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202503 Glee pie的藤編小包課程




(完成圖)

葛利老師   ( 應該是這個名字吧~~)
是我參加去年內本鹿回家的兩位主廚之一
葛利除了會煮菜做料理   還會織布 染色  編繩  藤編竹編 以及種田
目前租地耕種主力是馬鈴薯
  這次難得來台北開這個她設計的藤編小包
不然想學這個藤編小包的人 要到台東才行

材料: 
1. 籃身: 工業藤皮  4mm 100cm *23條
4mm 110cm*11條
2. 蟲繞用的細藤皮: 2mm 大概 100cm*3條
藤心: 2-3mm 大概100com 一條
3. 籃底纏繞: 4mm藤皮 大概 100cm 4條
方形金屬環*2
D字金屬環*2
活動小鉤環*2
日字調整用金屬環*1


背帶: 卡片織帶,色線來自泰國蒲葵村植物染(老師作的~無價)
小包扣:血藤種子打洞(冠濡~無價)
小包繫繩(冠儒~山羌皮革~無價)

模具: 忘了量 ~只好量完成的籐籃底為:  長15/寬7.5/高18-19cm
(高度比較不是重點,編到高度大概15-16公分才開始收~)

忘了量模具(小包底: 15*7.5公分)
模具上畫了中心十字線
先把11條(110cm,長的)藤皮量53公分中心位置線
以及22條(100cm,短的)藤皮
量50公分中心位置線
還有1條很長的(忘了多長??)藤皮前端量50公分長
這條最長的藤皮會是底部的最邊邊的一條橫向藤
在籃子立身時轉變為六角孔邊法的橫軸

所有的藤皮要先順一順  讓皮面順順的
另外也可以噴噴水  但不要太多免得起毛
工業藤有品質好的  老師推薦~~


<<開始起底的方格十字交叉>>
(圖一,右上區域的方格十字編法)
先取短的1條放置在模具橫線上
其中心位置要在十字交叉點上
在將長的一條藤皮 放置在上下垂直的那條直線上
這條藤皮要壓住橫向的短的藤 (在上)
而藤皮的中心位置也要對好在模具的十字交叉點

然後開始在模具的右上區域
依序放入第2條長的藤皮 (上下垂直) 中心點位置要在橫向藤皮位置
注意: 第1條是壓短的橫向藤皮(在上)
那麼右側第2條垂直藤皮就要被橫向藤皮壓住(在下)
第3條垂直藤皮就要在橫向藤皮的上面(在上)
而右上側區域總共要放入5條垂直的長的藤皮
所以先要抓好前面條藤皮之間的間隔
等將橫向的藤皮放好之後後面2條的間隔就比較好抓了
放入3條垂直的長的藤皮之後
開始放橫向的短的藤皮(這樣交叉做幾條比較可以固定)
先從中心位置往上開始放藤皮
前面的藤皮是被壓住的
往上的一條短的橫向藤皮就要是壓長的垂直的藤
編法都上下十字交叉的
右上側區域要放入11條橫的短的藤皮
所以要調整好藤皮藤皮之間方格的距離
最邊邊的藤皮要貼著模具的邊緣
最後用圖釘固定好轉角與中心點

(圖二,完成左上區域的方格十字編)
當右上側區域完成後
依序再從左邊上面區域放入垂直的長的藤
從中心往左放
因為中心位置上的垂直藤皮是壓著橫向的藤皮(在上)
所以左邊第1條垂直的長的藤皮要在下面(在下)
如此要放完5條垂直常的藤皮
最邊邊的藤皮要在模具邊緣
調整好方格間隔大小
完成後用圖釘固定轉角交疊的藤

(圖三, 完成下半部橫向短的10條藤皮,最後一條橫向最長的藤皮還沒放,此照片上下顛倒)
接下來將10條橫向的短的藤皮依上下十字交叉方式
從中心點往下開始放
注意這裡只有10條短的橫向藤
最後一條是要放最長的橫向藤
調整好方格間隔大小之後用圖釘固定角邊

(圖四  筆所指的是最長的橫向藤延伸出去的位置)
標記橫向藤延伸出去的位置  
這個位置就是籐籃立身的起點
先把籃底的藤皮往籃身方向折好
這樣在做起身的六角編會比較好編

