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20180921 郡大無雙

1899年 日治40萬分之一 

(看到郡大溪兩岸 有許多社名 ) 

1907 日治5萬分之一番地地形圖

看的到  郡大山下 ハタランHetazan 社   

與   郡大溪與哈伊拉漏溪交會點旁 イムリ musu 還有

無雙山南方的 ハイラロ Hailazu

無雙山西北西側  的   マシタルン社 Masitalun 社 (馬西塔倫)

 

然後  匯流口 有些社  看不懂

比如: 駒盆西北陵下來烏龜島上標的ラクラク (Rakuraku? 社)  

以及  ワサスヘ一?   ウシロ?

郡大林道下屋瓦拉鼻溪之後腰遶經過的  タモホウ (tamohou?)

以及虛線的道路

1934日治30萬分之一台灣全圖

有漢字的無雙  イムリ 社   與右邊的ハイラロ Hailazu

郡大山下 ハタランHetazan 社

ラクラク (Rakuraku? 社) 

還有中之線的駐在所 多了一個ホクラウ  

1939 日治30萬分之一台灣全圖

無雙山南面的社 還有駒盆西北陵下的烏龜島上的舊社都沒了~ 

但怎麼來個  タモホ?? 

from   1936年  的日據時期新高郡轄內概況

https://tm.ncl.edu.tw/search_result?query_words=%E6%96%B0%E9%AB%98%E7%A4%BE

 寫到

中之線的警官駐在所位置 有設一個在マシタルン  Masitalun

無雙    以及   ホクラウ

八通關駐在所 以及其他駐在所

 

1923~1932   無雙社(Imusu)  以及 Hailazu 移往Imusu 

from 葉高華  日本時代集團移住對原住民社會網絡的影響: 新高郡的案例

 以上    是把可以找到的地圖    

相對於

無雙社的位置名稱   以及 中之線完成後所設立駐在所位置


XXXXXXXXXX

以下  是節錄 

中之線警備道 鄭安睎

前言:

「中之線警備道」,係日據時代所開鑿的警備監視道之一,約修築於大正初年,

道路的方向是呈現南北走向,由於沿著郡大溪,因此又被稱為「郡大溪古道」,

大概路線是從加年端社(實際上是拉夫郎社)越過丹大溪,陡上至對岸的西諾扣社,

再繞過東巒大北山西稜緩坡的卡特格蘭社,延長至八通關越嶺道的觀高駐在所,

全長共十七日里(約六十七公里),

是溝通關門古道與日據時代八通關越嶺道之間的聯絡路線,

因而被稱為「中之線」。

日據時代,臺灣總督府佐九間左馬太總督實行「五個年理蕃計劃」下,

廣設山地駐在所,並沒收了山地原住民的槍械彈藥,

也導致當時的布農族的蕃情不穩,

日本當局為了監視郡大溪、丹大溪流域一帶的布農族,

增修了幾條警備監視道路,

「中之線警備道」即是其中的一條。

日本當年修築此條警備道的原因,是為了應付日益猖獗的「蕃害」,

其目的是為了加強控制布農族的部落,避免「出草」等不法行為。

路線主要經過的布農族兩大社群,一為郡社群,另一為巒社群,

沿路上的主要部落有哈伊拉漏社、喀塔朗社、無雙社、

馬西塔隆社、本鄉社、郡大社、伊巴厚社、

望鞍社、卡特格蘭社、西諾扣社等等。

途中也經過幾個駐在所,主要有觀高駐在所、馬西塔隆駐在所、

本鄉駐在所、郡大駐在所、伊巴厚駐在所、

望鞍駐在所、卡特格蘭駐在所、西諾扣駐在所等等。

 (不知道是不是 書上寫的這些....)

