  還發現了獵人的烤架 

一般烤架是要用生木做成的  生木比較不會燒起來

這個烤架還使用了鐵絲來做阻隔  在溪床上 生木的取得似乎不容易 才會使用鐵絲吧~

烤架旁有個山羊的頭骨還帶著角鞘

我想 是祖靈賞賜了獵人 美味的禮物呢~

一直想學羊角鉤織  而族人的羊角鉤 就是用山羊角的角鞘製作成的鉤子來鉤網袋的

因此 也開心地收下這遺留的禮物  

(下山後  可惜沒有報名 部落大學的羊角鉤織課程  

由於擔心自己的手藝 ....)



14:54 超開闊的河床,大致沿左岸的水鹿高速公路走,

溪床的石頭呈白色乾枯狀,無水H1180-

15:03 好不容易遇到左岸邊有一池流動水池,水池深度到膝蓋H1186 -

15:20玉穗社下方溪床平台,放重裝去探乾溝-

15:31 確認乾溝上切有白繩可輔助上玉穗社,回重裝處-

15:41學弟飛空拍機找水源,發現靠溪右岸仍有水,全體移動往有水區域-

15:53 溪右岸有水小沙洲渣營H1208 C1

 沿著左岸溪床河階一路往上游走  兩岸的崩塌很高很大

溪床非常開闊  河階也越來越寬 水道離我們越來越遠  

最後發現靠左岸邊的行水區溪床居然沒水   簡直是乾枯的一條溪谷

開始擔心今天的營地會缺水

好在快到玉穗社下方的河階前有個小水池 

但我們還是先前行到玉穗社下方的河階




 (玉穗社下方  前方有條乾溝)

來到玉穗社下方的平台  有前人扎營的生火痕跡

可是茫茫大溪床上 水在哪裡? 

領隊小君老師派了學弟飛空拍機去搜查溪右岸有沒有水道

而我跟惠英兩人去看明天上切點   我們想從乾溝上去往右側切去平台

因為我看見乾溝右側樹陰下有條橫向乾溝的白繩

(小樹上方的上切點)

(乾溝往下看) 

這條乾溝其實不是乾的   岩壁下有水流動 但不足以給13個人的大隊伍使用

不過乾溝好上  

我們兩沿著溝右邊上 繞上小樹上方 就看到這條白棉繩

看來有人從這裡上去    所以明天決定從此上去看看

而學弟的空拍機也傳出捷報  

溪右岸有水流  而且有小型的沙洲腹地  也因溪水下切旁有河階避風 

因此 整隊移動到溪右岸有水區域渣營



傍晚  平台上的玉穗社以上壟罩著一層雲霧 

雖沒有下雨  但似乎是冷鋒與暖空氣的對峙  

這次準備了小米  特地在營地煮小米粥  明日可以帶上去

而超群也準備了帶皮的烤豬肉 讓我多帶兩塊

希望大家準備的心意  可以讓周圍的老人家感到開心

 

XXXXXX

 

在關山警備道完工後(1931)   玉穗社的神祕面紗  漸漸的被揭開 

中之關駐在所(在馬路下切點的上方) 是可以望見玉穗山下的Tamahu

而最早 在1930年跟Aliman sikin 回到玉穗社

卻無法見到dahu ali的台東里壟支廳巡查小林正樹 

他僅到Aliman sikin住的地區馬斯利鹿克

但成功的讓Aliman sikin 去勸說Dahu ali 歸順

加上Dahu ali 主動與大分駐在所警部補吉田的見面 

都顯示他開始有和解歸順的想法  

因而藉由梅山社頭目的安排引薦 在1932年

中之關的巡查石田良民  得以第一個進入玉穗社 Dahu ali居住區域 Masurara 

同時 Dahu ali也跟隨石田到中之關參觀   見到了警部補新盛宗吾

隨後  新盛宗吾也立馬去玉穗社拜訪

揭開了這個區域的神秘面紗

1933年 2月 玉穗社族人受邀去台北觀光

4月和解歸順後  Dahu ali仍居住在玉穗社   直到1939 搬遷到勤和之前 

還有日人拜訪Dahu ali的家屋    並留下重要的描述與資料

列出 阿伯學長的以下翻譯

德永芳雄『裏新高から關山越へ』http://54.250.185.57/2023/05/02/%e5%be%9e%e8%a3%8f%e6%96%b0%e9%ab%98%e5%be%80%e9%97%9c%e5%b1%b1%e8%b6%8a%e5%b6%ba%e9%81%93/