<<立身的六角孔編>>

(圖五 起身~ 
最後一條最長的橫向藤轉變成六角孔編法的橫軸)
起身是將藍底的方格十字編轉為立起來的六角編
如圖五 
拿起最後一條最長的橫向藤  (此為模具的長邊,共23條短藤,通常此面籃身為背面)
轉向右上斜壓隔壁的藤(有先折過)
接下來(剩21條藤皮)兩個為一組的藤皮要上下交叉卡住從籃底往上轉折的部分
隔壁的藤與周圍藤皮上下交疊位置(原則就是要卡住)
第一條的最長的橫向藤要依一下上交叉卡住
如此形成六角孔(第一組只有5角形)

(圖七,第二個轉角, 被圖釘固定擋住)
如此以六角孔編法到第二個轉角時
(因剩下單一條藤沒有可以交叉卡住,要往右側轉)
可以發現這個籃底轉角的兩個藤皮只是包住轉角是活的,藤皮並沒有固定
這個轉角被圖釘釘住
等待完成籃身時要用纏繞來固定住~

(圖八,第三個轉角,已完成籃短邊)
短邊有11條長藤  因第一條轉向左去
兩兩一組交叉卡住做六角孔走到第三個轉角時
轉角的兩側各自有一組騰會交叉卡住然後會形成五角孔
整個包住卡住不會鬆脫~

(圖九,第二個籃底長邊完成,走到第四個轉角)
完成第三個轉角之後繼續六角孔邊玩第二個長邊
就會走到第四轉角
跟第二個轉角情況相同
是因為藤皮數量而會產生沒有固定的情況,到時纏底邊的時候會固定~
然後繼續把最後一個短邊以六角孔編法編完

(圖十,走回第一個轉角)
這條最長的藤皮原本是起底的最後一條橫向藤皮
它的作用是轉為立身的橫軸
一路作為六角孔編的橫軸一直繞著整個籃身

這種六角孔編法跟圓筒籃身的palagan 
或是方形kiri使用很多圈藤皮做橫軸的方式有點不同
一條藤從頭走到底更能夠加強籃子本身的堅韌度

如圖十,走回第一個轉角時開始第二層的六角孔編
這時起頭的六角孔會因為壓縮而有點不正六角
藤皮是活的,不影響功能~
如此一圈圈的編下去長高並同時調整六角孔洞維持正正的六角型
注意經過轉角時不要特意拉緊,維持藍身的圓弧度有助於轉變成鼓鼓的包包形狀
其次要注意的是左右交叉藤皮的施力度
我就是往右的藤拉得比往左的用力
以至於六角孔往右斜,而整個藤籃子有點斜向右了
(圖十一立身到高度大概15-16cm)
當六角孔編完四個轉角走到正面並立身到15-16公分時 
(背面是第一與第二轉角的長邊)
就可以停下來將準備進行籃子上緣的收編
但要先調整橫軸
要讓籃口呈現平整以及調整六角孔
(圖十二,我讓尾端的藤皮在籃身的短邊重疊,調整水平)
如圖十二
因為我的最後一層六角孔有點偏斜(每人的情況不同)
因此編到籃子的短邊來調整籃口的水平面
如此藤尾會與前一層的橫向藤重疊
這個位置靠近藤包頂蓋的轉折處
然後在籐包背面重疊一整層在剪去剩餘藤皮

(圖十三 在藤包的背面重疊到快到第二個轉角前)
這樣在背面的整個籃口的橫向藤皮有重疊到
加上這個地區也是籐包頂蓋轉彎處
有加強到一些

<< 籃身正面的藤皮反穿>>
(圖十四, 在抓好籃子的正面抓好要反穿藤皮的區域)
接下來要轉到正面 
籃子的正面要有一片藤皮反穿的地區
這片梯形的藤皮反穿區   可大可小
因為反穿所產生的緻密性會有加強硬度的效果
也有不透空看不清楚小包內的東西的效果
因此看個人的喜好來覺得這片梯形大小區域
我喜歡緻密的反穿區  也可能是因為我的六角孔不正
所以要反穿大區域來遮掉醜醜的六角孔~~
在兩兩交叉的一組藤皮裡    
往右斜上的藤皮就反折繼續往右下
圖十四是要反穿五層六角孔 
所以直接插入往下第五個橫向藤
(但後來我又改成第七層)


(圖十五,正面右側邊的反穿)
然後轉到正面右邊側身時想要有漸減的效果
所以慢慢減少層數
反穿的藤只會到側邊的中間
因為過了中間的藤皮要來做小包的頂蓋
(圖十六,正面左側邊的反穿位置)
而正面左側邊的反穿先抓到梯形區域轉角處