 

XXXXXXXXX

無雙社  是南三段下山會經過的舊社

往往經過那裏的時候  會驚豔有一大片 比足球場還大  非常大的平台

還有恐怖的虎頭蜂窩掛高樹上

 

我那一年只敢  頭低低 

 安靜地慢慢等速穿越這個平台  

直到來到西側靠溪谷的松林下 

才敢鬆一口氣   

因此  連看都沒看清楚  這無雙社  是怎樣

只記得  經過一矮牆  順手把牆邊的酒瓶 放在牆上   

(三年前)

(三年後)

三年了   

這次其實並非要來無雙社的

原本規劃的行程是這樣的

沒錯~~沒看錯  完全沒有要去無雙的  是吧~~

這行程  完全沒有考慮  山竹颱風的影響

打得我一團亂  最後 延後出發

而行程也不是原本的備案


因為擔心紅葉溪以及花東風災後的恢復問題 而放棄的丹大地區

改直接探黃當擴以及駒盆區域

想說都颱風過一個禮拜  西部中部地區的雨量沒有花東3-500來的多

應該是沒有甚麼影響才是  所以深深覺得這樣的十天探黃當擴以及駒盆陵

會有滿滿的回憶跟鹿角   事實上........

XXXXXXXX

出發了~~~   郡大林道走了第二次

覺得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經驗之後 覺得很好走

  天氣很棒  繞過35K鞍部告別18重溪谷 與金子清水陵之後 

我們看到的是行程安排的 馬博山頭及秀姑巒山頭

向我們灑下來的就是駒盆以及黃當擴兩條陵

站在林道上  正感到偉大的航道 能夠踏上  是多麼的榮幸

還有暗自喜悅想說  背包應該裝得下滿滿的鹿角鹿頭才是

XXXXX

反正D1開心到43K崩塌營地就好  

因此懶懶的天氣讓我們只到40K 就決定去渣營喝咖啡

只因為40K 溪溝有水.....

第一天 背很重嘛  總是要適應高度的.....(2500是要適應啥???)


D2的預計渣營點也是散漫的到烏龜島

H1558上面的平台去渣營?

目的  是要找時間慢慢看烏龜島上方的舊社

阿澤問我要不要先上去平台 在下來拿水

我想到時候看看摟..不知道   紀錄上說的恐怖橫渡路線是有多恐怖

 烏瓦拉鼻往駒盆 過郡大溪 (我們相反)

2011

2013/09/13~22

2017/12/28

天狼中嚮‧身騎郡馬走八關

郡大馬博嘆息

馬克經驗:3102.登山:馬博橫斷七天

1105 下至中之線警備道

1125 沿中之線警備道向南續行

錯過匯流口,折返。

1145 駁坎處沿路溪側邊緣尋找,發現黃色尼龍繩路條,好走!

1155 下到郡大溪畔礫灘,對岸大石頭上紅色路條迎風搖曳,午餐

 

1240-1255 過溪,過溪點在匯流口上溯約50m處淺灘,水深及膝

0925 無雙吊橋。

0938出發,腰繞至一駁坎處,推測為部落遺址,開始下切溪底。直直朝匯流口下切,各顯神通。

0950 下至溪邊,稍微往上游走一小段路約30。回到下溪點,對面山腰上約30米處有一紅色路條,再更上方還有一條從這裡過溪了。

(哈溪左岸應該要有個礫灘,可惜此時都在水中。右岸則是手腳點明確的岩壁,分成三層約十米)水深約到大腿

07:01 無雙吊橋

07:12 出發循溪流左岸往上游走。

07:28 溪流交會,取左岸續往上游。(取右走另一條溪流左岸往上游走)

08:15 渡溪(100公尺後,找適合的地方渡溪)(水深不到膝蓋)

 

1305 過完溪換裝出發,向東上切一段後,看到有架白繩的腰繞路,偏東南向繞上一巨石平台

 

 

 

 

 

1330 繞上平台,接上盆駒東南稜

1400 1558山頭鞍部

 