   吉井隆盛『裏新高を征く』  http://54.250.185.57/2023/05/03/%e9%81%a0%e5%be%81%e8%a3%8f%e6%96%b0%e9%ab%98%e5%90%89%e4%ba%95%e9%9a%86%e6%88%90/

宮村堅彌『本島最後歸順蕃ラホアレの本據タマホを探る』 


其中是1936年的吉井隆盛,平澤龜一郎,坂田寅吉,愛垣諄,瀨川孝吉,德永芳雄~

這次的拜訪 (警部補 新盛宗吾還帶著玉穗社的族人來協助)

在瀨川孝吉的出版書籍"台灣原住民族影像誌-布農族篇"

可以看見 家屋的照片 家族合照 與到訪時的宴客情況

而  吉井隆盛發表在台灣時報的文章描述從雲峰到玉穗社的路途

(他在1930年 從日八上新康經過雲峰在往三叉出清水溪

恐懼那時還歸順的Dahu ali   往三叉山下還發現了嘉明湖)

還有德永芳雄的文章裡 還附上了從大水窟往南一路到中之關的路線圖

提到" 從雲峰與玉穗山之間的鞍部

橫切玉穗山的東南斜向西

下往南方長長綿延的稜線後

看到左方有蕃屋

下稜線一陣子之後再進入左側蒼鬱的繁茂森林 "

從文字搭配著圖 (雖沒有劃出玉穗山南陵)  可以揣測玉穗山下去玉穗社的情況  

而 千千岩助太郎 在1935年開始進行17趟共10年的台灣的高砂族住家踏查測繪

在1938年1月2日來到高雄州旗山郡タマホ社

詳細的手繪測量出Dahu ali的家屋

並在"臺灣高砂族住家の研究 第2 報(第3 編ブヌン族の建築)"裡發表

室內平面圖 

 https://tm.ncl.edu.tw/article?u=008_104_000037&lang=chn

最後 也是1938年7月的宮村堅彌  同樣由新盛警部補與石田巡察的陪伴

來到玉穗社Dahu ali家裡拜訪  留下跟Dahu ali家人互動有趣的描述

 

由於這麼多文章可以來參考比對  通往玉穗社的道路或是Dahu ali的家屋

反而   讓現在去過Dahu ali 舊居地遺址的人對於遺址而感到疑惑

似乎 現在這個有石頭堆疊矮牆壁的遺址

不太像1936瀨川照片裡的那棟全部檜木蓋成的大房子 

再整理一下  

193幾那時日人到訪的那個家屋環境    跟現在的遺址差異

 

 

從1936年 吉井隆盛描述   

家屋在海拔1400公尺  離溪底152公尺的地方  主要建築"面向西南"  只有兩戶 

位置海拔描述與現在看到的遺址很接近 

但我沒有測現在遺址的面向方位    因此無法判定

但印象門口是向著荖濃溪方向的推測起來似乎是面朝西北 

 

而可以跟吉井隆盛呼應的   是一起拜訪的平澤龜一郎   

在最後的拉比勇書中附上平澤龜一郎的兒子平澤勳所提供的手繪(P261)  劃出家屋也是"面向西南"

 

(from 瀨川孝吉 台灣原住民族影像誌 布農族篇P108 )

在瀨川的書上除了家屋照之外  還附上了千千岩氏的平面圖 

有趣的是 住家"面向東北"  (其實跟平澤勳所附的圖很像,只是指北的箭頭方向相反)

在瀨川所拍攝的 Dahu ali家屋照片   其背後有條矮山丘後面很像隔一條溪谷

然後最後對面的山坡有崩塌

另外拍攝者似乎站在較高處(或許也是小山丘)    

跟現在的遺址兩側與前方是開闊的平台以及平台前端崩塌直下老農溪谷的現狀   差異很大

 