(圖十七,另一條往左上斜的藤皮反穿的方式)
而兩兩一組往左上斜的藤皮(藍色標記)則也是扭轉一下往後包過橫向的藤皮
從裡面穿出隔壁的反折的藤皮(紅色標記)
再穿入裡面繞過第二層橫向藤
再穿出壓過反折的藤皮 
如此到第5層再插入第五層的橫向藤皮
正面每一條都如此繁複的反折穿出
(圖十八 ,整個正面有反穿緻密的效果)
如此做完一整個正面
而正面左邊側邊先暫時做到中間點
因為剩下的一半的藤皮要做小包的頂蓋

(圖十九, 正面右側側邊)
正面右側側邊也是做到中間位置
剩餘的藤皮要做小包的頂蓋用

而有些六角孔沒有藤皮可以反穿的
可以事後用一段藤皮來補


<< 小包的頂蓋, 六角孔編>>
(圖二十,開始做小包的頂蓋)
在我的正面右側邊剛好是我兩條橫向藤重複的地區
(請見圖十二)
這個區域會有產生多一條往上走的藤皮
可以將這兩條相同方向的藤皮合併一起
而我在進行六角孔編的時候發現調整一下可以避免掉多一條藤皮的情況產生
但忘記拍照留下紀錄
不管如何  小包的頂蓋為六角孔編法
正面右側的起頭
就是將中間的一組藤皮往左上方斜的那一條轉折(如圖二十)作為橫軸
而往右上斜的藤皮會成為一整個頂蓋的側邊
然後依序往右邊編六角孔到籃身背面尾(也就是正面的左側邊)
相同的也將尾端的右上藤皮轉折當六角孔編的橫向藤皮重複穿入同一層橫軸
而往左上斜的藤皮會成為頂蓋的側邊
這樣同一層將會有兩條橫軸藤皮增加強度
每做一層 
六角孔的數量就會依層減少
最後也會成為一個梯形
(圖二十一 小包頂蓋完成圖)
我又忘記拍頂蓋正面完成照了~
大概做了9~10層六角孔的頂蓋
可以比一下頂蓋蓋到籃口下方的深度來做為停編的層數
而剩下的藤尾則是反穿穿入六角孔的一邊
也就是往右上斜的藤皮反折後往右下
順著相同方向的六角孔藤皮依序穿入疊好
左上斜的藤皮也是反折後順著相同方向上下穿入疊好
這樣縱向的藤皮也都有兩條藤皮加強強度
整個頂蓋會因為幾乎都有兩條藤重複相疊的穿插而有個弧度堅挺
(我又忘了拍照)

<< 籃口與頂蓋邊緣的收編 --雙蟲纏繞>>

(圖二十二,籃口與頂蓋邊緣收編加藤心)
籃口以及頂蓋邊緣要收編室使用雙蟲纏繞
這是我第一次學到的收編方法
雖然有本"台灣工藝技術叢書第三號" 
"藤繞的23種技法"裡面第九節"壓二蟲形捲繞"
有圖解這種技法
它是以二上二下的紋路呈現
葛利老師有提供台灣工藝的教學影片
而我自己的理解是
先做出雙套結
再從交叉處穿出繞回~

除了纏繞的技法之外
籃口與頂蓋外圍要加一條2-3mm的藤心加強
良好一圈外圍的藤心長度之後 
先削薄一端藤心讓頭尾藤心重複時不會過厚
固定藤心的一端讓頭尾重複的位置在籃身正面
然後從重複藤心的區域後方開始做雙蟲纏繞

(圖二十三,轉角處的藤心包覆上下藤皮加強)
要先提到的是
在頂蓋的轉角處 因為常常做開蓋的動作
轉角比較容易磨損
因此在藤心外側先包覆兩條藤皮保護藤心
而在纏繞的同時可以對藤心噴水軟化來扭轉藤心比較不會扭斷


(圖二十四,二十五 , 籃身右側六角孔加藤反穿)
我前面有提到(圖十九)
在籃身正面右側六角孔反穿有些區域因為藤要做頂蓋用
因此缺藤作反穿
在籃口雙蟲纏繞收編前
可以加藤先把這一區反穿做完
尾端再繞入藤心在收編時  一起纏繞藏起來

雙蟲纏繞   藤皮是更細的藤皮

先做個交叉 這個交叉是假的
交叉後面的才算是開始
方式請見影片


纏繞的藤皮若不夠長要加藤
方法就是順著原本藤的走向再做一次


(拍了影片卻因為太大而無法PO在文章裡XD)