1040 過完溪。

1100 go,直直往稜線腰繞而上,一開始有三條連續紅色尼龍繩,路跡時而可見,沿途大致好走。

1117 上稜,本來以為是直接切上鞍部,後來發現應該會由左()方腰繞過1553山頭。

1140 橫渡加上小落差,手腳點不明確需小心通過,看了傘帶綁得很不錯又很新。而且這落差不抓傘帶還真是有點不太好下,然後他就斷了。

1145 1553鞍部,平坦,可紮多頂帳篷。

1216 台大記錄提及的頭目的家

08:21 出發

攀爬溪床旁階層地形,找到小徑穿越。溪流過後岩壁上找到吊橋遺跡,而後循岩壁橫渡,路徑似有若無,但想必之前是附近往來要道。間歇看到登山布條,心中篤定不少,雖然布條很有年代。接近一個鐘頭,終於結束驚心動魄的橫渡路線,攀上稜線平台

08:48 橫渡,危險地形,有舊路。

09:13 平台, h1563m

09:21 出發

09:33 斜坡駁坎群,19.49kmh1589m

09:49 部落遺址h1621m

 

一切都很美好   從林道45K開始下 經過恐怖的虎頭蜂警戒區

陡下已經不是重點

(但  走了三次的結論是  我真的覺得下~~比爬上林道還辛苦...)

只有虎頭蜂壓力之下到烏瓦拉鼻溪

爬上了舊社的平台 

這個舊社也好大  不過一路上  都看到耕地的駁坎

樹林裡面都是耕地的駁坎

或是   祭祀的平台


還因為阿鴻踩到一群虎頭蜂

(他真厲害  走路都沒在看)

被丁之後我們就開始在腰遶山路上奔跑

驚嚇指數 只有被虎頭蜂叮過的才知道

直下到  無雙吊橋  鬆口氣(因為上風處)

去看看 三年沒來的吊橋有沒有斷掉

(當然是沒有   不然  葉姓山友 就不會被罰錢了)

最重要的是看看底下的郡大溪水

印象  吊橋下的郡大溪是急的~ 也就沒甚麼想法

準備延著吊橋延伸的警備道往關高方向  橫腰走過去  

一開始要在蕨類倒木穿越  看起來植物很多 但隱約感覺有路

只是倒木崩土把路給蓋了  然後又長滿的蕨類跟雜草 然後又倒木下來

不過 走沒多久 快到舊社平台  路底又出現了  


 樹林裡隱約可以看見下方靠近溪的地方有平台 

還可以看見滾滾的溪水  (沒錯...就是滾滾的溪水)

 我們先往路底的樹林走過去

發現  這裡是一大片的平台有些駁坎牆遺跡

平台門口 有個祭祀的石堆   石堆上放著小時候看過的汽水瓶

這裡應該是學生隊伍說的舊部落駁坎遺跡吧

阿澤說 它們以前調查有住這裡   

我們放下背包 四處隨便的看了看 


甚至  在駁坎堆裡找到了 白鹿的清酒瓶

但  舊社先不管他  因為今天先看看可不可以過溪

 先從這個平台下溪去看水量吧~

因為...在上面看起來...水量有點驚人

學生隊的紀錄有提到這個平台有路可下溪

的確  看起來就像住在這平台上舊社  的取水之路

平台一層層

之字路往匯流口的大石平台走下去~

 站在離溪邊匯流口最下面一層的平台

 看著哈伊拉漏 與郡大溪的兩條滾水..沒看錯  怎麼是這麼的濁....

人家  馬克的溪水  沒有那麼濁耶

https://www.markchoo.com.tw/mark/3102/photo/71

而他照片裡的大石頭都在水面下阿....哪來浮出水面還乾的!

有點吃驚了我...心理面想著我的過溪點.....

三人  慢慢沿著郡大溪左岸岩壁  下到溪邊  

我看到呆了...這.小短瀑..水量有點驚人  而且..流速還蠻猛的

我嘗試走進去水....才沒到1/3 的溪寬...已經到我的膝蓋了...

還衝勁很大呢....阿鴻更往前推...到胯下了

哇...以我的情況..大概是會飄起來然後沖倒....沖走...