而在1988年林古松前輩(同行為楊南郡老師) 調查Tamahu時,描述的是

家屋坐南朝北,僅剩屋後的疊石牆面 (林古松 玉山國家公園關山越嶺古道調查研究報告(一)P97)

  


由於我沒有在現場測定遺址朝向的方位
回來再用peak finder來推測

 用 peakfinder 軟體  輸入現在遺址的位置   

讓遺址"面向西南"時   遺址背後(是東北方)的陵線圖

可以看到   

家屋它背後是玉德山 下方是荖濃溪谷 

這與瀨川照片上的家屋照片背景差異很大

 

若設定家屋位置為坐南朝北如林古松前輩的報告   

家屋背後(南邊)可以看見庫哈諾辛延伸下來的長陵  而中之關位在長陵尾

這個陵線圖似乎比較像瀨川的照片   但家屋後方的矮陵卻不像

 

或許家屋不是那麼地座南朝北而是稍稍的偏座西南西,朝東北東的話 

就比較像瀨川那張照片背後的陵線了   

或許  希望下次拜訪遺址的山友們可以測量一下   看看到底門口是否對是朝向東北東的??

不過 從魯地圖上來看 

遺址門口朝東北東 或是朝東是有點怪異的  遺址朝向西北或是北比較接近現在看到的~

 

另外   這次有往遺址後方靠山坡面走進去一點

也是有片小空地  地勢略高一點  兩邊的植坡也高一點  但地面的芒萁很高很密  只好拍照沒進入

但是 也沒有測量這個腹地的方向性    總覺得這個腹地不大一樣

  

而   Dahu ali過世之後  大兒子Subali有帶著兄弟與家族 

再度回到 Dahu ali的舊居  生活八年   

或許    因為家族回來居住而有所改變 

 雖然對於現在的遺址有非常多的疑問

不管如何     

仍很高興的拜訪拉荷阿雷家屋遺址之處


D2

7:30 C1重裝出發H1208-7:46玉穗社旁乾溝入口靠右側上切H1234-

7:51 小樹後方轉邊坡H1271-7:53邊坡遇白繩,沿繩爬



我們朝著昨天勘察的乾溝 從乾溝的右邊岩壁往上爬

很快地就能繞過小樹來到它後方  就看到一條白繩斜向往上

這條白繩拉的鬆散  但我腳下的路還蠻清楚踏實的  只是陡了些  還不至於要拉繩


 

8:02 沒繩,路有崩,土鬆,邊坡樹有砍痕,我拉樹根硬上,其他兩人從另一側硬上,上去後開繩-

8:31上到好站的地方,超群去放繩給大家用,我沿乾溝側的小陵上H1286-

8:49 遇平台有開墾駁坎H1335,小休等大家



倒是 過了繩子固定點之後再往上  就發現路徑不明  腳下的土鬆散 

應該是被踩崩掉或是後來崩掉  但 因為我看到有樹幹砍痕   因而直切往上切

但土實在鬆散很不好踩  而不穩的樹藤纏繞 手點不大好 根本也不能架繩固定

我乾脆就硬爬上去  而超群也在我隔壁拉樹藤硬爬  惠英先橫移往前一點再硬爬上去

總之 我們三人都先上一階 然後繼續在很陡的坡面上往上之字一段

才有機會停歇採穩 放背包   

而超群與惠英才能下放繩子  下方其他的夥伴也分別架繩固定拉上來

我繼續往乾溝方向橫移  橫移是因為跟到一條路 雖方向朝乾溝

但發現往乾溝移動的時候有條陵比較好上

因此才順著小陵慢慢上到平緩處  平緩處有兩區疊石駁坎  但整個大平台就這裡有疊石駁坎

(有疊石駁坎的耕地 )

似乎是耕地的疊石駁坎   等大家爬上來的同時也繞進去看看

但駁坎後面並沒有任何遺構 到是有路徑(獸徑)繞去乾溝上源 

 