當纏繞到最後的藍身轉彎前
記得要將藤心尾端削薄 好讓兩條重複的藤心不至於過厚
在頂蓋轉角處也要加上兩條藤皮一起纏繞保護轉彎


(圖二十六  剪去起頭的兩端露出一個圈圈)
最後纏繞完重複的地段快到起頭點大概一個結形處
剪去起頭的兩端
露出一個圈圈
這個圈圈是要來穿入作纏繞用(請見台灣工藝的影片)
(圖二十七  拿藤尾穿入圈圈在繞過橫軸到籃內)
(圖二十八 再拿藤尾穿入兩個重疊一起的藤之間
然後再從下方穿出固定
將兩端多餘的藤剪去即可
(完成後的雙蟲纏繞會看不出頭尾相接處)




<< 籃底加藤心纏底座>>
(圖二十九, 底座加藤心纏繞)
也是將一段量好是底座長度的藤心(要重複一段並削薄好重疊)
用跟藍身依樣寬度的藤皮進行纏繞
先取一端藤皮反穿入籃身的六角孔幾層
另一端尾端來包纏藤心與藍底的外層
只要是有孔洞處
藤皮就纏入籃底的橫向藤
把藤心與藍底一起纏繞作固定
而沒有遇到孔洞處
就纏繞藤心本身
而若藤皮不夠要加藤也是利用反穿入籃身方式來加~
還記得籃底第二與第四個轉角是活動的
這時候與藤心一起纏繞時一定要在轉角都要與藤心作包覆起來~
最後底層纏繞完畢剩餘的藤皮尾端也是插入籃身幾層固定即可

<<籃底十字支撐>>
(圖三十 籃底的十字支撐)
籃底是方格十字編 
要加上兩個十字才能有更好的支撐

先做第一條垂直的纏繞
取藤皮在短邊中心點繞過後打單活結
如此可以收單結到邊邊
然後繞一圈回到短邊穿入結形後開始將上下兩條藤皮作包覆纏繞
中間遇到橫向籃底的藤皮
一起穿過藤皮再繼續繞
這樣可以固定纏繞的藤皮
增加緊度與支撐性
(圖三十一 纏繞完的固定)
纏繞到下方短邊時
也是穿過籃底藤皮然後轉折到籃身穿過幾層固定即可

(圖三十二 另外兩條的位置)
同樣的方式
大概在長邊的1/3位置 
也是先打個單活結之後繞一圈回到一側邊開始將兩條上下藤皮作纏繞
也是有幾個穿入藍底藤皮作固定加強支撐
再經過垂直藤皮區域時
只需纏繞上層藤皮
但過了這區一定要上下兩條藤皮都要包覆纏繞
最後收尾固定也是一樣插入籃身幾層即可

<<籃底側身加D型環>>


(圖三十三,三十四 ,三十五,籃底側身D型環的固定)
籃底的D型環是主要背帶固定住吃力的位置
起頭是將藤一端固定在藍底的幾層藤皮後開始將金屬環包覆一圈
第一圈有固定在藍底藤皮裡
第二圈之後的包覆僅金屬環本身纏繞
直到最後一圈要穿過籃底藤皮後再拿纏繞的藤皮被自己壓住
然後再穿出籃身六角孔幾層固定
這樣的金屬環前後有固定
而中間只是包覆藤皮 
活動性很好


<<籃口側身加方型環>>


(圖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  籃側身靠籃口的方型環固定)
方形環不是主要吃力的環
只是幫忙把背帶拉在籃側身而已
固定的方式也跟D型金屬環相似
一開始先在D型金屬環上方靠近籃口的位置綁個單活結
將結形收靠近籃身
將方形環的長邊以及結尾的藤皮一起包覆纏
因為沒有吃到籃子的力
不用固定在籃身橫向藤皮裡
最後一圈要固定在籃身之前要讓藤皮先被自己壓住一圈
再穿入籃身幾層固定住即可





最後就是將老師的卡片織帶打好辮子固定織帶頭尾
然後裝上勾環與日字調節環
(老師給的織帶好長~~不想浪費~都固定在背帶上)
將織帶背帶裝好扣上籃子

而皮繩穿入血藤種子當鈕扣固定點
籃子頂蓋邊緣中間用栓牛結固定做個皮繩環
就能將頂蓋固定在籃身了~~

若有機會烤烤籃子 讓小包上上天然的油脂與色澤
更加美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