如果沒有確保  沒有人在前面拉繩..  我自己應該也有點難前進


我決定  在舊社平台 渣營等水小

今天先看一下兩岸的固定點跟對岸的上岸點

剛好  上游短瀑出來的水量都是直衝帶向右岸

想等水小的時候探看看哪邊可以鐘擺順流衝過去右岸

在岸邊  架了大石頭夾著兩根木頭 

作為明天判斷水位有沒有退的標準

三人拿了水    上了舊社平台  趕緊打理了營地

有點傷心的度過這天

因為 傍晚跟半夜都下了雨

讓我擔憂了水量

XXXX

 D3 天氣好  安靜地吃完早餐

看到山豬一家人從旁般的山壁走過去 

我心裡面雖然很驚奇這邊動物很多 

 但仍想著我的O型行程延後時   要放棄那個點

大概是水量 還有昨晚的雨 有點讓我稍稍的沒有動力

而且 下溪去看水量 絲毫沒有減少...令人傷心

更糟的是D3下午一場午後雷陣雨 非常大

下了兩小時之久.....

還好我們把別隊藏在大樹下的帆布 搭起來

作為避雨之用    這個基地慢慢地開始有了建設

水量大也就算了  這場大雨 水量會減少嗎?

當然  D4我們喪氣地又下了溪 去看

岸邊的兩根大木頭早就沖走了....石頭還是淹沒在溪水裡

 喪氣之餘   步調開始慢了起來 回報的留守人之後

開始漫天的談論人生的道理

還有未來嚮往的登山路線  以及對崇敬山友的看法

還有亂七八糟再去拚的郡大走觀高的想法

大致上  就是困守在這舊社的平台  無奈裡的自我放逐吧

因此在大雨過後感覺天氣穩定但看完水量還是大的D4

我們決定去無雙社  南三段都沒有好好看

趁著有空 再來去走那個我怕得要死的吊橋吧


 從平台水平回吊橋頭  看到郡大溪邊

我感覺  馬克是直接從吊橋旁下切沿溪邊巨石平台走 往郡大溪上游的

看起來很好走 

不像我們有點沿著這中支線往南切到舊社平台

往北就是到吊橋頭

看到阿澤半蹲半扶的走過去

我想...都三年了  我崩塌抱石垂降這摩多次了

應該膽子有大了吧

原來...真的有進步

但...大概是無雙吊橋真的太長了...快到尾聲

還是有超出我的極限  腳開始抖了

而且...幹嘛橋板還破掉阿....

反正   我還是露出了掙扎的臉色   

苦命的想要逃出條橋的魔掌腳卻很難移動

就是過去了......

無雙那頭 橋頭上布滿了南三段輝煌的布條

 三年了又變多又有新的了  上面還有我認識的人的簽名  

我慢慢踏著路  順著山壁 湧起了我那時的心境

那時因為稍稍脫離的虎頭蜂的威脅    

但還有一段 以及要過恐怖的無雙吊橋 

因此還不能放鬆

而我現在  往上走 前兩天虎頭蜂的恐怖又上來了  

大家都不太敢大聲嚷  腳步輕移

轉彎上到第一個平台  

 才發現一隻大山豬在倒塌的布農工作小屋裡 

隨興亂逛  都沒發現我們呢



等大山豬逛到發現我們之後  

他散漫的往旁邊的山壁慢慢離去  

我們才沿著工作小屋旁的之字路徑上爬  

山坡都是一層層開墾的駁坎

規模小小的 然後在翻上一層  

來到山谷裡的無雙社的超級大平台

那年  怕虎頭蜂  低著頭走  

如今回來這裡  還是不太敢大聲嚷

直抬頭檢視到底哪個高樹上頭還有虎頭蜂的

一路慢慢輕聲移步的 來到一條大路

 眼前有兩層的駁坎牆

腳下路怎麼這麼平均size~

經過2年跟古道組走駐在所的鍛鍊之後

這無雙社裡的建築硬體怎麼這麼眼熟呢

這應該是日本人的東西吧~~不是布農族人的吧~

(事後   回來看中之線的駐在所  才發現  無雙設有駐在所)