9:00 出發往左去家屋-9:09 Dahu ali家屋遺址H1321,祭告與小休-

10:05 出發,往遺址旁尾陵方向前進


我們穿越平坦的平台區   區域內地面其實落葉鋪地  蠻舒服的   





在平台靠山坡測  不時撿到菊花木的豆莢   

我想    沿路所見四處纏繞的樹藤   應該都是菊花木的枝幹吧


在家屋石牆後方 發現的一個很新的人為用水泥埋起來的大理石碑    當時覺得很奇怪

在遺址祭告後   停留一小時   我其實是四處繞繞想要找到與瀨川孝吉照片符合的地方

可惜大概只有遺址後方靠山坡測  有塊腹地 

但其他因為地勢平坦  反而都不大相似   

   

10:15遇陵尾開始上切H1383-11:52 土鬆難走的陡上到H1520 小休息-11:10出發,陡上-

11:43 太陡了,小腹地小休吃午餐H1661-12:21出發繼續陡上-13:05 H1830小休-13:20出發-

13:44 上到H1981山頭後鞍小休




由於這次的行程 還需要上爬到多尾蘭山

因此在遺址的停留時間並沒有辦法好好的擴大搜尋

而往多尾蘭山是從遺址先往它後方的大陵線方向緩慢上升

然後再抓1981山頭的一條西北陵  陡上 

才能從1981峰往2400的多尾蘭山頭爬

這半天的爬升近1000  是本日的大魔王   而且 我們還必須要背水

總之是條辛苦的陵阿

讓我不得不想起   Tamahu的原語是 mamuhu  真的走到疲勞痠痛 虛淚淚

 

13:57出發沿陵走,陵右側是個凹谷-14:00 走陵左獸徑,不上陵H1969-

14:14陵上小休H2046-14:26出發,沿陵陡上-15:04 陵上小空地小休H2181-

15:26出發繼續陡上-16:11多尾蘭山頭H2396-16:14山頭左側的平坦地紮營C2


而到了1981山頭之後  開始比較緩 

原本以為  等高線看起來是片平坦之地  但實際發現   小凹地不斷

我認為還是抓陵心走比較有路  雖然凹地有著獸竟可以接回陵上 

而別以為到多尾蘭就剩500的上升     這500可比前半段來的更辛苦

路更陡  有些腳點落差更大  暴露也更多  瘦陵也較明顯  坡面又更粉不好踏



最後快到多尾蘭山時也快5點了    這1000公尺爬了快7小時呢!


(隔天的補拍)

由於起霧天色已暗   我們往山頭左邊下方的平坦樹林找尋扎營點

剛好在一片楓紅鋪地的腹地  渣營  

才驚覺  多尾蘭的名字就是叫" Masurara"   也是指Tamahu 地區Dahu ali所居住的區域

而族語的意思 就是楓葉呢~~



 

XXXXXXX


(像是頂起一片天地的樹)  

原本  領隊打算要拜訪 玉穗山  海拔3045

玉穗山勢個渾圓的山體    也叫Tamahu

一天來回需要很早起床  因為這天我們還需要下到拉庫音溪床 紮營

沒想到  Masurara這個背水上升1000 已經Mamuhu了

因此  在昨晚的圍爐談話時   領隊做了投票表決  Tamahu山被犧牲打

我們只想優閒散步去看神木

多尾籃往玉穗山方向的陵線 海拔大概2500附近 

有幾棵檜木  是攀登玉穗山路途上的景點

我除了神木有點吸引我之外  就是多尾蘭山頭周圍的小凹谷

所以  乾脆去程走陵往北 回程下去凹谷看看

而我們這次走到最大的神木 (好像如屏風一般的屏風神木) 

周圍有小平台也可以繞繞

回程   切往營地方向的凹谷 

凹谷裡面有顆橡實大板根  像是頂起一片天地   

下半天 要往東南陵方向陡下1000

我這次帶了雪地越野跑用的鈦製小冰爪  在松針鋪地陡坡上 發揮的淋漓盡致  

既使借用一支給夥伴物理老師  也能輕易下切

但我的膝蓋終究是不應該陡下太長  其實是蠻有壓力的

這段下切就以海拔1750附近的兩段岩石拉繩區需要小心

而路徑只要注意跟路以及布條輔助  就能找到路

3小時就能下到溪底   以至於我們這天推進到上切天池的那個匯流口

倒是 這個匯流口的腹地較小  加上兩岸崩塌岩壁多  不時傳來崩塌聲

讓我睡得不是很安穩

D3

7:40 輕裝先往東南向去看下午要下的陵-

7:41 要下的陵在一片松林下很陡,轉東北的陵,往多玉神木群-

8:51 2516,開始神木群-9:08 最大的神木H2405,小休繞繞-9:30 回程

10:36 右下切往谷地H2355-10:45 有板根的栲類的大樹,拍照H2352-11:00回到營地午餐


(學姊幫忙拍的美照)