我想   這裡應該有駐在所  ~我拿起了綠色的清酒瓶

也在駁坎牆內  地上有許多玻璃瓶子的碎片  

往上繼續繞  

也發現有陶片 跟瓷器碎片  

居然 連磨薑或是哇沙比的 磨薑器也發現了


這.....肯定不是布農族人的拉~~

這個駁坎區域內四周都是日本人生活上的遺留物跡

而筆直的路 往旁邊一看  

就是駐在所門口前的浮築橋吧~

而駁坎牆上 也有槍眼~~

布農族人不會這麼蓋自己的屋舍的

這大概30坪以上的空間  應該是駔在所  

我往上繼續走   後面開闊地 長滿了植物  

稀疏的幾科樹旁 還有著房子牆面的駁坎牆


這些比較可能是族人的屋舍~~~

雖然想再往裡面四處繞繞~~ 

卻因為擔心虎頭蜂 而不敢向裡推 

就此打住    回去駐在所上 看看有沒有寶物了

逛完了 無雙  下到吊橋之前  我ˊ一直在想

警備道 到底是怎麼延伸到無雙社的

應該不是這樣上來的 

 難道整個谷地比較靠北面下道吊橋附近的嗎?

上去無雙之前  跟警備道平行的左側 有個平台


那裏會不會是警備道

因此  回程下去時  我們直接切過去看  

並沒有發現甚麼古道遺跡  

平台只有獵人的破帆布  還有垃圾  只好水平切回吊橋


又要來驚一下



XXXXXX



(哈伊拉漏 怎麼還是泥流滾滾)

D5   聽說今天是中秋節   

早上去探了下水.....感覺水有點小了 

 邊邊的石頭有露出較多的岩面

但仍湍急  我們嘗試推出去到溪中段 

   嘗試推進覺得水流很猛 架繩讓阿鴻輕裝先鋒看看

測試之後覺得輕裝是有機會但要嘗試 

 而重裝有困難 

三人一致覺得明天或許有機會輕裝過去 

而那是我們最後一天 

 或許烏龜島的舊社看看

回到營地  

來探探中之線往觀高的路況

我一直疑問著  

這營地上的平台上 怎會有路經過 

印象中  以為中之線 只到無雙 

那麼這條明顯很像古道的路底

是幹嘛 

 難道不是中 支線嗎

回來查了資訊  

真的是有紀錄 中之現有到關高

而且 中間 還有設一個駐在所

ホクラウ

這條環狀過平台的路還有加強路基的駁坎呢

(一條右往左上的路  以及一條從右上下左的路交會)

(左邊路與右邊路交會)


 我們嘗試往關高走去




 轉個彎之後  路底完全被繃土給埋了  坡面很陡 腳點很小  下面是滾滾俊大溪耶

盡頭還是個崩塌

雖然崩塌上有些植被      起初我們覺得是落石  後來才發現

是水鹿或山羊之類的在上面走 還有猴子

住了幾天  這裡的動物真的多   

本來想上切或下切 再往前推

但虎頭蜂巡邏蜂又來繞  搞得我們有點煩

只好回撤往上切  走走這個舊社平台上的陵吧

地頭上  這個平台剛好是條陵下的平台  往下就是垂直的菌大溪

我們回頭延平台上方的陵走

這條陵上有點陡  但到處是動物的路跡  難怪白天晚上都是動物

大家都在我們頭上跑來跑去的

上到1500  眼前有點禿出來的就是烏龜島上的楓林平台

阿澤說  那個平台不錯  楓林下 是很好的營地

就是水要下去俊大溪拿

透過樹梢  往對岸陵線上爬  那就是原本我規劃的路線  

可惜  今天沒重裝上去 就是沒機會了  

明天是輕裝過去的最後一天~我想水量可行就去探探 

然後再回郡大林道 提早回家吧~

三人在這小空地上嘆氣著看著  對面美好的路線 

我提議  晚上去溪邊烤火吧~~~

吃完了晚餐   三人趁著月光下了溪

想把一肚子的不情願  都燒掉

火燒得好望   或許是中之線上的祖先們 

很久沒有把灶上的火在點起來 

那麼  就讓我們三人把沿途舊社的灶 都然起火吧~~ 

就讓煙順著郡大溪谷一路飄   布滿整個溪谷阿


XXXXXXXXXX

D6  

看到水量真的變小了



溪裡的石頭露出來變多了

昨天 跟阿鴻討論了長篇大論  

今天要怎麼過溪

看到水量   三人信心夠了 

在小瀑旁的大石用傘袋繞出來 扣上了D環綁上25米輔助繩

(過去之後拍的)

阿鴻把繩扣部分在身上  拉著繩往對岸盪

我們已經有討論過 上岸點..水沖的方向以及順流過去的方向 

大致已經找到可以上岸的點

大致上如下



一端在阿鴻手上 我也拉著固定繩這端 

 順著過去 然後阿澤身上綁一條傘帶~

拉在我身上 (若我V困了~他倆都可拉我)

沒想到傘帶太短...阿澤只好跟著我...

好在我因水流衝過去很快就到阿鴻那邊.....

阿澤就順著過來

而輔助繩再往上拉固定再杜鵑叢樹根 

回程我們要借用固定的輔助繩回營地



到岸後 沿著岩壁稍往下點 

 有岩隙可爬上大石平台

(路線就像我畫的)

上了平台 往上游走點  在之字往下游上爬一層平台

居然發現了 

已經退色的紅色布條 

那是秋姊 貓腿探勘的布條阿


順著這一層層的平台 走往郡大與哈伊拉漏會流點 

發現是個有人工特別鋪設的大平台 

我發現這裡有日本時代的人工鐵絲束 

 跟日本時代的吊橋鐵絲束很像

而且平台實在太平整 

 難道是有吊橋嗎?  

但看看對岸(營地下方)

我又沒有發現相對高度的平台  

而且對面有崩塌也無法判斷

還是中之線有往這邊的舊社 ラクラク (Rakuraku? 社)延伸嗎??







 事後回來想辦法查資料  一直都沒有查到    雖然馬克的紀錄也有提到

理論上如果舊社耕地 或是烏龜島上有舊社 

不要過俊大溪或是哈伊拉漏溪 就必須要有吊橋  

布農族人的藤橋或是木橋離溪底較近

若日人要管理舊社 那就會有人工吊橋

XXXXX  

從這個平台往右上爬   

其實這面山壁都是岩石材質 

 但還是有些路可以跟的

大致上右上 然後左橫渡 然後翻上小陵尾平台

往左翻過去往哈伊拉漏溪的方向繞   

從烏龜島的另一面 

  也就是北面繞然後從東面橫渡上爬到烏龜島H1558上面的松林平台





而所謂恐怖的橫渡路段  應該就是我上圖所秀的

快上到楓林平台之前 有一大面的岩壁   左側是直下的落差

雖然有繩子  但有點恐怖 若自己架會比較敢拉

輕裝是還好  但是重裝可能需要拉到繩子  

過了這段  翻上去  就沒有地形了

一片美麗而平坦的松林營地  缺點就是沒有水  但水也可以從俊大溪背上來

整個從鐵線束平台開始爬到平台大概輕裝花個20幾分鐘很快~

平台太安靜美好  

以至於我們在這裡亂晃亂繞  還吃了午餐

平台靠郡大溪邊緣很恐怖  

也是垂直下溪底 

 ( 但還是有路拉   營地往對面看也是直上...)