 

12:10重裝出發,往東南向要下拉庫音溪的陵-

13:00 H2033陵上小休-13:10 出發往布條右邊下,結果沒多久因植披很糟而繞了一圈 

-13:20 修正回主陵繼續下H1971-

13:46 拉白色尼龍繩H1783-13:50 黑色主繩處H1736-

13:56 樹幹上橘黃色胖胖登山隊布條旁繼續岩壁陡下-

14:36 樹林裡落葉滿佈的陡下路徑上有山豬頭骨H1584-

14:40下到大碎石平台H1567往右側雜木林切(注意布條)-

14:48 往小缺口旁拉藤蔓下(巨大藤蔓貼壁,有腳點手點,有綁布條)-

14:52 下到拉庫音溪床邊河階小休

(下午場  上半段是松針林的陡下)



(第一條拉繩還算簡單)




第二條黑主繩 就又垂直又長   而且接下來也是落差很大的陡下  

由於會有落石被踢下來   都必須要小心下方的夥伴  


最後在陵右側 靠岩壁上的樹藤(不知道是不是菊花木)

可拉可踩得下到溪邊的堆積河階平台

在溪邊小休 等後面的夥伴時  才發現有另一隊4人從雲峰下來

聽他們說 還有另一隊大隊五在後面 

而我們的時間比較充裕  因此領隊還是覺得往前推進 找個好渣營的地方 

 

15:15 出發,從河階旁繞過小山頭不走主流到拉庫音溪下游右岸-

15:47 拉庫音溪水小都很好走很好過,第一個U-

16:52 到達匯流口,先過支流後,在支流的左岸邊有沙地腹地,在此渣營H1353 C3

明天的上切點就在背後的岩壁上.





因為拉庫音溪水量不大  加上溪谷開闊 水道不大  下溯大多走在岸邊的陸地上

倒是要注意 不要太靠近岸邊山壁  因為隨時都有小型落石  

而溪床上不時有明顯的水鹿高速公路  所以也跟著這種道路  平坦而好走

因此 不到2小時  我們很快就到達下游隔天要上切天池的那個匯流口

可惜  匯流口在主流兩岸沒有平坦的腹地  加上落石聲很多 

我們往支流走  匯流處支流的左岸那條陵就是上切點


(上切點的岩壁 以及上方的陵線)

而在上切點下方 離溪水較近的地方  剛好有一小塊腹地  

大家擠在一起   還算安全

這個位置其實是不好中的最好了    

主要是拉庫音溪主流兩岸的山壁 不斷的有小落石  


而沿途開闊溪床上 風勢大   唯此匯流口風較小  而且岩壁比較穩定  
而我睡的小空間 旁邊大石頭堆疊都處於一種 "不穩定下的平衡"

只要有地震  都可能崩下一顆  那我就GG了 

所以  整晚有點睡的壓力不小  

 下次個人外帳還是找個小一點的  不然溪谷常常沒有空間~

 

 XXXXXX

最後一天 我們是從天池下方的東北陵尾上切    一路爬升700   

大概海拔1430 的瘦陵平台上 有個石板圍牆遺構 

而海拔1600附近  可以回望 多尾蘭山與雲峰

接下來也是陡上爬升回到天池下方的馬路 

我們其實沿途休息不少   大概是3-4小時可以完成這段  


D4

C3 8:00 重裝出發,從營地後方的岩壁有階可以爬H1338-

8:12 上道岩壁上的平台H1386,可以看見有條碎石路往左上方樹林上切-

8:18 粉碎陡坡上有綁紅色扁帶H1414-8:21 上到陵尾的岩石平台H1414小休-

8:34出發,沿陵爬-8:38 陵左平台有石板屋遺構H1463,大休拍照-

9:18出發-9:54 轉陵上平台H1596,展望多尾蘭山跟雲峰(玉穗山被擋)-

10:17八寶粥鐵櫃堆H1695小休-10:36出發-10:56 H1850小休-

11:07出發-12:03 廢棄塑膠籃平台(可能有工寮)H2121,

從平台右邊原繞在陡爬最後一段-

12:09 上到公路邊H2157,結束此次行程,

最後要上到馬路前路陡又雜,前面一點有公路里程標示24K.