還可以看到無雙吊橋


我想要往地圖上 西北陵下來 大概 H1600左右  有個平台

那裏應該有甚麼東西可看  

 按紀錄或是阿澤說的  

 那裏有舊社  (這麼大的平台肯定可以住人啊)

烏龜島松林營地  上都是小丘  

往烏龜頸(地圖上等高線收窄)走之前 

就有兩處駁坎屋舍 

感覺是兩三棟相連或是隔間的屋舍  

不知道是否也是農用工寮

  而牆面倒塌嚴重  

比較沒有完整的格局可以看 



烏龜頸是瘦長的陵  走在陵上很舒服  一下子就準備陡升

陡升前會看見令人驚豔的大坡面一層層開墾駁坎層

ラクラク (Rakuraku? 社) 社的  

可比烏瓦拉鼻溪翻上去舊社的還壯觀


路就順著這個一層層的開墾駁坎往上爬 

 直到1600左右  可以看到前方右側綠色開闊的缺口  

往缺口走過去  就是H1600的平台了  

進去這片平台  

會非常訝異這裡可能比無雙小一號而已

但還是非常大的  

一走進去 就有矮牆  

但我覺得  這應該有點日人工事的建築

只是我找不到通往這建築的道路以及其他的證明

一進去就有幾棟矮牆 

 而且 也是有清酒瓶玻璃碎片  還有一些陶片  

亂逛的同時  也聽見水鹿被我們驚嚇逃跑的叫聲

我甚至 在裡面撿到一隻鹿角 

而整個平台靠駒盆西北陵面的坡面上散布著一排排的開墾駁坎 

可見這邊很多耕地阿 

 聽說上去2-300還有兩間超大的頭目屋子 

往平台裡面繞  面積應該有個 400公尺跑道大的大超場這麼大 

平台尾端有顆大核斗科的神木   說是神木  我是猜測 

  大到  阿鴻在其中一隻小手臂上爬  比例尺就看出這顆有多大

 我想  舊社的小孩肯定會爬上來的拉

平台靠山側有些空間似乎沒有農用工寮  


有個低窪點  會積水  

林子間  我還撿到以前 秋姊他們的布條呢


繞完了烏龜島上的平台  

我們並未在上去看頭目的屋舍  (事後有後悔)

下去回到 烏龜島下方的過溪平台

才發現  

原來還有大台中的藍色布條   

只是實在是看不出來 在樹林李




回到三層大岩石平台  離溪底的落差還很大

要往下切還有些植披  可以抓下  重裝要小心 

不過最後一層    還是拿出傘帶來  

 稍稍拉一下  從岩石裂隙下去  

在沿著岩壁面往上游走到過溪的點





阿澤先拉輔助繩過去  

然後傘帶綁我  

我隨著他後面沒多久 也拉輔助繩過

主要的水流是從上面小瀑沖下來的主流力道很強 

過來的時候是順著這條流的力道過來  

但回去

就要頂著這條流  

還好輕裝 加上 輔助繩可拉 

 我的力氣較小

也是差點拉不回自己  

最後 阿鴻拆掉繩  自己也拉輔助繩回來...

不知怎樣 他居然拉不回自己

我只好幫忙拉輔助繩  把他拉回來

過完溪  完成這趟行程至少的一個願望

回到岸邊把溼透的衣服烤乾   

昨晚  把岸邊可以燒的大木頭  都拿來燒了

沒想到還有一根 倒插在溪裡...乾脆 


混混山裡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

也很難得  這樣可以混日子

昨晚就已經衛星電話 聯繫好司機鳳翔跟地面留守人

才知道有個颱風生成 

 但似乎也不影響台灣

或許  

老天爺已經告訴我這個日子不適合我的行程  

以後  

還是不要牌這種週週有颱風 

 雖然颱風都往日本去

但心臟要大才能撐住的日期與過溪

混完了D6    D7又要小心地度過 虎頭蜂區 

然後陡爬回2500 

回去住黃喉貂小營地

 然後散漫的踢回郡大33K

這算是我登山的一堂撤退課吧

不過   能在山裡吃飽睡睡飽吃  真好~~


20240810_12 見晴工作站、布那漢上、多聞溪工作站

(見晴步道之後過高繞到見晴工作站索道發送點前的軌道路蠻多很美的路段) 說太平山林場的軌道與工作站 愛山野女孩  以及曾老師是大前輩 他們對於太平山的探訪又深入 又全面 雖然他們都沒有出書   在網誌以及臉書上都分享很多太平山林場的探勘呢 附上 愛山野女孩的網誌 新舊太平 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