營地背後的岩壁就是上切點  剛好岩壁有岩階可以踩踏上到上層平台


由上層再往陵尾的方向走去  


就能看到一條歲石頭路延伸往上面的樹林走


因為路面落葉多 比較陡 有紅色的傘帶可以拉


翻上陵尾的小平台H1400  先停等後面的 

然後就是沿著陵往上爬了



有石板圍牆的遺構 旁邊就是崩壁直接塌到溪底  

雖然有一說是家屋遺址  但因為這遺址的門口 開的方向不再中間  不太像是家屋

而我也無法判定屋內有沒有三石灶  但不管如何  我也在此感謝拉庫音溪流域裡的祖靈們一路的保佑

在最後的拉比勇書上 地圖標記上了 Aliman sikin家族所居住的 馬斯利鹿克

是位於關山嶺山往西北延伸下拉庫音溪的陵

其實就在隔壁條陵   

  不知道  這條陵是否屬於他們的領域呢?


懷著感謝的心  一路往上爬升  

陡升轉彎之處  回望才發現   Masurara 以及雲峰在我們身後

而右邊  往左斜的那條長陵就是Aliman sikin家族所居住的 馬斯利鹿克~

而書上提到 Aliman sikin 所居住的馬斯利鹿克 是比較寒冷 小米生長不像Masurara 那樣好的地方

也因此 Aliman sikin的最小女兒 puni營養不良 

才會剛好讓霧鹿駐在所警手和昧的妻子來哺育

 還記得 在2020年 在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

有個"烈日疊影-何昧典藏早期海端鄉影像故事展"


照片 from (https://ihc.cip.gov.tw/EJournal/EJournalCat/614  )

在 謝博剛-老照片作為最常民化的文獻:以一批日治時期臺東里壠支廳布農族地區影像資料為例(上)

 https://ihc.cip.gov.tw/EJournal/EJournalCat/537  

那位1930年處心積慮跟著 Aliman sikin 到馬利斯鹿克  卻無法見到Dahu ali的 小林正樹

最後在得知 Aliman sikin的小女兒被和昧的妻子哺育  

因此也運用了懷柔的手段讓Aliman 歸順 並遷移到里壟山社 

而當時留下了一張照片 和昧的後代保留著

照片裡 正可以看見這些人物  和昧與他的兒子

Aliman 與霧鹿社頭目  然後就是小林正樹  

 

接下來的路在樹林裡爬升   這條路線應該蠻多人利用下溪的

因為 看見蠻多寶特瓶路標 還有保力達 八寶粥鐵罐

最後到達南橫公路上的天池 路標大概是24公里指標後面一點  結束整個O型行程

雖然 玉穗社不過是1917年~1939年這段期間

而大致分為三個區域  郡大社追隨者  Aliman sikin家族與部分族人  然後就是Dahu ali家族

只可惜 資料文獻沒有蒐尋得清楚  也或許這些家族後代有自行整理 而我沒有搜尋到

希望也能像東部布農這些舊社一樣 慢慢的累積資料溯源~~ 

( 我覺得至少  Dahu ali後代曾孫  顏國昌有將日治時期的戶籍謄本並簡單地把族譜整理

在"日本統治下布農族所發生的歷史事件〈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 )

 

家族合影成珍貴紀錄 拉荷阿雷孫憶當時情景(原民台) https://youtu.be/Wt-X2T44R00

 

----- --------




20240810_12 見晴工作站、布那漢上、多聞溪工作站

(見晴步道之後過高繞到見晴工作站索道發送點前的軌道路蠻多很美的路段) 說太平山林場的軌道與工作站 愛山野女孩  以及曾老師是大前輩 他們對於太平山的探訪又深入 又全面 雖然他們都沒有出書   在網誌以及臉書上都分享很多太平山林場的探勘呢 附上 愛山野女孩的網誌 新舊太平 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